基于情绪认知视角的采茶戏表演创新思路分析

2018-01-19 01:45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采茶戏茶文化情绪

苏 静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基于情绪认知视角的采茶戏表演创新思路分析

苏 静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采茶戏表演起源于中国的中南部地区,因地域文化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是无论是何种类别的采茶戏,归根溯源都是受着当地文化的熏陶和渗透而形成的。它所表现的内容都离不开当地民族文化风情。因此,情绪表达是采茶戏表演非常关键的因素。恰当的情绪表达能使采茶戏表演不仅具有美学气质,更具有深厚内涵。因此,本文立足于情绪认知的层面,在对采茶戏表演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探究了满足于情绪认知理论要求下的采茶戏表演创新思路。希望这些思路对于日后的采茶戏表演有一定的启发。

情绪认知;采茶戏;戏曲表演;创新

采茶戏既属于中国戏曲的一部分,也属于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在过去,采茶的过程非常冗长。采茶者需要背着一个大筐篓,经过漫长的山路,弯腰采撷。采茶时间通常是一个下午,大概耗时5到6个小时,因此,采茶工作非常枯燥和辛苦,为了增加工作的趣味和鼓舞士气,有些聪明的采茶者就带领大家唱起了歌,开起了玩笑。于是采茶歌开始在采茶过程中流行了起来。后来这些采茶歌经由专业人士进行收集和整合,于是就有了采茶戏最原始的样子。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不同,每个当地人们唱歌的习惯和语调都不一样,于是采茶戏按照不同的地方被冠名为不同类型的名称,例如“抚州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采茶戏是采茶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由我国茶文化衍生出来的中国戏曲。采茶戏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相互协作的结果。

1 情绪认知理念以及情绪认知对采茶戏表演的要求

1.1 情绪认知理念

情绪认知理念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M.R.Arnold提出的。她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情绪的评定学说上提出:情绪并非直接由刺激情景产生。情绪产生的一般的过程应该是刺激情景——心理评估——情绪反应。这种情绪认知理念的提出是对上世纪哲学家基于情绪认知思想的一次挑战。在20世纪,情绪在普遍哲学家们的观念中是低下的意识流。他们崇尚理性和真理,认为只有透过理性才能到达智慧的彼岸,而情绪是理性的阻碍。在他们的认知里,情绪是一种不成熟的表达,是对理性的一种侵袭。更有哲学家认为,只有完全排除情绪,成为一名真正的理性人,人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动物。

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在自己的书籍中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人们对一种事物的喜爱,究竟是因为它可爱而使得人们去爱它,还是因为人们爱它,所以它才可爱呢?这个问题抽象出来就是,究竟是先有了认知判断之后才引发了情绪,还是情绪先发生,人们通过认知来寻找情绪对象呢?针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他相信情绪并非完全受认知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认知是情绪的来源,那么我们只要通过改变认知就能从根本上消灭情绪。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我们如何去改变认知,情绪只能被控制而不能做到真正被消除。

情绪与认知的这种矛盾的辩证关系让我们认识到,认知不仅是情绪的描述,还参与情绪的构建。并且,认知不仅仅只是情绪产生的背景,还是情绪的背后引导者,它时时刻刻都在引导着情绪成为认知中的模样。而情绪本无任何秩序和规律可言,它需要在认知的引导下变得有序和顺从。

1.2 情绪认知理念对采茶戏表演的要求

情绪认知理念的核心在于情绪与认知的辩证关系。情绪基于认知,认知通过情绪去表达。正确的认知引导恰当的情绪,恰当的情绪表现反过来作用于事物的二次认知。这种情绪与认知的辩证关系具体应用于采茶戏表演就是,采茶戏表演需要建立在演员对于采茶戏文化的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而演员基于这样一种认知所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的情绪表达反过来影响了观众对于采茶戏的认识和感受,这就是所谓的采茶戏表演效果。

由此,情绪认知理念对采茶戏表演的要求重点体现在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流畅性上面。基于情绪认知理念的采茶戏表演并不过分追求表演内容的丰富性,但是追求演员对于人物角色的高度用心和投入、人物情感活灵活现以及剧情发展的连贯和自然性。这就要求演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于采茶戏发自内心的喜爱。只有真正喜欢采茶戏的演员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去认真揣摩人物角色,从而为观众呈现出真情实意的表演。

2 采茶戏的发展及与茶文化的渊源

2.1 采茶戏的发展

都说艺术与劳动有关,是指艺术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劳作,只不过艺术是从一种美感的角度把人们普通和粗糙的劳动极致化,于是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而采茶戏最初源于采茶人的采茶生活。这点在前文中有介绍。采茶一开始衍生出的是采茶歌,后来有了采茶舞,歌与舞的结合便是采茶歌舞,最后经过专业艺术的加工便形成了采茶戏。采茶戏发源于农村,带有浓厚的乡村风土文化气息。后来,人们为了让采茶戏表演更加丰富,于是把表演的重点放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上,因此“生、旦、丑”便构成了采茶戏表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进而被人们戏称为“三角戏”。

采茶戏发源地在江西一带。而江西最为著名的便是在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被称为赣南采茶戏。它也是采茶戏的第一种流派。后来以赣南为据点,采茶戏向外流传,便形成了与各地风俗结合的不同的流派。比如景德镇采茶戏、抚州采茶戏等。除了江西一带之外,湖北一带的采茶戏也比较出名。湖北一带比较盛行采茶戏的区域主要是蕲春、阳新以及黄梅。很多人都很熟悉黄梅采茶戏,然而最有影响力的其实是阳新采茶戏。后来安徽那边的采茶戏的参考范本都是源于阳新采茶戏。采茶戏表演的乐器主要是勾筒,在表演高潮部分会配有唢呐和锣鼓。因此,采茶戏的表演中乡村气息会非常浓厚,来自于农村的观众听采茶戏会觉得分外亲切和感人。这些对于从小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如果他们能够理解农村人质朴和单纯快乐的心灵,也许会对采茶戏有更深刻的认识。

2.2 采茶戏与茶文化的渊源

从茶叶在中国的发展至今,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包罗万象了。不仅在建筑、装潢上有茶文化的身影,在美术、音乐、体育、科教等方面均有茶文化的身影。采茶戏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茶文化。因为有了茶叶采撷才有了采茶戏表演。采茶戏的表演集中反映的也是采茶农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以及淳朴和谐的生活情趣。因此,采茶戏作为一种艺术的展示,归根溯源还是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黄梅采茶戏表演中,有一场的表演内容是男方带着茶叶作为聘礼去女方家向女方求婚。因为在民间有句俗话是:一女不吃两家茶。大致意思是在男女婚姻中,如果女方接受了一家的聘礼就等同于接受了男方的求婚,并且她不能再去接受其他人家的聘礼,等同于一女不可有二夫的道理。这段表演中,男方将茶作为聘礼,可见茶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代表地位和含义。这是一段采茶戏的表演,但是这段表演却充分展现了乡村茶文化的内容和含义,足见采茶戏与茶文化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

3 从情绪认知视角出发,探索采茶戏表演的创新思路

3.1 情绪基于认知要求采茶戏表演者具有农村生活体验

经常有媒体报道,某某演员为了一部拍摄电影而去电影人物所在地体验生活多少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切实的生活体验是表演的最大优势。如果为了演一个人而演一个人,那么他永远都是在演这个人。如果为了演一个人而变成这个人,那么他在观众心中就是这个人而不是在演这个人。这可能是所有类型的表演者想要达到的一个效果。而情绪认知理论更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情绪认知理论阐明了人的情绪是基于他对刺激现象的认知。比如,一个人看到一把对着自己的小刀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实际上,他怕的不是小刀本身,而是小刀唤起了他关于小刀的认知而害怕。这个认知便是:刀是威胁自己生命安全的道具。同样,采茶戏表演者要建立这种对于采茶戏真切的认知,他必须具有农村生活体验。采茶戏源于农村,没有对农村真切生活体验的演员无法真正诠释一部采茶戏。女方面对男方送来的聘礼,如果表演者没有切实的农村生活体验,她无法演绎出农村女孩那种娇羞腼腆、不知说什么好、又想和盘托出的心情。

3.2 认知是情绪的引导要求采茶戏表演内容要符合客观逻辑

所谓表演要符合客观逻辑实际是是在强调表演内容虽然虚拟,但是仍然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曾经看到有一段关于命官审案的采茶戏表演。命官要求手下人给被压上来的犯人50大板,指着那个犯人说:“给我打!”结果手下人以为命官是让他们自己互打而相互打了起来。命官气急败坏地对他们说:“我不是要你们互相打,是要你们打他!”手下人竟然又听错了命令将那个命官打了一顿。这样的情节的确会博得观众的捧腹大笑,但是他们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从生活常识的角度,常年效忠于命官的打手们不会对话语以及情景一点理解能力都没有。稍微有半点思考的人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显然是编剧们为了制造笑点来可以降低角色的智商的行为。但是这种不符合客观逻辑的情节内容是非常空虚和缺失价值的,它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难做到文化传承。

3.3 情绪作用于认知要求采茶戏表演可以传达一定的文化涵养

采茶戏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演员们透过自身的情绪表达最终是想让观众从采茶戏表演中收获到文化或者思想的共鸣,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精神的升华。因此,情绪认知理论要求采茶戏的表演是深刻并且有丰富意寓的。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传承,具有丰富文化涵养的采茶戏不容易被观众遗忘。

[1]李寿麟,牛田人.客家采茶戏源流考[J].嘉应学院学报,2003,21(1):118-119.

[2]王群英,曹广涛.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生态环境与发展走向[J].戏剧文学,2012(2):108-113.

[3]张建国.“采茶戏”和“彩调”中的女性文化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2009(2):68-71.

[4]贾若,刘博.情绪认知理论在耳鸣研究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8):691-695.

[5]李华平.情绪认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8-180.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4WJ08)

苏 静(1964-),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形体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采茶戏茶文化情绪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