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宇,刘向辉
(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中英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跨文化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赵志宇1,刘向辉2*
(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中英茶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两者在品茶习惯、饮茶礼仪、茶道精神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当前我国英语文化教学依然存在教学观念、教学评估、教学团队、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中英茶文化的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英语原版著作、中英茶文化对比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来推进英语跨文化教学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
中英茶文化;英语;跨文化教学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教学逐渐在英语课堂中兴起。相关学者普遍认为文化背景是学习一门语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法应用规律,因此文化时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后相继流入到英国等欧洲国家,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对英语跨文化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英茶文化在品茶习惯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中国饮茶方式包括清饮和混饮两种,混饮方式主要出现在唐代,饮茶者根据个人喜好将桂圆、红枣、奶、糖等加入其中,并结合煮茶的方式来进行。清饮则从明清时期开始流传,品茶者追求茶叶本身的自然清香,为突出茶叶本身的清韵与醇度,饮茶者在茶汤中不添加任何东西,也不主张大口畅饮,而是通过细酌慢品饮来体会茶汤的香醇。品茶者对泡茶和饮茶的器具也十分考究。相比之下,英国人的品茶习惯则大不相同。英国人品茶以混饮为主,饮茶者将茶叶与牛奶、咖啡、果汁等辅料混合饮用,可以根据个人口味不同选择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如果不是在茶会中,英国人对茶具的选择没有特殊要求。
中国人大多将饮茶作为个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或以茶会友,不会固定饮茶的时间。饮茶在中国十分普遍,茶叶的种类也大相径庭,价格区间跨度较大,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族都将饮茶作为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英国人饮茶则表现的更加虔诚和推崇,有着固定的饮茶时间,例如早茶、午茶、下午茶、晚餐茶、晚安茶等,其中下午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通常会搭配点心来饮茶。此外,英国人还会定期举办茶会,以茶会友,参加茶会的成员通常会盛装出席,就算在个人家中举行茶会,也会选用精致的茶具。
英国茶文化最初起源于中国,因此在茶道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方面要逊于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现代饮茶方式的变化,我们能够在煮茶、饮茶中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茶道精神的体现是由内而外的,中国茶道不仅是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英国的茶道精神则更加注重茶道的形式,将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品味通过茶道的方式展现出来。以英国的维多利亚下午茶会为例,这种形式的茶会除了煮茶、饮茶外还包含有许多其他的内容。为表达对客人的尊重,举行茶会的房间依据布局都会精心安排,并结合音乐来达到舒缓身心的目的,由此展现英国人的生活品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都以语言知识为主,强调语法规律、词句应用、句型变化等内容,关注学生读、写、听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政策背景下,这一教学模式迎合了成绩本位化的教学需求,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读听能力。然而,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社会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需求更倾向于文化底蕴及综合素质。传统以语言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不再适应社会现实需求。当前仍有许多英语教师在理论或实践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忽视了跨文化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内在熏染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语言工具论”思想认识的错误导向。许多师生将英语作为一门单纯的语言类学科,过分强调其词句应用,而忽视其文化属性。
教学评估机制是英语教学策略、教学方向、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依据,在当前的教学制度下,教学评估仍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作为考察核心,对学生的英语文化底蕴关注不足。这一现状不仅体现在日常英语教学的评估当中,还体现在英语等级考试当中。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课堂中融入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案例,将英文电影、英文歌曲、英文纪律片等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但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多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而并非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解读能力。实际上,如果缺乏系统的、长效性的文化教学,单纯依靠碎片化的英语视频、音频是很难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
英语教师对待文化教学的态度以及自身文化素养水平、文化教学能力等都是影响英语文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薄弱。英语文化教学是一个隐性的、缓慢的过程,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影响也发生于潜移默化当中,相比于纯粹的此句分析与语法教学,文化教学产生的教学成果并不明显。而当前英语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构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因此,许多教师就忽视甚至放弃了文化教学。其次,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也是影响文化教学的关键因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生存环境是离不开特定文化背景的,以中英茶文化差异为例。不同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所孕育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如果教师本身就缺乏必要的英语文化储备,就难以在教学中有效开展文化教学。
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开始尝试将文化教学融合到英语课堂当中,着手于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育,但受到课时安排、教学评估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创新性的文化教学实施往往表现的较为肤浅,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当前多数学校的英语课时安排极为紧张,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教师会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语法、词句、读听等教学内容为先,文化教学只是作为辅助学生理解单词、语句和语法的辅助手段。这就导致文化教学的系统性较差,难以对学生的知识系统产生连贯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的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当前英语文化教学的资源十分有限,学生接触到的学习资料以课本以及教师提供的课件为主,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借阅英文图书,学习其中的英语文化。
经济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读写听能力,还是要着手于培养文化底蕴深厚的中西方交流人才。茶文化作为中英两国共有的文化元素,在起源与传承方面既有相似性也具有差异性,将其应用到英语课堂文化教学中对拓宽学生思路,提供全新的英语文化学习视角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的英语文化教学应具有兼容意识,在逐步积淀西方英语文化的同时也应着重凸显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为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打开新的窗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举例的方法,分别将中西方茶文化元素导入课堂,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尝试用英语阐释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这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消化吸收课堂知识。例如,在茶的品类方面,中国的绿茶(green tea)与英国的红茶(black tea)课形成对比。再如,在介绍英国饮茶礼仪时可以将茶会(tea part)、下午茶(afternoon tea)等词汇融入其中,以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英语文化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的支撑,而原汁原味的英文著作这是学生快速提高英语认知,感受英国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原版的英文茶文化著作,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自学的方式主动解决语法、词汇等问题,并贴切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与底蕴。英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许多文学著作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与学生分别从语法和文化的角度共同赏析著作。乔治吉辛的散文集《四季随笔》中就有关于茶文化的描写。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使得英语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在视频、音频、图文、动画等多种元素的支撑下,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内容会更加立体化,富有吸引力。在英国优秀的电影片段中有很多关于茶文化的表达与阐释,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影片能够近距离体验英国茶文化的利益与传统,这也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原本静态化的课本、插图等教学素材被转换成为可听可看的动态镜头。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资源的视觉冲击力,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还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例如《傲慢与偏见》当中就有关于英国上层人士品用下午茶的片段,学生可以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感受英国茶文化的氛围。
英语教师是中英文化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文化教学的顺利实施与完善创新要以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基础。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在掌握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广泛涉猎英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中英茶文化的差异,也要摒除偏见,让学生感受到英国文化的精髓与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则要具有学习的意识和态度,主动与学生交流茶文化的感悟,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解读视角。
以中英茶文化为载体推进英语跨文化教学创新对培养高素质的英语应用型、创新型、交际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英语文化教学体系完善的背景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创新多样化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学习意识以及中英文化自觉性。
[1]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2):210-211.
[2]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3]贾清艳.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7):333-334.
[4]韦祖安,段文艳.中英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及其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7):376-377.
[5]赵渭华.中英茶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探讨[J].福建茶叶,2016(11):217-218.
内蒙古工业大学校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5236);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NJSY16076)。
赵志宇(1978-),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英语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
*通讯作者:刘向辉(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