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媛, 甘霖, 陈书涵, 张波, 姚中平
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最初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他认为有思想的人会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善是珍重生命、保全生命、促进生命、敬畏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1]。这是关于敬畏生命概念的经典阐述,是敬畏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敬畏生命是指人们对一切生命体敬畏,尤其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敬仰、关爱与维护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判断。医学的最高境界为敬畏生命,医疗关系为医患共同战胜病魔,维护生命圣洁的亲密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所持有的以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判断为原则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敬畏生命观应有良好的医德作铺垫,医德是最高尚的道德,良知是医德容忍度生成的主体前提。公正是完美的德性,公正是人们彼此关系中根本对等性的认同,尤其是在涉及到紧张资源分配时,失去公正就是非对等性,这个对等性并非在于所有一切的简单等同性,这个非对等性必须得到辩白[2]。医德的培养是与伦理培养紧密结合的,学生医德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医学生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有很高的判断能力,敬畏生命始于敬仰,因敬而尊重,因畏而上进,儒家以畏天命、畏圣人的敬人爱天思想成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德高望重的医师在与病人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会体现他独特的亲和力与人格魅力,会给病人以战胜疾病的信心与能力,让病患更觉温暖,将科学诊断巧妙地实施治疗,精妙的医术得以体现。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健康个性心理、塑造高尚品德的过程,而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医学生在职业认知上也趋于多元化,生命教育中对人生命的人文价值关注与对生命的情感关怀将对医学生的情感道德培养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克鲁齐指出,生态科学每天都证实着万物之间的互相依赖,这种相互依赖,不管多么微妙,对人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3]。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首先应该从医德理论的认同培养开始,进而逐渐培养其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医德修养,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德习惯。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药物安全方法传授、课外的社区医疗活动、医院的见习和实习等都可以是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载体。
医德规范培养是对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医德规范培养使医学生能时刻保持对患者的关心和爱心,这也是敬畏生命、珍重生命的具体体现。医学生在认知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中不断提升敬畏生命的意识,并不断提升医德水平。
人类生命质量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对生命健康的更高追求,因此对医疗技术和医疗安全必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受限和医患双方思考问题的方向不同,在进行医疗诊治过程中极易产生医患纠纷,进而引发杀医伤医事件。敬畏生命观要求医患双方在对待每个生命时都应该保持尊敬和爱戴,双方都有珍爱生命的意识,只有达到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医患和谐的状态后,才能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共同战胜疾病,促进医疗技术的稳步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爱国等价值理念,医患和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体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可重复的,“人类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否则你也就失去了共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3]。“善”是会意字,由羊和目组成,羊象征着吉祥,目代表安详温和,即神态安详,言语谦和。善良是人的本性,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礼让、相互关爱抚慰。
同情是人的最基本的人性,或者说是人性中最显著的一种自然倾向[4],医患和谐源于医者的同情心。人们心中的欢乐、痛苦、愤怒、悲伤、忧愁等情感,都是以同情的方式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友善提倡人们知行合一,医务人员友善不仅体现在情感态度上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礼让,也体现在与人为善的实际行动上。孔子曰:“温润而泽,仁也”。医学生的友善应落实在“共情”和“仁慈”之上。悲悯之心、恻隐之心是敬畏生命的具体体现,悲悯情怀是给予患者最恰当的关怀与照顾,是医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价值所在,体现着高尚的人生境界,指引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具有极强的人生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会激发学生学习、效仿的动机,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行对比,反现自我,在认知上提高,接受思想教育,鼓励自我。仁慈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同时仁慈也能够引起患者的共鸣,得到患者的尊重。
医患和谐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医患冲突的发生往往是医患丧失相应道德容忍度造成的。道德容忍度,广义地讲,是指对道德行为的赞许和对不道德行为以及具有道德性行为的赞许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接纳所表现出来的度量方式。在生活中,道德容忍之于道德主体,不仅表现为一种实在的道德胸襟、道德气度,也体现出个体是非判断和善恶评价的实际能力。在医德培养过程中,教师的道德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在学生开学典礼时进行医学生誓词宣誓,带领医学生在清明节祭扫遗体捐献之者墓,教师在授课和做实验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实现医教协同,这些都是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和教育。
医学职业道德作为基础的道德能力,是良知、至诚、权责、公正和自由精神的体现,五者因同时具备合德的道德容忍度而获得内在的生成。孟子认为,良知就是不虑而知的天赋能力[5]。王阳明言“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6]。
医疗事业关注的是生命,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仁德是医德之源,医德为先。自古大医者必为必是仁爱之人,无德无所谓为医,厚德方为大医。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医德教育中融入和谐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源于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沟通以及必要的法律保障。
孙思邈言“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清代名医喻昌认为,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医为仁术,济世为怀,高尚的医德医风,千古流传。古代有神农疗疾尝百草,董奉杏林传佳话,华佗行医不畏权;现代也有提灯女神,白衣天使男丁格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难突现英雄本色的钟南山;“懂得敬畏生命,才有不忍之心,怜悯之心,恻隐之心,才拥有了尊严的前提,才有资格成为万物之灵长”。他们做到了知行合一,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源于身边的榜样,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完善过程,医学生身边导师的言行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导师在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都会影响医学生的成长,涵养敬畏之心的医学生会成长得更快,因为敬畏,就会博览群书;因为敬畏,更会尝遍百草;因为敬畏,就更懂得关爱。唐朝名医孙思邈说“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善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认其体运,则凶吉拘忌,触涂而生,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一个医者的德高望重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的呵护、关爱与救治。人们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随着意识、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的改变而改变的。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底蕴、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使其心存敬畏,就可能将其培养成尊重生命、有爱心和同情心、有高度责任感的“医生”[7]。医学生的道德情感源于敬畏生命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来自道德直觉,道德直觉可以成为道德动机。道德直觉由道德情感和认知因素共同构成,可为道德信念作辩护[8]。其中道德情感对道德直觉而言,不仅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
医者需要发展,患者需要救治,医者从救治患者中享受到成就感,患者从被救治中获得重生。在美国思想家休谟看来,同情作为人性中非常有力的一个原则,不仅是获知他人感受的惟一来源,也是人们的道德情感的惟一来源[9]。当医者面对他人的痛苦或不幸时,都会从内心激发起道德情感。敬畏生命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认同,医学的使命是让生命的黎明朝气蓬勃,生命的正午金光灿烂,生命的夕阳无限美好,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庄重安详。敬畏生命是医者对医学人性化的实践,更是患者对医者的敬重与理解,医患和谐源于医者与患者的琴瑟和鸣,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敬畏生命的医者对医患关系有着更独特的理解和介入方式,守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超越自我,行走在从世俗趋向神圣的途中。
人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综合体,医学的最高境界是敬畏生命,医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始终蕴含着敬畏生命的理念,医学始终将维护生命健康和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作为毕生追求。医学生常怀敬畏之心,就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进而达到净化心灵,医者仁心的境界。
恩格斯指出,国家政权是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的力量[10]。心存敬畏,行有依归;心无敬畏,堤必溃决。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启示人们,美德能完善小我,成就大我。从事医学教育是高尚的事业,敬畏生命是人道主义的最高价值。敬畏生命首先要满足生存需求,其次要满足生理需求,再次要满足尊重需求,敬畏生命是人道主义的最高价值,是超越自我需求的最高表现[11]。
古往今来,成功总是和美德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的董奉、孙思邈、李时珍,我国现代的程天民院士、樊代明院士、邱仁宗院士,法国的史怀泽及美国的克鲁多,都用自己的智慧演绎善良,用自己的行为铸就美德。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卓越的医学名家都能实现超越自我的需求,他们是集大德于一身,造福人民,恩泽社会,是厚德载物的基因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善厚天赐福,德高地养人。医德崇高的医学生在职业发展的旅途中总会比他人多一份机遇,多一些发展空间,最终也将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