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 100700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钟灵毓秀,华物天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已揭开浙江历史的序幕。自跨湖桥文化开始,后经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春秋时期的“越文化”,尤其宋室南迁以降,历元明清,以至近世,浙江人文荟萃,经济发达。
同样,浙江中医源远流长。浙江名医多,名著多,有文献记载的医家医著更多。据《浙江历代医林人物》统计,截至1980年逝世医家1800余人。《浙江医籍考》载:截至1911年古籍2039种。浙江地少人多,对中医发展贡献大。浙江占全国面积的1.1%,2016年浙江人口占全国的4%,而据《浙江中医药文化博览》介绍,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所载全国名中医58人中浙江有20人,占34%;全国名著496部中浙江有94部,占19%;《中国医学大事年表》所载全国中医大事216件中浙江有35件,占16%。以中医史的视角,历数千年,环顾全国来审视浙派中医对我国中医药学术进步的贡献,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
1.1 创滋阴学派:元代义乌朱震亨在充分研究《内经》以来关于“相火”各家学说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加以发挥,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倡导“滋阴降火”为治疗大法,被后世称为“滋阴派”,代表作有《格致余论》。朱氏弟子戴原礼、赵良仁、王履等都很有成就,承其学者还有汪机、王纶、虞抟等。朱氏相火说与河间火热论对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影响日本、朝鲜等国。
1.2 倡温补学说:绍兴张景岳、宁波赵养葵是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私淑温补学派薛己,著《景岳全书》,创“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学说;创用新方大补元煎,左归饮、丸等方,对后世颇有影响。赵氏推崇薛己温补学说,发挥命门学说,重肾水命火,著《医贯》。认为人一身之主是命门而不是心,命门水火即人之阴阳。主张用崔氏八味丸、钱乙六味地黄丸补真火、真水。此外,还有明末宁波高鼓峰推崇张景岳,主张温补;明清间海盐冯兆张崇尚温补,推赞《医贯》“命门说”。
1.3 增药物新知:浙派中医增进药物新知,可谓精彩纷呈。早在唐代,宁波陈藏器《本草拾遗》即补唐政府《新修本草》之遗,并倡药物分类“十剂”之说。李时珍评价很高,称其“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自此以降,代有本草问世。黄岩陈衍撰成一部南宋代表性本草著作《宝庆本草折衷》。元末明初绍兴徐用诚撰《本草发挥》,载药近300种。明代慈溪王纶撰《本草集要》,发展常用中药分类法。侨居长兴的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阐发药性理论,介绍用药经验,辨析药物名实,影响较大。谢观赞曰“最为精博”;又著《炮炙大法》,补《雷公炮炙论》之未备。明末嘉兴贾所学的《药品化义》,载药148种,每药按辨药八法阐释。明末嘉兴周履靖著《茹草编》,录可食野生植物102种,一物一图一诗。明末卢复著《本草纲目博议》;其子卢之颐撰《本草乘雅半偈》,常以儒理、佛理推演药理。
清代最突出的是杭州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拾《本草纲目》所遗药716种。赵氏之前,有清初绍兴陈士铎《本草会编》,考订药性,详述归经及所主诸证;杭州张志聪《本草崇原》,载药289种,考订药物品种,明其鉴定特征,重视药性本原,对后来名医徐大椿、陈修园等有深刻影响;海盐吴仪洛撰《本草从新》增药近300种,首载冬虫夏草、太子参等药;余姚施雯等撰《得配本草》,载药647种,明其功用,述其配伍。赵氏之后,有民国绍兴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增补原书110药的真伪优劣辨析,影响广泛。此外,杭州胡庆余堂药物研制、经营理念与模式的传承、创新,颇有启迪。
1.4 集针灸大成:最突出的是明代衢州杨继洲及其著作《针灸大成》,集前人针灸成就之大成,内容丰富,系统完备,影响深远。该书刊行后,平均5.3年就翻刻1次,被译成英、日、德、法、拉丁等7种文字,传到世界各地。其他有:南宋瑞安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其确定的“同身寸”沿用至今。嘉兴闻人耆年撰《备急灸法》载22种急症灸法,影响深远。元代兰溪王开撰有《重注标幽赋》等,子国瑞承父业,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流注针法、飞腾八法、透穴针法等有建树。迁居余姚的滑寿,曾著《十四经发挥》,开启针灸临床对任督脉的研究。明代宁波高武撰《针灸聚英》等,并铸铜人三:男、妇、童子各一。常山杨敬斋撰《秘传杨敬斋针灸全书》,载病症104种、常用穴113个,经穴及病症图137幅,图与病配,按图取穴,方便临床。御医湖州凌云针灸术精,《明史》称“海内称针法者,曰归安凌氏”。
1.5 辨伤寒温病:伤寒方面,首推朱肱、柯琴的贡献。宋代吴兴朱肱撰《南阳活人书》,从经络辨病位;脉证合参辨病性;“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方类证,以证论方开先河,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清代徐灵胎高度称赞:“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清代慈溪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以方类证,证从经分,提出六经地面说、三阴合病说,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范本之一。其他如明代余杭陶华的《伤寒六书》,明末杭州张遂辰的《张卿子伤寒论》,亦有所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清代嘉兴徐彬的《伤寒方论》等,嘉兴沈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海盐吴仪洛的《伤寒分经》,上虞章楠的《医门棒喝》,都受到明代方有执、喻昌伤寒错简重订说的影响,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明确提出寒温融合说的是清代绍兴俞根初。俞氏撰《通俗伤寒论》,创立“绍派伤寒”,其影响至今仍在。
温病方面,以清代王士雄、雷丰的成就最为卓著。杭州王士雄撰《温热经纬》集诸家温病之说,条分缕析,更加全面。又撰《霍乱论》,分寒、热霍乱辨治,重视预防。衢州雷丰著《时病论》,详论70余种时令外感病诊治,并附个人验案,切合临床实际。
1.6 精临床诊治:诊法:滑寿《诊家枢要》提出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诸脉提纲,并逐一分析30种脉象及其主病,对后世影响较大。治疗:以清代杭州吴尚先的首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最为突出。该书以内科理法方药为理论依据,以薄贴(膏药)等外治法“统治百病”,影响很大。另外,绍兴陈士铎《石室秘录》列治法128种,其中“霸治法”“吸治法”亦有特点。杂病证治:对六郁(气、湿、痰、热、血、食),有明代浦江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等,继承其师丹溪学说,提出“六郁”辨证及其治法,对郁证尤有发挥。对发热、劳瘵、泄泻,慈溪王纶《明医杂著》颇有发明。对吐血,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诀“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颇有影响。对疟疾,卢之颐《痎疟论疏》专门探讨。对中风、痿、伤风、痰等,元末明初绍兴徐用诚,私淑朱丹溪,撰《医学折衷》,重视滋阴。对中风,张山雷《中风斠诠》以内风为主,潜镇摄纳。外科:令人注目的是明代海宁陈司成撰《霉疮秘录》,首次系统论述梅毒证治。此外还有清代绍兴陈士铎的《洞天奥旨》、清太医院院判绍兴祁坤的《外科大成》。后者由其孙祁宏源据此书为蓝本,编成钦定教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影响数百年。
不仅有专科专病专著,而且临床综合医书也不乏见。如明代萧山楼英《医学纲目》、杭州孙志宏《简明医彀》、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宁波李用粹《证治汇补》,论述各科疾病诊治,各有千秋。
1.7 重经验医案:重视民间经验的收集、总结,如赵学敏《串雅》,开创整理和研究民间医药之先河。重视医案整理、编撰。如清代杭州魏之琇纂《续名医类案》60卷,计345类病证。民国绍兴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专辑急性热病,影响较大。余杭国学大师章太炎云:“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一语道出了医案的重要作用。浙派中医名家医案不少,知名的有德清《金子久医案》、绍兴《廉臣医案》《嬾圆医案》、宁波《范文虎医案》等。
1.8 尊养生健身:浙派中医养生健身,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早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上虞嵇康就有名篇《养生论》之“养生五难”,为唐代《千金要方》等后世多种著作所转载。隋代天台宗智顗创止观法,讲究调息调心。宋代天台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撰首部内丹著作《悟真篇》。明初杭州冷谦撰《修龄要旨》,载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延年六字诀、十六段锦、八段锦等,大众化,流传广。明代嘉兴周履靖,精养生、气功,编撰《夷门广牍》。清代海盐吴仪洛撰《成方切用》附《勿药元诠》,倡道家小周天功。另外,清代嘉善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都是养生必读的名著。集中国古代养生之大成者,当属明代杭州高濂所撰的《遵生八笺》。该书分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馔服食、燕闲清赏、灵秘丹药、尘外遐举8笺,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1895年美国德贞节译后取名为《功夫——道教的医疗体操》。
1.9 善文献整理:浙派中医重视并善于整理研究医学文献。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科医书目录著作是明末嘉兴殷仲春编撰的《医藏目录》。
在古代,多为整理经典,阐发己见。对《内经》整理,有元代滑寿首次节要分类注释《素问》的《读素问钞》;受滑氏启发,明代绍兴张景岳编纂的《类经》,首次对《内经》全文进行分类研究;绍兴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则是最早的《内经》全注本;清代杭州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汇集各家注解,参入己见;杭州高世栻《素问直解》,重予编注,使“直捷明白”;德清俞樾《内经辨言》,见解独到;吴兴莫枚士《研经言》,研究医经,考证析义。对《难经》整理,有明代宁波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流传很广。对《金匮》整理,有元末浦江赵良仁的《金匮方论衍义》,是现存最早的《金匮》全注本;当代杭州何任的《金匮》研究专著。
在近代,重在整理医籍,保存国粹。主要有民国浙江“中医三杰”,如何廉臣校订刊刻古医书110种,名曰《绍兴医药丛书》;裘吉生大量编汇刊印医书,有《三三医书》99种、《珍本医书集成》90种;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计划收4185种,出版128种,在中医面临被取缔的危局中留住中医的根,延续中医的脉。
1.10 辟传承新径:浙派中医传承与时俱进,形式多样化。除了自学之外,浙派中医通过家传、师授、学校教育等途径,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家族传承:如北周德清姚氏医学世家,姚菩提、姚僧垣、姚最三代精医,姚僧垣最突出,著有《集验方》。师徒授受:临床专科师带徒,如萧山竹林寺女科,起于五代后晋,盛于宋,至清末已历107世,并有多种专著传世,历久不衰。再如妇科流派,有宁波宋氏女科、绍兴钱氏女科、海宁陈(木扇)氏女科、杭州何氏女科等,其中既有师授,也有家传。学派传承,如丹溪学派传承有序,罗知悌传朱丹溪,丹溪传戴思恭、王履等。且有多人私淑,如虞抟等。学校教育:早期有讲堂,如明代杭州卢之颐自撰讲义,开讲医学,张志聪等听者颇多;清初杭州张志聪建侣山堂,门徒甚众。《清史稿》记其盛况“四十年间读轩岐之学者咸归之”,其中有高世栻,完成其师《本草崇原》《伤寒论集注》;杭州张锡驹传师兄张志聪研究伤寒之学,著《伤寒论直解》等。至近代,温州陈虬1885年创办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自编教材,创办学报,设利济医院,发行“医院股份票”。1915年傅嬾圆在杭州创办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创编校刊。其中《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校友会年刊》1923年发表了章太炎“国医之心得和观察”,最早使用“国医”一词;该校教师杨则民1933年发表论文《内经之哲学的检讨》,首次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内经》,被全国14家刊物转载。1920
年创建的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由嘉定迁居兰溪的张山雷担任教务主任,长达15年,编写教材25种66册,影响很大。培养学生600多人,且不限于浙江,还有苏皖赣沪的。1953年创办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在此基础上,1959年扩建为浙江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2.1 浙派中医“四大医家”:浙派中医对我国中医发展的十大贡献,是由医家群体共同做出的,这个群体可谓群星璀灿,其中有四位最为杰出:朱震亨,创滋阴学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继洲,撰集《针灸大成》,影响国际,被今人誉为“针灸三圣”之一;张景岳,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著述丰硕,影响颇大;王士雄,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在中医温病史上有突出成就。
2.2 浙派中医“十大名著”:浙派中医对我国中医发展的十大贡献,主要由医著得以记载、呈现,其中有十部医著最为著名:立一家之言,有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格致余论》,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的《景岳全书》,倡“命火肾水”说的《医贯》,倡“三因”致病说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集诸家之大成,有《针灸大成》《温热经纬》,版本多,影响大,首部性病专著《霉疮秘录》、首部四时外感病专著《时病论》、首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拾巨著之遗、补巨著之缺,有《本草纲目拾遗》。
2.3 浙派中医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医学起源早。八千年前跨湖桥遗址出土“煎药罐”,七千年前河姆渡、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遗址发现药食两用的酸枣、芡实、灵芝,五千年前桐庐桐君采药的传说,初步勾画出浙派中医的起源谱系。第二,文化影响深:儒道佛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主干,道有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杭州葛洪炼丹遗迹、张伯端内丹专著《悟真篇》等,佛有于法开针刺食疗救难产、智者大师止观法、竹林女科传百代,宋明理学有“格物致知”“太极阴阳”等理念影响医家,可谓至深。第三,宋室往南迁。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四库总目》则说:“自古以来,惟宋代最重医学。”宋室南迁,定都杭州,带来先进科技、发达人文的丰厚资源,极大促进浙派中医的发展。第四,开放交流多。譬如丹溪学说的创立者拜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为师,并得北方张子和、李东垣之学,丹溪私淑弟子虞抟传日僧月湖,再传日本,向不同地区、国家、民族开放,扩大交流,提升学术。第五,继承上创新。医家创新的基本模式是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以创新推进中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