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锋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菜篮子关系社会的稳定,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蔬菜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菜篮子问题意义重大。当前我国蔬菜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信息服务差。2011年1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完善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1]。2011年12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137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根菜类、薯芋类、葱蒜类、白菜类、叶菜类等14个类别219个品种的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同时规定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属于享受免税政策蔬菜的范围,而各种蔬菜罐头则不属于享受免税政策蔬菜的范围。这一政策的提出,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政策执行6年多以来,在减轻农产品流通企业税务负担、提升企业现金流质量、促进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平抑物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本文从这一政策出发,分析了政策的出台背景及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利弊,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据调研,我国蔬菜运输物流成本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的物流成本。一是物流运输中各种环节收费太多、太高,二是路政的罚款,三是高昂的柴油、汽油等费用。早在2009年,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发布了鲜活农产品享受绿色通道的政策,减免相关车辆通行费。但当时定制的清单种类有限,导致现在很多农产品没有享受到“绿色通道”。虽然有些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扩充制定了地方版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但地方保护主义仍然会给蔬菜运输带来麻烦[2]。
《意见》由国务院牵头制定,施行的可能性和节奏都快于之前类似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出。其出台背景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尤其是食品类)的快速攀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降低物价增长对人民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财税两部门适时下发《通知》,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旨在尽快将国务院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同时这也是两部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采取的重要举措。新政策的实施,无疑减轻了从事蔬菜流通企业的税务负担[3]。虽然作为价外税的增值税不计入企业损益,但税负的减轻最直接的效果是提升企业现金流质量,进而促使企业让利于民,降低售价,抑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快速攀升。
新政策实施之前,尤其是金税三期实施之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征管难度较大,是流转税体制中漏洞较大的环节。虚开发票、发票开具格式不规范、低征高抵和稽核困难等都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征管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蔬菜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税收意识淡薄,尚不具备将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完全纳入增值税征扣税机制的条件;另一方面,蔬菜流通及加工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竞争力不强,无法承受因不抵扣进项税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压力。免征增值税政策,涉及蔬菜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能够将蔬菜生产者成功纳入增值税征纳体系,又能规避下游蔬菜产业增值税无法抵扣的风险,具备经济可行性[4]。
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在减轻蔬菜流通企业税务负担、提升企业现金流质量、平抑物价、促进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弊端。
2.1.1 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有利于蔬菜价格控制
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可以减少从事蔬菜销售纳税人的增值税支出,进而促进其降低销售价格。对从事蔬菜销售的纳税人和终端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
(1)减少税务开支,降低企业成本
免除蔬菜增值税之后,蔬菜在流通领域的成本将会降低,企业的税负减轻,其现金流量会得到改善,在当前偏紧货币政策的环境下,这些企业的发展受到扶持,将进一步促使蔬菜零售价格下降,有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对平抑物价发挥积极作用,消费者也将因此直接受益。
(2)维持正常利润,降低蔬菜销售价格
免税前后,若企业的销售定价选择维持毛利额不变。享受免税政策后会降低蔬菜售价。此次减税将使蔬菜流通领域成本降低,促使蔬菜零售价格下降,缓解“菜贵伤民”现象。有人对减税的影响作了粗略测算,如果以8元/500 g的茭白来测算,减去10%的流通环节增值税的话,价格将降为7.2元/500 g,降价近1元/500 g。
2.1.2 促进行业整合,减少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
农产品流通是联系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生产者与消费者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两端,提高农户利益,维护消费者福利是农产品流通所要达成的根本目标。传统农产品流通产业价值链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产品流通产业价值链环节过多,出现不必要的价值沉淀或价值补偿,造成农产品价格过高。二是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产业价值链环节中处于不利竞争地位,在价值分配方面缺乏主导权。传统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过多,层层流转,使得大部分的农产品产业价值链被流通环节过度拉长,流通环节所需补偿的价值比例过高。而在不断高起的农产品价格中,农户所能分享的价值比例却偏低,原因在于传统分散化的个体生产模式,使得农户在对接大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在传统的农产品价值链中,由于农户受自身能力、组织化程度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无法在农产品的价值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降低农户的农产品供给意愿。因此,如何促进农户在农产品的产业价值链中分享更多的利益,选择合适的流通组织形式显得至关重要。
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号)规定,以“公司+农户”模式从事农产品经营相关企业,可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因此,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公司+农户”蔬菜经营模式的实施和创新。“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是蔬菜销售企业税收筹划中应用较多、效果比较理想的思路。其中关键一步在于如何将蔬菜的生产业务前移给农户,通过其种植生产出蔬菜初级产品,公司再将其收购过来,达到享受“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目的。站在企业经营角度看,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能在长线效应上降低蔬菜流通环节的成本,将进一步完善我国蔬菜流通体系,促进以“农超对接”等为主的产销衔接。
2.2.1 涵盖范围有限
《通知》明确规定了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属于享受免税政策蔬菜的范围;各种蔬菜罐头不属于享受免税政策蔬菜的范围。也就是说以蔬菜为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后的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不能继续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
2.2.2 引发深加工环节的重复征税
蔬菜流通的终端除消费者正常生活消费外,还有深加工企业以蔬菜为原料进行的精深加工。免征流通环节增值税不符合增值税基本理论,可能造成深加工环节多交税。而事实上,由于增值税是对生产和销售各环节征收的一种流转税,道道征收,也是一种链条税,实行环环抵扣机制,下一环节缴纳的增值税可以扣除上一环节已经缴纳过的增值税。纳税人将免税蔬菜销售给从事加工生产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果销售方选择了免税待遇,则从事生产加工的下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使得增值税抵扣链条人为断裂。由于销售方选择了免税待遇,则其购进时的进项税金不得抵扣,这部分增值税金只能是作为价格的一部分转嫁到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再销售时就会对这部分从上游转嫁过来的增值税再征收一次,形成了重复征税,因此,以免税蔬菜为原材料继续从事生产加工,就会产生重复征税,最终将推高终端环节的销售价格。
为避免或减少由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应考虑减少流通环节、控制免税范围,变更减免方式,从而避免流通抵扣环节断链。
从增值税的征收原理来讲,直接的增值税免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免税,这种免税很可能会产生流通过程中某一环节的纳税人少缴税,而下游环节的纳税人多缴税。因此,应该缩小直接减免增值税的范围。
在征管条件及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等方式。这些优惠方式属于财政补贴,既可以保证增值税征收链条的延续,也可以让从事批发零售的纳税人直接受益。但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增值税现实征管条件还不允许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差别大、财务核算水平差距大,部分企业税收政策遵从度低。
另外,先征后返、即征即退方式的税收优惠需要财政部门的资金补贴,可能会出现财政支付困难的情况[5]。
在多种约束性条件并存的前提下,减少流通环节、控制免税范围,变更减免方式,避免流通抵扣环节断链等都是理论上的思考。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免征流通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能够减轻蔬菜销售企业税务负担、提升企业现金流质量、促进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平抑物价,征收成本低,作用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