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浆细胞恶性肿瘤,其增殖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在血液或尿液中积聚导致“CRAB”症状即贫血、肾损害、高钙血症和溶骨性病变。据统计,MM的年发病率为5/10万例,好发于老年男性[1]。在过去的20年中,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PIs)、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IMiD)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的广泛应用,为MM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来那度胺和硼替佐米的应用使MM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改善[2],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从3~4年延长至7~8年[3],5年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从 32.6%上升至46.4%[1]。目前,MM仍无法治愈,多数患者会产生耐药,导致疾病复发甚至死亡。临床对于耐药复发的患者,大多给予相应的替代药物,目前许多新药可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M,包括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如第2、3代蛋白酶体抑制剂艾沙佐米(ixazomib)和卡非佐米(carfilzomib),免疫调节剂泊马度胺(pomalidomide),单克隆抗体(daratumumab和elotuzumab),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s)和一些新的靶向药物(如信号转导调节剂、纺锤体驱动蛋白抑制剂、NF-κB、MAPK和AKT通路抑制剂)等[4]。本文就HDACis对MM的杀伤机制及其在复发难治性MM中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组蛋白乙酰化是由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将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转移到组蛋白氨基酸末端特定的赖氨酸残基上,组蛋白乙酰化有利于DNA与组蛋白八聚体的解离,核小体结构松弛,从而使各种转录因子和协同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位点特异性结合,激活基因的转录[5]。在细胞核内,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过程属于动态平衡,并由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共同调控[6]。组蛋白乙酰化在抗肿瘤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分化方面作用显著[6]。HDACis通过抑制HDAC,促进组蛋白乙酰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自确认HDACis后,研究者随后又发现多个HDAC同工酶[7],目前共确认4类HDACis,其中3类含金属(Zn2+)及1种NAD+依赖的HDACis。HDAC 1、HDAC 2、HDAC 3和HDAC 8属于Ⅰ类HDAC;HDAC 4、HDAC 5、HDAC 7和HDAC 9属于Ⅱa类,而HDAC 6和HDAC 10为Ⅱb类;HDAC 11是Ⅳ类中唯一成员。共有7种去乙酰化酶(SIRTs)即SIRTs1~7,其中HDACⅠ类为组成性表达,其他HDAC则为选择性表达。HDACis通常靶向Ⅰ、Ⅱ和Ⅳ[7]。基于HDACis对细胞的调控作用,早期研究表明HDACis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等恶性淋巴系统肿瘤具有生物活性[8]。panobinostat则是第1个获批可用于其他恶性肿瘤的HDACis,也获批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M。现已成为多种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子宫内膜癌、胃癌、结肠癌、子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等)新的治疗靶点[9]。相关临床研究表明[10-11],HDACis联合其他抗骨髓瘤药物对复发难治性MM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HDACis可以使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thioredoxin binding protein-2,TBP-2)水平增加,抑制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的活性,而Trx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主要清除剂,由于Trx活性被抑制,使细胞内ROS累积,从而增加氧化应激,导致氧化性DNA损伤,而氧化性DNA损伤可以诱导氧化相关激酶,如血红素加氧酶-1、c-Jun N端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活化,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从而诱导MM细胞凋亡[12]。
细胞周期由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 dependent kinases inhibitors,CKIis)共同调控,P53蛋白可与P21的启动子结合增加P21的表达,而HDAC1可与P53竞争性结合P21启动子抑制P21表达,而HDACis通过抑制HDAC1活性使P21表达增加,从而诱导MM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13]。
HDACis可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通路诱导细胞凋亡[14]。HDACis介导的内源性通路的激活通过下述方式实现:1)下调抗凋亡Bcl-2家族因子(如Bim、Bak、Bax、Noxa和PUMA)和上调促凋亡Bcl-2家族因子(Bcl-2和Bcl-X);2)下调凋亡抑制剂(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3)损伤线粒体使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和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释放。HDACis还可以通过上调caspase-8蛋白和下调Flice-like抑制蛋白(caspase-8抑制剂)激活外源性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12,15]。
未折叠蛋白(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反应依赖于HDAC6,使α-微管蛋白去乙酰化,从而使蛋白质聚集体在微管蛋白链上迁移并形成聚集体[16]。HDACis可抑制HDAC6,阻碍聚集体形成,而PI抑制蛋白酶体的作用机制现已明确,HDACis与PI联合应用可双重抑制蛋白酶体和聚集体降解错误蛋白,激活UPR途径,诱导MM细胞凋亡[16]。
各种促细胞分裂剂,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已经涉及多种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过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因子,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可以促进表达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的MM细胞分泌VEGF[17]。有研究表明[18],在组蛋白乙酰化的状态时,VEGF可以刺激参与血管生成的许多基因(FLT-1、KDR和血管生成素-2)其启动子中潜在的E2F1结合位点,导致上述启动子的转录激活,促进血管生成。HDACis可以抑制组蛋白乙酰化状态,从而抑制血管生成。HDACis可以通过抑制Ⅱ类HDAC,从而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VEGFR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蛋白表达降低,从而抑制VEGF活性[19]。因此,HDACis可以直接抑制VEGF或通过下调组蛋白乙酰化状态,抑制VEGF参与血管生成通路,从而抑制血管的生成。
目前正在开发的HDACis有vorinostat、belinostat、entinostat、mocetinostat和romidepsine,分别作用于不同的HDAC靶点。
在单药vorinostat治疗复发难治性MM患者的临床Ⅰ期试验中,受试患者口服 vorinostat(200、250、300 mg),2次/d,持续5 d,4周为1个周期或口服vorinostat(200、300、400 mg),2次/d,持续14 d,3周为1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10例患者中9例评效为疾病稳定[20]。Niesvizky等[21]开展的romidepsine临床Ⅱ期试验,13例MM患者接受romidepsine(13 mg/m2d1、8、15,静滴4 h,28 d为1个周期)中位治疗时间为2个周期,其中12例患者4例出现M蛋白稳定,其他患者的骨痛和高钙血症得到明显改善。
HDACis与PI联合应用可双重抑制蛋白酶体和聚集体。有研究表明[15,22],HDACis还可以直接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及其亚基的表达,并增强MM细胞对PI抑制蛋白酶体的敏感性。HDACis也可增强其他促凋亡药物的抗MM活性,包括地塞米松和IMiDs[15]。
3.2.1 双药联合 Siegel等[23]招募143例接受至少2种药物(既往应用硼替佐米耐药)的复发难治性MM患者,使其应用vorinostat(400 mg/d,d1~14)联合硼替佐米(1.3 mg/m2,d1、4、8、11)治疗2~4个周期。结果显示,上述患者的mOS为11.2个月,2年OS为32%。该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常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69.7%)、恶心(57.0%)、腹泻(53.5%)、贫血(52.1%)和疲劳(48.6%)。
Dimopoulos等[24]开展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Ⅲ期试验,招募637例接受过1~3项治疗方案的非顽固性复发难治性MM患者。其中vorinostat组(vorinostat联合硼替佐米)317例,安慰剂组(安慰剂联合硼替佐米)320例,观察到vorinostat组患者疾病显著改善,vorinostat组与安慰剂组的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54%和41%(P<0.001),与安慰剂组相比,vorinostat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增加(7.6个月vs.6.8个月;HR=0.770,P=0.010),疾病进展时间延长(7.7个月vs.7.0个月;HR=0.790,P=0.020)。两组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症(45%vs.2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8%vs.25%)和贫血(17%vs.13%)。
3.2.2 三药联合 Richardson等[25]研究为panobinostat(20 mg/d)与硼替佐米(1.3 mg/m2)及地塞米松(20 mg/d)联合治疗55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ORR为34.5%。Bilotti等[26]开展的26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接受vorinostat、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三药联合治疗,ORR为31%,mOS为28.5个月。San-Miguel等[27]开展的临床Ⅰb期研究,47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接受panobinostat联合硼替佐米治疗,该试验在剂量扩展阶段加入地塞米松,结果显示在扩展阶段的ORR为73.3%,而在剂量递增阶段ORR仅为52.9%,表明联合地塞米松的三药联合治疗可显著提升有效率。San-Miguel等[27]随后开展一项大样本研究,入选768例MM患者,并进行随机分配,其中387例随机分配到panobinostat组(panobinostat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381例患者分配到安慰剂组(安慰剂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两组的中位PFS(median PFS,mPFS)分别为11.9个月和8个月(P<0.001),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或接近完全缓解(near complete response,nCR)患者分别为107例和60例(P<0.001),panobinostat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anobinostat组228例(60%)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慰剂组有157例(41%)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血小板减少症(67%vs.31%)、淋巴细胞减少(53%vs.40%)、腹泻(26%vs.8%)、周围神经病变(18%vs.15%)、虚弱和疲劳(24%vs.12%)。30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接受vorinostat、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三药联合治疗[11]。结果显示,47%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及以上,其中31%为既往来那度胺耐药,32%为既往PIs耐药。
3.2.3 四药联合 Vesole等[28]研究显示,17例MM患者接受卡非佐米、来那度胺、vorinostat和地塞米松四药联合治疗,其ORR为53%,12%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41%达PR,mPFS为12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3级,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3%)、血小板减少症(53%)和贫血(41%)。
综上所述,HDACis可以通过调节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参与MM细胞基因转录,诱导氧化应激和DNA损伤,促进细胞周期停滞,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聚集体及血管形成。上述临床试验表明,HDACis与其他抗骨髓瘤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既往PI或来那度胺耐药的患者,联合HDACis为较好的选择,但是HDACis等多药联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提高。鉴于此,深入了解HDACis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作用靶点和生物学作用的复杂性,有助于提高抗肿瘤效应并减少不良反应,为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和预后带来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