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斌 周建明 沈雪林 林一波
(苏州市种子管理站,江苏苏州215011;第一作者:jielinren@126.com)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全市地势低平、湖荡密布、河港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是历史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自宋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改革开放后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由1980年的37.43万hm2锐减到2015年的20.81万hm2[1],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仅余7.44万hm2。无禾不成“蘇”,既为“鱼乡”又为“稻乡”才能完整体现苏州作为传统江南“鱼米之乡”文化的精髓。就水产而言,苏州拥有“太湖三白”、“阳澄湖大闸蟹”等享誉全国的品牌,就水稻而言,苏州的稻米产业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2009年苏州开始推广种植优质香软米新品种南粳46,2011年种植面积便从推广之初的0.37万hm2增长到3.33万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42%,与此同时,稻米市场逐步诞生了以南粳46为主要载体的众多优质稻米品牌,优质稻米出现了产业化的萌芽。笔者于2011年提出以“太湖大米”为统一品牌,推动苏州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当时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6年来,苏州市又逐步推广了南粳5055、苏香粳100、嘉58等(香)软米品种,优质稻米产业的品种载体越来越多,开发主体和品牌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并未呈现应有的产业特征,品牌众多、知名度小、影响力不足,生产、加工标准不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不完整,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2017年初苏州市农业部门重新酝酿全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打造在江苏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稻米品牌。本文从产业优势、产业现状、发展定位、发展对策、产业效益等五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提供建议,进一步推动苏州市的优质稻米产业化进程。
《吕氏春秋·士容·审时》谈到农业种植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天是指气候条件,苏州处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地是指地形地貌,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全市地势低平、湖荡密布、河港交错、土地肥沃。优良的气候、水利、土壤等农业自然资源是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潜在保障。
苏州处于中国稻作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一定规模和比较成熟的稻作生产。苏州的稻作生产历来规模巨大,唐宋时江南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当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璀璨的稻作文化是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灵魂保障。
改革开放后,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以秋粮种植面积为例,1978年苏州市秋粮面积为45.70万hm2,2015年缩减至7.93万hm2,其中水稻面积只有7.44万hm2,稻谷总产量69.39万t[1]。无禾不成“蘇”,为了守住耕地红线,2012年年底苏州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扭转了耕地面积快速下滑的趋势。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厂房,“四个百万亩”工程要求稳定优质水稻种植面积7.33万hm2,为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化提供了稳定的土地保障。
苏州市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均居于领先地位,具体表现为规模化经营程度较高,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水平较发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呈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农产品向商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截至“十二五”末,苏州市90%以上农民承包耕地实现土地流转,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88万hm2,占比达68.5%,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个、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9个,总面积7.0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4.4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3%,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苏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物质保障。
苏州市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居民生活富裕,不仅具备了强大的消费能力,消费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农产品的口感、营养、安全等价值成为消费首选。南粳46上市之初,由于其香味沁人肺腑,口感软绵滑爽,食用者赞不绝口,很多消费者成为这种“又香又软”大米的忠实顾客,消费群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为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
目前国内市场上广泛认可的高端米主要有东北大米,以及国外进口的日本大米和泰国香米,它们在外观品质或食味品质方面与普通大米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优质稻米产业化是建立在优质水稻品种育成与应用的基础之上,优质水稻品种大米具有垩白少、透明度高、饭粒晶莹、食味好、香味浓郁等特征。进入本世纪以来,苏州市陆续推广种植了16个常规稻品种和10个杂交稻品种,其中包括软米品种南粳46、苏香粳100、南粳5055,国标优质1级品种常农粳5号、常优2号,国标优质2级品种常优5号、常优粳6号,这些品种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苏州市水稻品种的优质率,但将它们应用于产业化开发来提高地产大米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与国内的东北大米并驾齐驱的高度,本区域优质稻品种的研发选育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降低香软米品种的垩白度,选育长粒型香软米品种,提高本地品牌大米的商品性。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当前优质稻米品牌中有“谷田”、“常农”、“田娘”3个有机食品品牌和32个绿色食品品牌,但据估算全市有机和绿色种植面积不足水稻总面积的10%,而东北五常市(县级市)单有机稻种植面积就达到1.40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11.29%。从加工商品性来看,地产品牌大米与市场上高档优质米,尤其是与东北大米相比,大米抛光工艺水平一般、米粒外表毛糙不光洁,整精米率不高,碎米较多,在高端米市场上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大市范围内注册有100多个大米品牌,其中吴江区就有“谷田”、“同里”、“肖甸湖”、“兴丰”、“莺脰湖”、“东海”、“七丰”、“舜湖”、“江新”、“香禧妮”等10个品牌。规模稍大点的承包户或合作社种植5~10 hm2水稻就注册1个品牌,由此产生内部竞争剧烈、外部竞争不足的局面。而东北大米以县域为特点,产生了“五常大米”、“响水大米”、“盘锦大米”、“万昌大米”、“营口大米”等知名品牌,江南传统的“鱼米之乡”遭遇到了“北大仓”的逆袭。因此,整合本地稻米品牌,在全域内打造统一品牌的优质稻米产业基地,才能提高市场对苏州优质稻米品牌的认知度,才能重新提升“鱼米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
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为目标,依靠质量管理和专业服务,形成从选种、种植、收割、仓储,到加工、营销专业分工明确的完整产业链,将苏州市的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成为统一品牌、多个系列,在稻米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的高端产品。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2],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普遍都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失去了支撑;反过来说,也只有根本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农民增收增效才有保障”。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在发展方式上具有以下特征:(1)生产手段可持续。采用对环境友好,而非掠夺式种植,不破坏土壤结构,不污染水体,对自然资源和谐使用并保护,对大自然敬畏。(2)生产模式更高效。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3)产品高附加值。采用一切科学措施,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口感、营养、安全)而非产量。苏州市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方式上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即绿色、高效、高附加值。
企业是产业经济的细胞和载体,任何产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都是一个企业化的过程[3]。苏州市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应逐步推动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企业经营者”相对于“传统农民”,一是企业更注重现代技术运用,企业会自己寻找并转化应用新技术,甚至会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二是企业更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三是企业更注重市场需求,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会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和生产产品。比如稻农面对的是粮食收购企业,片面追求单位面积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对病虫害不能准确识别,不能科学用药,常用错药、用错时机,甚至出现滥用药现象。苏州市满足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民”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以报酬最大化为目的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包括承包大农户(不雇佣工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合作)、家庭农场(临时性雇佣工人)、合作农场(农场间的合作)、农业企业(雇佣工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诞生总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孕育的,生产技术(新品种、新型机械、新的种植模式等)不断进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利润不断增加,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升级的内在因素,前者是生产力,后者是生产关系。苏州市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应在最大程度上选择农业企业作为产业化开发的主体,将大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升级为农业企业或改造成农业企业职工(或新型职业农民)、企业生产部门或订单农业的产品提供者,逐步实现稻米产业的企业化,充分发挥企业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中对技术创新和市场把控的作用。
产品形态分品种类型选择和种植方式选择两个方面。从品种选择来看,目前市场上产业化开发的优质米以南粳46为主要当家品种,还有苏香粳100、南粳5055、南粳9108、苏香粳3号等,以香软米为主。与市场上的高档东北米相比,本地米在外观品质上还存在不小差距,但其米饭晶莹、香软滑口的特性不输东北大米,甚至超过东北大米的口味,很具有地域特色。因此,笔者认为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应以香软米为主要概念推广,同时注重提高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种植方式来看,按照可持续生产的原则,引导本地优质米产业走“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制定适宜的“优质稻米绿色栽培体系”,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力争以“绿色食品A级”标准为主体产品,扩大“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AA级”标准稻米生产面积。
借助“政策之手”和“市场之手”两手推动,做到政府引导但不干预市场具体运作,政府通过政策、财税、信贷等手段加大对种植、加工、储运、营销整体产业链的扶持,同时加强对品牌的统一管理,减少企业之间内耗,促进“抱团”发展,形成产业凝聚力。
4.1.1 制定统一共用品牌政策
品牌多、乱、杂现象是一个产业刚兴起时的必然结果,产品同质化,缺少创新,相互压价,内部竞争恶劣。减少内耗,“抱团”发展,才是一个区域内某一行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出路。政府通过政策措施整合本地大米品牌,形成统一的企业共用品牌,并以品牌为纽带,细化社会分工,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抱团”突围,逐步建立品牌优势,利用大品牌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4.1.2 制定品牌管理政策
统一的品牌必须有统一的产业标准来规范,政府应从产品标准(包括品种、食味等级、卫生等级等)、种植标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加工标准(水分指标、垩白指标、整精米指标等)、包装标准(包装材料、外观设计、标签内容等)、储运标准(储藏条件、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制定规范统一标准,加强对品牌的标准化管理,对共用品牌实行自由进出制度,符合标准就进,不符合标准就出,并通过严格监督执法加大对假冒品牌的打击力度。
4.1.3 制定品牌宣传政策
苏州是粳米的主要消费区,长期以来,终端消费市场上高端米多见于超市,以东北大米和进口的日本大米、泰国香米为主,中低端米多见于菜场,以苏北大米为主,地产优质米由于总量有限,品牌众多,知名度小,缺少有效的销售渠道,市面上很难见到。学习营口市打造“营口大米”品牌的商标战略和举措,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策扶持专一的营销团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告、赞助植入等,加大对共用品牌的宣传力度,加快共用品牌商标注册和“原产地地域产品”申请保护,统一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产业园指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有别于苏州当前以“生产”为主要功能的农业园区。由政府划定区域,打造优质稻米产业的聚集区,通过政府资金扶持与吸收社会资本相结合,采取项目招商方式,吸引为优质稻米产业提供种植(工厂化育秧、机插服务、植保服务、机收服务)的企业,提供烘干、加工、储藏服务的企业,提供流通运输服务的企业,提供信息、营销代理服务的企业,提供信贷、保险服务的企业,提供包装设计与制作服务的企业,提供稻米副产品(如通过米糠提炼米糠油、碎米提取米蛋白等)深加工的企业进驻产业园,促进产业链聚集,融合发展,形成聚集效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促进进驻企业更新设备,提高服务标准,如稻米加工企业引进更加先进的稻米加工设备,提高大米精深加工水平,稻米储备企业建设大型地下低温储备库等。通过产业园自身的孵化作用打造优质稻米产业大“航母”,实现联盟发展。
苏州市拥有苏州市农科院、常熟农科所两家水稻育种水平较高的科研单位,以及苏州市种子管理站、苏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两家负责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的部门,水稻品种科研和推广力量雄厚。组建一家社会化的优质稻米研发-推广中心,依靠上述科研、推广部门,在市场的作用下发挥该中心的创新能力,引导该中心致力于优质稻米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引进转化,加强本地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和研发、栽培和植保技术或模式的创新,开展稻米产品第三方检测(专职监督检验,由政府监督部门抽样、密码编号后送检),将该中心打造成优质稻米产业的主要技术支持和支撑力量。
通过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扶持,重点打造(或通过招商引进)一家大型龙头企业成为优质稻米产业化的排头兵,行业的领军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该企业打造成为拥有超过3 000 hm2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经营理念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高,市场营销网络健全,稻米产品生产、加工标准高,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度,技术力量强大,可自行开展优质稻品种繁育、展示,可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提供专业的种子、植保、土肥,以及粮食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可进一步培育成为太湖稻区优质稻种子的生产经营主体,为全市的优质稻产业提供供种服务。
文化是一个地方或城市的灵魂,通过打造“鱼米之乡”的稻作农耕文化,展现苏州最具江南特色的文化名片和“依稻傍水”的江南美景风光。通过建设稻作园(地方特色水稻品种展示、稻田彩绘、稻鸭共作等新模式展示等)、农耕馆(稻作农耕文化展示,展现耕种、加工、仓储器具、习俗农谚资料)、稻米馆(展示各种类型大米样品、大米加工产品及制作流程,如黑米、糯米、长粒型米、圆粒型米、年糕、糯米汤团、酒酿、米酒、米醋、八宝粥等),举办栽秧节、收割节、稻草艺术节(稻草塑型)等各种农耕文化体验日、全国性稻米展销会、稻米论坛等,将稻作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成苏州“鱼米之乡”稻作农耕文化和优质稻米产业宣传的窗口。
通过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打造统一共用品牌的优质稻米产业,符合苏州市委提出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种植标准,保护苏州生态环境,促进地产主粮的食品安全,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更加有利于苏州“鱼米之乡”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马国胜,袁卫民.苏州“十三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江苏农村经济,2017(1):64-67.
[2] 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3] 黄祖辉,顾益康,郭红东.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创新——发挥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三大制度优势[J].农村经营管理,2011(8):26-28.
[4] 白文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企业化经营[J].经济问题探索,2007(9):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