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类语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性

2018-01-19 05:26:08于晶晶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茶类语汇红茶

于晶晶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东西方茶文化表达需要通过本土语言体现出来,而词汇又是语言中最为活跃、厚重的一部分。茶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意义非凡。因此,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了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应从茶类语汇入手,从不同的语境、词汇中探究东西方文化的内在差异。

1 汉语“茶”类语汇

中华茶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茶文化向来都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在茶类语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不同的朝代,因统治者风俗习惯、民族的不同,不断产生有关茶的新名词。我国茶叶的名字,往往以地名、颜色、形状等特点为依据,且形象生动。

1.1 “茶”的发展史

据记载,最早发现茶叶是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探究出了茶叶的药用功效,后逐渐被人们所喜爱。春秋时期,人们将新鲜的茶叶作为饭菜,这也便是吃茶的开始,据《茶经》记载,茶的发源地在巴蜀,经不断地发展与创新,通过不同渠道流通到世界各地;从西汉开始,饮茶文化逐步形成,且不断创新;在隋唐时期,茶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饮品,更体现为一种文化,人们对茶的色、香、味、形都十分讲究,这揭开了茶思想价值体系的构建之路,后经沧海桑田,绵延至今。

1.2 茶叶的命名

中国是世界茶叶之源,中国茶叶不仅品质上乘,而且品种繁多。另外,茶叶的命名可以根据地理位置、颜色、形状、发酵程度等进行分类。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红茶、绿茶、白茶等都是根据茶叶发酵程度的差别。不仅如此,像比较出名的龙井茶叶是根据产地杭州龙井来命名的,相似的还有蒙顶茶,因其产自四川蒙山,西山茶产自广西桂平西山等等,这些都是根据其产地的不同来命名。再如毛尖,因其外表秀丽,形状似条状,外部有遍布着茸毛,因其形状而得名;乌龙茶是由发酵,杀青制作而成,相类似的还有“紧压茶”、“火青茶”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加工手法来命名;再有碧螺春,相传康熙酷爱饮茶,其南巡到太湖,当地人以“吓煞人香”这本地特有的茶叶用以招待,康熙品过后赞不绝口,于是亲自提名为“碧螺春”,从此沿用至今。这便是以民间传说命名的典例,相似的还有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等等;“普洱”并是因其产自普洱,是因为它是此类茶叶的集散地,故称为“普洱茶”,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1.3 汉语“茶”类语汇

茶叶出现之后,茶文化内容不断完善,茶不再是“茶叶”简单的代名词。可根据场所的不同分为茶园、茶座、茶楼等等;根据饮茶工具又可分为茶炉、茶盘、茶缸、茶汤、茶几、茶具等等;还可根据相关食物分为茶叶蛋、茶点、茶饭等等,除此之外,还可根据颜色分为红茶、绿茶等,依据茶名分为普洱、大红袍等等。这些都是根据茶所扩展出的系列词汇,进一步体现出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 西方“茶”类语汇

茶叶产自中国,发源于中国,扎根于华夏之地。到了16世纪,茶叶传入欧洲,引起欧洲市场的极大轰动,并逐渐散布到欧洲各国,与当地文化逐步融合,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发展为独具特色的的本土文化,之后形成了与tea相关的一系列词汇。

2.1 tea的来源

茶叶传到欧洲,“tea”名词得以出现,而tea词汇的由来,采取一种汉语直译的形式。其实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茶的发音都与广州、厦门等地的发音关系紧密。在18世纪以前,厦门与葡萄牙、荷兰的贸易往来密切,而厦门作为茶叶生产盛地,故而在荷兰人与欧洲的贸易往来中,将茶叶与厦门茶的发音一起带到了欧洲,并与欧洲本土语言相融合,tea的发音才开始正式出现。

2.2 tea类词汇

茶叶进入欧洲初期,茶叶相关的词汇大多都是汉语直译,随着茶叶与当地人们生活的日益紧密,也开始出现一系列的新词。例如,武夷茶就是音接译为”wuyi”、乌龙茶也是直接译”wulong”;再就是直译:如红茶就是red tea,绿茶就是green tea等等这些;从茶的种类,又有冰茶(iced tea)等等。根据西方人的饮茶习惯,又分为早、中、晚茶等等。随着茶叶在欧洲的日益普及,饮茶也成为欧洲各阶层社交生活中一部分,由此也产生了tea party,tea garden,tea room等等一系列的茶类词汇。

2.3 英语中“tea”类习语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在英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随着茶在欧洲各国的普及,与茶相关的词汇也日益丰富。在人们生活中,又往往有着直接明了的含义。例如,“cup of tea”它就不是简单的一杯茶的意思,而是表达一种喜爱,“nice cup of tea”是困境的意思而不能直译,还有一个如“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可以直译为:即使把中国的茶叶给我我都不做某事;但在具体语境中,如:“I wouldn’t go home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这个就要翻译为: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回家。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背景的积累,简单的直译或者音译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甚至会给自己引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 从“茶”类词汇翻译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也因其处在不同的环境,所接触的不同文章,在相关组合词汇中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中国茶更讲究气韵,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讲究从内到外的宁静和谐;而在西方,茶则更具有实用性,更加追求茶叶的实际功效。

3.1 抽象与具体

在中国,茶早已不再是简单饮品的代名词,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中,饮茶不仅仅有对茶叶的要求,更为强调的是在煮茶、制茶过程中平和淡然的心性。因此,在我国人们喜爱清茶,故也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说法。而在西方,例如英国就有早茶、午茶、晚茶的说法,且酷爱红茶,发展到现在英国形成了吃下午茶的习惯。因此,从茶类文化中可以感受到国人对茶叶的理解更为抽象而生动,西方则表现的更为实际。

3.2 精神享用与实际功用

中国人饮茶讲究气定神闲,在煮茶过程中将人与自然相结合,感受来自大自然所赐予的“灵气”,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来自茶的意境与气韵。早在白居易的《两碗茶》中就有写到:“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这便可以体现我国古人对饮茶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而在西方,饮茶则更加注重礼仪与实际功用。例如,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对于饮茶时间,都是有严格时间规定,从美国的iced tea,tea party等词汇中也可以看出,西方人更加注重茶的实际功用以及社交礼仪。因此,从茶类语汇来分析,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西方人则更加注重实际的功用。

3.3 整体与个体

从茶的种类来讲,中国人习惯对茶叶进行分类。都体现出了中国人思维上的整体性的特点。而在西方,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例如,在乌龙茶刚刚流入欧洲,欧洲人有的称之为“black tea congou”,但随着红茶的大批涌入,人们也称红茶为“black tea”,导致人们无法将两种茶叶区分开来,直到后期将红茶统一称为“black tea”,方才与真正的乌龙茶区分。因此说,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存在着整体与局部的差异。

4 结论

从“茶”类词汇出发,不仅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日常习惯以及茶的功能上存在着的差异,还能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包容特点。除此之外,西方更加注重仪式和功效的实用性,可以感受西方人快节奏的生活特点;而中国人注重精神上的享受,更加注重品茶的过程与形式,这体现了中国人平心静气的思想追求。综上所述,从“茶”类词汇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虽有差异,却也是各有千秋、风采各异。

[1]王媛媛.试议茶叶英语词汇特点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7):353-354.

[2]沈红.多模态环境下茶叶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J].福建茶叶,2017(7):368-369.

[3]张晓莉.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对茶叶出口词义翻译的跨文化影响[J].福建茶叶,2016(12):365-366.

[4]张旭.浅析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转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149.

猜你喜欢
茶类语汇红茶
感恩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16:38:12
《幸福的红茶时光》
食品界(2022年11期)2022-12-12 08:04:44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运用
现代园艺(2021年22期)2021-12-06 09:09:47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现代盐化工(2021年6期)2021-03-23 18:59:13
蜜香红茶
贵茶(2019年3期)2019-12-02 01:47:22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13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红茶与绿茶有什么区别?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
福建茶叶(2016年10期)2016-03-31 0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