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丕坚
(农业厅办公室,福建福州 350003)
安溪是中国第一产茶大县,“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连续7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茶业是安溪的特色产业,茶业对安溪而言,是支柱、民生、引擎。据统计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5元,其中茶叶收入约占56%,是安溪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安溪铁观音加工工艺精湛,做青工序要求灵活,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安溪铁观音内外销市场不断扩大,消费群体大众化,饮品要求日新月异,安溪茶农在继承原有传统工艺基础上,对初加工工艺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工成具有不同风味品质的花香型安溪铁观音。本文着重介绍利用低温轻发酵加工工艺制作的花香型安溪铁观音。
花香型安溪铁观音初制工艺,按照《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制定的制作技术规程进行加工,并且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因地、因时、因茶青而异,在人为控制调节下进行加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初制加工工艺流程与传统闽南乌龙茶加工基本一致,各工序技术特点与传统闽南乌龙茶又有一定区别,以轻晒青、轻做青(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轻发酵)、重炒青、冷包揉,低温干燥为特证。
利用太阳光照、自然吹风或室内调温、调湿进行鲜叶萎凋,萎凋使鲜叶适度散失部分水分,促使叶绿素、内含物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叶质变软,散发青草气味(即青叶醇)。
晴天10时至下午4时采摘的茶青,新工艺采用日光晒青,将茶青均匀薄摊在茄篱或晒青埕上(应先放置晒青布),傍晚4时以后,利用柔和的太阳光照使之萎凋,也可用70%遮阳网进行全天候晒青,叶温控制在35℃以下,摊叶厚度2-3㎝,席面0.75-1.5㎏/㎡,历时5-10min,做到轻翻动2-3次,使萎凋叶失水均匀,鲜活一致,没有“伤青”现象。
阴雨采摘的茶青(雨青)和下午4时以后的茶青(晚青),新工艺采用吹风萎凋和加温萎凋,(1)吹风萎凋;采用空调机、排湿机、排气扇在室内进行萎凋,需勤翻动薄摊叶,避免萎凋叶上下层失水不均萎凋程度不同影响摇青,要注意排气扇及时排气,避免萎凋叶产生“闷水味”、“臭黄味”等不良味道。(2)室内加温萎凋,在遇到长时间阴雨且气温低、湿度大,又必须及时采青的情况下,“雨青”可在室内加温萎凋,用冷暖空调机、抽湿机、排湿机,对温度、湿度进行调控,提高室内温度,降低湿度进行萎凋。
新工艺晒青方法与传统工艺基本相似,但传统工艺晒青时间较新工艺长5-10min,传统工艺没有采用遮阳网,不能全天候进行晒青,传统工艺雨青和晚青仅在室内用风扇吹风或室外通风处进行萎凋,室内温度过低时可采用炭或煤加温萎凋。见表1。
表1 新工艺与传统工艺萎凋过程比较
表2 花香型安溪铁观音做青工艺及环境参数
萎凋后的茶青及时摊凉,散发叶内的热气,并继续缓慢地散发水分,促使梗叶脉水分重新均匀分布至叶片中,新工艺凉青时间一般3-4小时,每隔1h翻匀。每茄篱摊叶量1-1.5㎏,应均匀一致,避免因摊叶不均,使叶温过高而造成的死青、闷青(臭黄味)。新工艺凉青过程应在做青房内低温、中低湿度的条件下完成,凉青时间较传统工艺短1-2h。
做青是铁观音香、韵形成的关键,通过人为控制水分散失方式和速度,促使梗叶脉水分向叶片扩散,使叶片充水,细胞呈饱满状态,即“走水”过程。摇青与凉青反复交替。使叶片水分不断蒸发与重新分布,产生系列化学成分转化,逐渐氧化变红,促使叶子内含物分解、转化、缩合,产生醇类为主、酸类、酯类具有鲜花样香味的化合物,形成花香铁观音独特品质。
新工艺以低温轻氧化做青,室内温度控制在20-22℃,相对湿度为60%-70%的环境下,以“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轻氧化”进行做青,见表2。轻摇青,摇青机转速27rad/min,摇青次数2-3次,摇青时间短,约为传统摇青时间的一半。摇青历时一摇、二摇、三摇,时间由短到长;薄摊凉,每次摇青后,均采取上架薄摊青,每筛摊叶量0.5-1㎏,长凉青,每次摇青后上架凉青时间长,一摇、二摇后凉青时间为120min、240min,最后一次凉青时间长达24h以上,至做青结束叶片仅10%-12%面积形成红边红点,叶片柔软,茶花香显露,挥发橙花叔醇、芳樟醇等香气成分,叶色黄绿,即可炒青。
铁观音品质与做青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相互协调,紧密相关,做青应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所有工序操作时间、程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很强灵活性和科学性,因此茶农总结出“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方法,看青即看品种、芽头、鲜叶老嫩程度;看天即看天气(大体分为南风天、北风天、西南风天、阴天、雨天),安溪茶农依据百年经验总结出轻“北风天”气候加工出铁观音品质最好。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可以人为模拟轻“北风天”气候环境条件,通过机械控温控湿完成做青工艺,达到提高铁观音品质的制优率,做青室内温度可通过空调自动调节。若遇到雨青或晚青,未经过萎凋茶青,开机制冷并开启除湿机“除湿”,并时刻注意室内排气,保持鲜新空气流通,防止做青叶无氧呼吸和吸收杂味。
新工艺正常摇青次数为3次,低温凉青时间由短到长,薄摊叶长凉青,发酵较轻,减重率高,为茶青重量的15%-23%;老工艺正常摇青4次,凉青时间由短到长,摊叶由薄到厚,发酵由轻到重,减重率低,为茶青重量的10%-12%,新工艺摇青次数少,历时时间短。劳动时间短,单位劳动成本低,减重率比传统工艺高5%-11%,有利酶促氧化,缓慢红变形成。
炒青是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巩固已形成品质,继续散失水分,防止做青叶继续氧化,防止红变过度。
根据最后一次凉青时间的长短,决定花香型铁观音产品出现多元化,大致可分为“正炒”茶、“回青”茶、“消青”茶、“拖青”茶。一是“正炒”茶加工法,采青后次日12时前炒青;二是“回青”茶制法,采青后次日15时左右炒青;三是“消青”茶制法,采青后次日19时左右炒青;四是“拖青(酸)”茶制法,采青后第三天6时前炒青。
炒青掌握“高温、快速、老杀”原则,炒青温度260℃-280℃为宜。历时3-5min,炒青叶减重率为30%-35%。
新工艺采用煤气高温全自动滚筒,而传统工艺采用柴、煤燃料,人为控制滚筒(最原始为炒鼎)。
新工艺炒青后及时将茶叶摊开散热,在竹筛内用手抓、搓、揉、捻、筛,去红点红边粉末茶,冷却后进行反复包揉。
先进行冷包揉,炒青叶经2-3min短时揉捻,选用速包机、平板包揉机、解块机进行速包、包揉、解块、筛末,反复冷包揉4-6次;然后进行初烘,速包与平揉后应将茶团打开,进行解块、筛末,然后初烘,温度80℃-100℃左右,烘至茶叶略有刺手感下机;再复包揉,将初烘后的茶叶,再经速包包揉解团筛末反复包揉造型4-6次,最后复烘至毛茶足干,复烘温度在60℃-70℃之间,至达到毛茶外形紧结重实,手揉茶条易碎,手折茶梗易断,茶叶含水率在5%-6%之间即可。
花香型安溪铁观音要低温(冰柜、冰箱)和密封储存,才能保持茶叶香鲜度,而传统型安溪铁观音茶叶只在常温下密封储存,保持原味风格。
新工艺花香型安溪铁观音品质特征表现大致分为四种茶。“正炒”制法毛茶,条形圆结,色泽乌绿油润,香气高音韵明强,带兰花香,滋味醇带微涩,汤色金黄;“回青”制法毛茶,条形紧结,色泽绿润,香气高强,音韵明,滋味醇正,带花生仁味及酸甜味,滋味淡些,汤色金绿黄;“消青”制法毛茶,条形较紧结,色泽墨绿,滋味较醇正,带酸甜味,汤色深金黄;“拖青”制法毛茶,条形稍紧结,色泽暗绿,香气尚高,不够纯正,音韵轻,带较强酸馊味,久浸茶汤转橙黄色,叶底梗挺暗绿。
传统型铁观音品质特征表现,毛茶颗粒呈半条索状,较为弯曲紧结,梗皮红褐明亮,色泽砂绿,红点明显,口味醇厚,回甘持久,叶底黄绿,肥厚软亮。
花香型安溪铁观音由于低温轻氧化,茶叶兰花香高扬,鲜爽度高,口感偏向“绿茶”化,音韵不明显,滋味不如传统茶醇厚,但机械化加工程度高,茶农、茶企可大批量生产,茶叶制优率高,适合大众化消费,而传统型铁观音采用半机械化生产,产量有限,适合老茶客和斗茶爱好者消费。
花香型安溪铁观音加工工艺解决了“看季节做青、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技术难题,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加工出优质茶。春、秋两季当气温高于24℃,湿度大于75%时,以及夏、暑两季的加工,可通过新工艺来完成制茶;雨青或晚青无法采用日光晒青时,可通过人为调控进行萎凋;当采摘高峰鲜叶堆积时,且阳光强烈照射时,采用遮阳系统进行全天候萎凋,可以缓解晚青晒青压力,又可使青叶不受强日光的灼烧,起到“保水保青”作用。
近几年安溪县外铁观音茶大量生产,冒用“安溪铁观音”对外销售,其质量、口感都不能与“正品”相符,给安溪铁观音茶叶品牌造成极大伤害。目前安溪有些茶人、茶企开始提倡“正炒”铁观音与常规传统铁观音相配合加工,强化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与管理,保持国内外安溪铁观音茶叶市场主导地位,推动安溪“大茶业”集群发展,提升茶业综合竟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