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 132002)
《茶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茶学专著,由“茶圣”陆羽所著,是对唐朝以前历代茶史资料以及茶人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使茶叶生产、制作与品鉴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对饮茶技艺和茶道原理进行了综合性论述,为我国茶文化的体系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书在语言运用与思想意识方面独具特色,信息传达准确,文化内涵丰富,美学色彩鲜明,是一部集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古典文学巨著。近年来,随着茶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中国作为茶叶与茶文化的发源国,其相关典籍自然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而《茶经》作为茶学典籍的鼻祖,也就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当前,《茶经》英译已经成为了茶学研究与翻译领域的共同热点,如何准确地传达出其中的美学价值,做到既“达意”又“传情”,是相关翻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茶经》全书共计七千余字,分为十个章节,介绍了茶叶的起源、采制、烹煮、器具、饮用、风俗等。全文短小精悍、风格洗练、内容充实,彰显出强烈的辞格美、质朴美与形色美的特点。该书运用了许多简洁而生动的形象,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介绍了茶叶的烹制技艺与品饮礼仪,还较高频率地使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具有较高的形式美感,开创了茶道艺术的审美先河。在写作手法上,本书是技术性表征与程式化表达的结合,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同时它又是物态美与精神美的集中,体现出鲜明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它把茶的实用价值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崇尚回归自然、物我一体,追求心灵净化、境界提升,洋溢着茶人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人格理想。
翻译美学从理论上说是要对翻译过程中的美学价值的体现过程及其方式进行探讨,并应用美学鉴赏的原理来制定和阐释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作为审美的主体,应当首先对原文的内容拥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能够充分感知其中的语言特性、内容体系、美学意蕴等,而后进行审美再现,保证原文与译文在美学观念层面的一致性,营造等效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译者本身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可以对审美客体即原文进行全方位的美学价值研究,较为快速、准确地分析出其中的美学体系,并通过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来实现美学信息在另一文化环境下的完整呈现。对于《茶经》翻译而言,译者应当具备相关的茶学知识,能够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及艺术内涵,同时也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运用各类修辞格,知晓不同文化环境对同一物象的表达方法,能够对《茶经》中地域文化性较强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处理,保证译文读者阅读过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最大限度地呈现其中的美学价值。
《茶经》英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充分考量我国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尽量保留其独特的东方韵味,比如“五行”、“八卦”思想等,带给译文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还应当考虑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确保所运用的一切表达方式都在他们所能够接受的框架之内,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与科技文本、法律文本相比要灵活许多,可以综合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多种手法,使译文既具有传统色彩,又符合交际需求,真正做到“传情达意”。必须要指出的一点是,《茶经》文学意蕴深厚、美学价值突出,译者必须要遵循“忠实于原文”的基本翻译原则,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解读或是再创作,而应当在内容上无限接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体验、价值评判等,并根据原文的体现方式全面地展示在译文之中。当然,翻译作为一种时代性较强的文化行为,也应当要体现出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其表达方式应当符合当代人的语用习惯,适应人们的心理预期,尽量避免以纯粹中古英语的形式来翻译《茶经》,防止给译文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茶经》既是一部农学作品,也是一本文化巨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典型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理念,在翻译时应当予以充分的传达。具体来看,该作品中美学价值的英译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俗语道,朴实无华即是美。《茶经》作为一部介绍茶叶种植、制作、品饮的技术型与实用型书籍,在信息表达方面极为质朴,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来陈词达意。在翻译相关内容时,译者应当做到客观且准确,基于原文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避免根据个人喜好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打破原文的质朴美。比如,原文中有一句是对“都篮”的介绍,“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即都篮是因用于盛放整套茶具而得名,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把握这种简单扼要的行文方式和科学严谨的表达方法,译为“The Tote Basket is thus named because it is used to carry a whole set of tea utensils”,突出行文的质朴美。通常而言,对于这类技术型的内容,在表达上往往直来直去,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不会涵盖情感因素在内,所以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大胆地采用直译的手法。
作为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中承载了许多与茶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风民俗、人文理念等内容,内涵丰富、意味悠长,是物质形态与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想象的完美结合,宛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般,留白而意丰,形散而神聚,洋溢着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茶文化是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茶经》中也就少不了对相关价值理念的展示,特别是对道家“自然”思想的突显。在描绘茶汤那绮丽多姿的形态时,陆羽写道,“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茶沫浓淡相应,好似摇曳的水草,又仿若美丽的菊瓣,瞬间把茶汤变幻为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自然清新、赏心悦目,映衬出作者澄澈、纯净的心灵。在翻译这段文字时,应当特别注重对诗画意境的传达,并把握好动静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Metaphors to the thin marow mo could be greeen duckweed floating on a river,or a chrysanthemum petals perching on goblets and saucers”,译文应用了几个极具动态美感的动词并搭配了一些静态的意象名词,把原文动静相称的画面呈现出来,在意境方面也与原文相近,能够带给读者一种清澈纯粹的、源于自然的感受。
陆羽是一位汉语言大师,在《茶经》这部著作中大量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保证作品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不失其艺术性与审美性。比如,在文中有对邢瓷与越瓷的比较,一段话中就出现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三种修辞手法:“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分别从两者的质地、手感和颜色来说明为何越瓷更适宜饮茶。译文为:“If the Xing porcelain can be compared to valuable silver,then the Yue porcelain matches invaluable jade.This constitues the first disparity.If the Xing procelain touches like snow,then the Yue porcelain touches like ice.This constitutes the second disparity.The white color of the Xing porcelain makes the tea red,while the cyan color of the Yue porcelain makes the tea green.This constitutes the third disparity”。译文与原文无论是在行文格式、语言内涵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一致性,文笔干净利落,形象饱满丰富,三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结构的应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连接词汇的应用则更加符合英语的逻辑习惯,有助于译文读者的顺畅阅读。
该作品中有许多对意象的描绘,比如茶叶、茶汤、茶具等,并且陆羽并未简单地停留在对外在物质美感的展现之上,而是深入到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用主观审美维度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再现和美学感知,使作品层次更加丰富,具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比如,原文中会对茶汤的颜色、茶具的造型、茶叶冲泡之后在杯中呈现的形状等进行阐释,“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就是典型的一例。为了表明与饮茶相适宜的茶具,作者罗列了七中色彩对比,为读者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翻译时,译者应当忠实于原文,明确作者的审美态度,注重传达其中的视觉审美效果,引导译文读者通过色彩所具备的联想意义,达到作者的审美层次,译文为:“Yuezhou and Yue porcelain are cyan which give the tea a light red color and are suitable for tea bowls.In contrast,snow white bowls from Xingzhou kilns will set off the tea soup a reddish hur.Likewise,tea bowls from Showzhou have a yellowish shade,against which the tea inside will turn purple.Worse still,the brownish color of the bowls from Hongzhou will result in a murky tea soup.Those unpleasant colors doom porcelain wares from these kilns unsuitable for tea bowls”,在形式美感上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几个逻辑连词的应用则更加彰显出英语语篇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做到了既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又在表达上贴近于读者。
《茶经》是一部集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科技性于一体的文学巨著,拥有丰富的内涵意义与美学价值,其英译应当秉承跨文化交际的理念,立足于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坚持“达意”与“传情”并举的方法,保证翻译活动的有效性。
[1]朱海燕,向永平,刘仲华.论陆羽《茶经》中的茶审美观[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366-369.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