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佳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紧密融合,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文化形态,成为了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精美绝伦的一朵奇葩。唐宋年间,茶文化由来华僧侣带回日本,以其修身养性的特殊功能获得了政治层面的有力支持,很快便在日本发扬光大,并与当地的哲学、美学、宗教等结为一体,促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精神的诞生,为魅力十足的东方文化又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
中日茶文化作为同属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态,既有其同质性和整体性,又有其多样性与差异性。两者拥有一样的文化溯源,都是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感悟下形成的,都把“天人合一”视为以茶修身的最高境界。“天”指的是自然、天地、万物,“天人合一”就是要实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崇高理想,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顺应大道、淡泊名利、理智冷静、实现和美。所谓“和美”,既有从伦理道德和礼仪约束之中获得的心性美,又有从自在无为、物我化一之中获得的自然美,还有从三省吾身和严于律己之中获得的规范美,三者合一,即成完整的“和美”思想,中日茶文化都是围绕着自然和美的思想而展开和推进的。但是,两者在侧重点上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茶文化更加侧重于道家的理念,强调自然而然的意境,不做作、不人为,一切都热衷于自然的本来面目,与外物相比,内在境界是最重要的。而日本茶文化则更加侧重于禅宗的理念,强调精心苦练,举手投足之间无一不在追求禅境,以期由此拉开与世俗环境的距离,很多时候与中国茶文化相比会显得“有失自然”。刘书云曾发文称,中国茶文化是“即境求悟”,日本茶文化则是“造境求悟”。当然,中日茶文化作为两国传统文化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并没有优劣之分。两者同根同源、相互影响,共同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和审美态度,对区域内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对当地的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神农氏时期,饮茶目的最早是出于药用,而后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天然保健饮品。公元780年,唐朝“茶圣”陆羽写下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该作品短小精悍,全文共七千余字,分为十章,从茶叶的起源、采制、烹煮、饮用以及茶具、茶事、茶道等多个方面对茶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对至唐代的茶文化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正式将茶由饮用转化为品鉴,由习惯提升为文化,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系统发展的道路。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关于价值和审美的哲学,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对自然生态之美拥有无限的热爱。它是一种具有高度广泛性和大众性的文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流程与仪式,只要人们秉承着“和、静、怡、真”的理念,把饮茶视为修身养性、追求理想的过程,那么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饮茶活动,并在此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净化。
日本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分支。据史料研究,早期日本并不产茶,人们也并不饮茶,在公元八世纪,茶叶由中国传入日本,开启了日本茶文化的历史。南宋时期,日本僧侣容西来华研究禅学,并对茶叶功效及当时的饮茶文化进行了总结,回国后著成《吃茶养生记》一书,对宋代的制茶与饮茶方法做了详细阐释,被誉为“日本的《茶经》”,容西也因此被称为日本的“茶祖”,为日本茶道的确立埋下了伏笔。后来,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出了茶道“四规”,即“和、敬、清、寂”,其中,“和”与“敬”是对社会安定、国家平稳、主客和谐、人人平和的美好愿望,“清”与“寂”则以优雅清净、古色古香的茶室环境来比喻高洁清雅、清心寡欲的人格。茶道“四规”将茶道精神从世俗物质中剥离开来,消除了茶道的休闲性和娱乐性,让茶道成为一种集文化性、艺术性和美学性为一体的修养方式,特别是它把茶道与禅学高度融合,将严谨的宗教仪式赋予茶道之中。所以,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要甄别茶叶的品质与口感,而是要通过复杂的仪式和流程来达到陶冶情操、内外和谐的状态。日本茶文化讲究“禅茶一体”,注重内观自省、感悟禅宗,与中国茶文化相比,其宗教色彩要更为浓厚。
由此可见,中日茶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精髓。就共同点而言,两者对于精神内涵的追求不言自明,它们都秉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茶道艺术之中,还彰显于两个民族的诗词歌赋、书画建筑、宗教礼法之中,使之成为了两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两国的重要窗口。就不同点来说,中国茶文化侧重于“品”茶,不仅要品鉴茶叶本身及制茶工艺的优劣,还要品味茶所象征的艺术文化和思想情趣,把茶视为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特殊途径。日本茶文化则更加侧重于仪式和礼数,通过营造清幽的茶室环境、引入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实际动作,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万物的呵护。两种茶文化形态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是对本民族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审美态度的集中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日茶文化的核心,也是两者相似及不同的根本。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它并不拘泥于某种特殊的形式,也不以条条框框去限制人们的自然心性,只要人们心境澄澈,便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从事饮茶活动,整个过程极尽自然,可繁可简,有条件的可在高山流水之畔准备好天然山泉并以新木之火煮之,使用紫砂或青花器具将茶汤斟好,伴以悠扬动人的琴声,身着宽松衣袍,在鸟语啁啾之中品茗悟道,没有条件的则可以粗碗盛之,在市井茶馆或自家厅房之中饮用,去感受那份闲适自得的情感,体会“天人合一”的快乐。日本茶文化源于禅茶,它以“禅茶一体”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茶道视为修性的一种形式,特别强调制度性和规范性,对煮茶、斟茶、端茶、饮茶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详尽说明和严格规定,以期通过饮茶活动磨砺人们心性和态度,“天人合一”也是通过与外物的精密配合实现的。因此,作为茶文化源泉的儒、释、道三家精神,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在日本茶文化中占据上风的是佛家思想,以道为主,道法自然,重点在于品饮艺术与自然审美,以佛为主,空寂清灵,主张的是礼法规则与禅宗思想。以下,本文将以茶事活动中的茶人、茶室和茶具这三大要素为切入点,对中日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进行分析。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饮茶最适宜“精行俭德”之人,他们德行清高、品态端正、淡泊名利,奉行极简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生活方式,日常颇有雅致,或吟诗作画,或弹琴吹箫,或静坐清谈,与自然的融入最为深刻,是“天人合一”的最好表达。尽管《茶经》对饮茶事宜进行了归纳与规范,但中国茶文化的戒律相对灵活,制茶、煮茶、饮茶的方式皆可视现实情况而改动,程序和流程也可以适当伸缩,精神享受方面具备一定的随意性。究其根本,这是在老庄自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道家思想反对死板戒律,崇尚个性自由,热爱万物的本来面貌,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应当源于自然、追求自然、归于自然。与之相对,日本茶文化对饮茶之人则有严格的要求,十分讲究茶道礼法,认为茶人只有掌握了繁杂的礼法,才能达到高效的主客配合,促成美好的艺术创造。茶事用语也是相对固定的,初学者必须照本宣科,老练者则可以稍加变化。在茶事过程中,主客都应当具备充分的茶道知识,对茶具的搭配、茶艺的展示、茶叶的品味等都要做出相应的评价,并保持严肃庄重的神态,整个气氛要维持在“清”与“寂”之中,不能有多余的声响,不可杂谈、不可嬉笑、不可过多言语。所以,就“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主体饮茶之人而言,中国茶人是自由、灵活、随意的,追求道教的自然而然,日本茶人则是规矩、规范、刻板的,提倡类似于佛门的戒律清规。
明代以前中国并没有专门的茶室,人们根据自身意愿可以在任何地方饮茶,当然以能够欣赏到自然风光的地方为上等。人们对于茶室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哪怕是在高山绿林之中的简陋茅草屋,也往往被视为上乘的茶室,只因人们可以沉浸在自然山水之中,享受清风白云的悠然自得,体会山野田园的乐趣。日本茶室则是“市中山居”的即视感,也就是要在城市中打造出山野的氛围。日本地域狭小,城市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所以茶室要尽可能的精致。日本茶室的外露地是撒过水的石板路宛如山林雨露,内露地则迂回变化、一步一景,小径两旁是四季常青的高树,阳光透过人工修剪得错落有致的枝叶洒落在地面之上,地面还有刻意铺撒的落叶,自然韵味做到极致。茶室入口的设计让人们只能保持跪坐的姿势膝行进入,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受,似乎由此便中断了与外界世俗社会的联系。这也是人们修行禅学的开始。由茶室可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投入自然,而日本的“天人合一”思想则是手造自然。
中国是瓷器大国,各类陶瓷茶具应有尽有,比如白釉瓷、青釉瓷、青花瓷、黑釉瓷、紫砂壶等,为了能够极好地烘托茶叶本身的形态与色泽,人们通常会选择与特定茶叶匹配程度最高的茶具类型,比如,以白釉瓷来冲泡红茶,可以极好地展现茶汤的红润色泽,以青花瓷来冲泡绿茶,可以极佳地呈现茶汤的翠绿莹润,以琉璃杯来冲泡花茶,则可以很好地观赏花朵在杯中自由徜徉的神态。因而,中国茶具是围绕茶叶本身选择的,倾向于简单、淡雅,从而保证茶叶的自然特色可以得到良好的展示。日本茶具则比较单一。日本茶道技艺的基础是宋代的点茶法,延续至今,他们所使用的茶具大都是黑色的茶盏,有些是不上釉的陶土,有些是黑釉瓷,还有一些为了追求禅韵,人们特意施釉不均,或是任釉在陶坯上流淌,并将其视为茶具“自然美”的至高境界。可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茶具上体现为使用与茶叶种类相匹配的茶具,来彰显茶叶的自然之美;而日本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茶具上则体现为以某种特殊工艺来表现茶具制作过程及其本身的自然韵味。
中日茶文化都是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熏陶下形成的,两者同根同源,在与各地民族风俗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既有相互贯通的内容,又各有特色、自成体系。中国茶文化讲究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主张在自然环境之中品鉴茶叶的自然味道,感受源于自然的悠然趣味。日本茶文化讲究对禅道的感悟,强调在严密的规矩之中从事茶事活动,获得内心的修行与提升。两者都是各自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为东方文化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特殊贡献。
[1]刘书云.日本草庵茶与中国文人茶艺术精神之比较[J].农业考古,2006(5):249-255.
[2]金翰钧.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08(3):129-131.
[3]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2):3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