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军,罗玉林
(1.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合川 401520;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南岸 40007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更多新型的职业的同时也使得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高等教育培养下的学生满足不了职业市场的需求,于是以传授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学校便应运而生,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进而更好地适应不同企业的多层次要求。不可否认地是,职业教育学校确实为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但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学校由于过于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学生在进入职场后由于文化修养的缺乏,其晋升之路被阻塞;另外,因为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学生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丧失职业道德底线。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所包蕴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教育观将会对职业教育的教研教改产生一定影响。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我国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粹于一身,进而逐步演绎为包罗万象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茶文化物质形态的茶叶历史也异常久远,武王伐纣时茶叶就以王室贡品的形式而存在,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已经初步形成,隋唐时期则掀起了全民饮茶的热潮,唐人言“家不可一日无茶”,当时茶文化的风尚可见一斑了。而后茶文化在宋明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了不少著名的茶画茶诗,茶叶的品种也不断完善。清朝,茶艺愈发精进,茶叶对外贸易极其繁荣。因此,如若不是历史绵绵悠久,茶文化则不会如此深沉,历经上千年发展却一直未被时代的黄沙所湮没,其历史性也自然不言而喻。
茶自产生之初就因为其独特的口感而倍受青睐,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茶文化则更是凭借其隽永深重的文化意义而被广为推崇并一直流传至今。其实,我国的茶文化体系极度复杂,并且带有浓厚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简而言之,不同地方的茶文化其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会有所差异。从地理上来讲,我国东西所跨经度之广,南北贯穿的纬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因而造就了同一经度不同纬度地区的风俗差异,也产生了同一纬度不同经度地区的文化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民间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茶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形形色色的地方文化色彩。不同民族的饮茶风俗不同,北疆人喝奶茶,南疆人喝清茶,藏族人喝酥油茶,布朗族人吃酸茶。不同的茶风茶俗使得我国茶文化愈发民族化,独具中华民族特色。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其所囊括的“和”、“清”、“敬”、“寂”思想对于茶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所以,通过发扬茶德、传播茶道以及研习茶艺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情趣,更进一步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良好风尚的形成。茶文化的中心是茶德,其重视人的群体价值,主张见义忘利而不是见利忘义,希冀以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所以,茶德不仅对于当代紧张的人际关系有所缓解而且还会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此外,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所有的人都忙着生忙着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每个人如深处罐子里的“容器人”,深陷其中而又无法自拔,烦恼忧愁无处诉说,但是忧伤的“容器人”可以于喧闹的街头寻一茶楼,使紧绷的神经随着茶水下肚而放松,暂时逃离世俗的“压迫”。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文化为焦虑的现代人守护住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再者,茶文化作为一种高雅文化,茶诗、茶画、茶书法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丰富多姿的茶文化内容以及各式各样的茶点,将会使得大众的生活朝着多元化与趣味化发展。无论是观看茶艺表演还是学习采茶戏抑或是品茗,对于他们来说都将是一种文化的美的享受。总之,茶文化对于个人与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鲜明的促进意义,其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职业教育学校从岗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化培训,其教学重点是学生的实践技能,侧重于学生实践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初,职业教育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但是随着职业培训技能的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几乎都是关于职业技能增长的,与思想道德品质相关的课程愈来愈少。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被压缩侵占,甚至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停留于课表上,缺席实际教学。在此模式下培养的职业型人才,虽然能迅速上岗很快地适应职场生活,创造出经济效益,但是其道德品质却令人堪忧,产生的社会效益却全是负面的,人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背道而驰最终将会对经济对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虽然职业教育是以满足个人就业需求为主,着重提升个人就业技能,但是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可偏废。毕竟,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实践越多则越容易陷入“盲干”的泥潭。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技能的培训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其他的文化课程则是置之不理,上至教师下至学生对于文化课程都是持一种轻视的态度。实践课堂上,学生们是专心致志;文化课堂上,学生们是昏昏欲睡。甚至连教授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师都会受到不同的待遇:一方面,学校会优待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更加尊重教授实践课程的教师。这种“经济适用”理论下走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技能毋庸置疑,但是文化修养却极为浅薄,他们能有效地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然而工作之后他们的生活却是相当枯燥单一,更重要的是参加大型活动时其文化底气甚为不足。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借鉴了前苏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其注重的是个人能力的塑造以及培养。然而,当今社会重视的是团体协作,只有个人与集体相融合,其价值才会无限放大。而我国茶道中的“和”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任何人都应该以“和”为贵,尤其是茶人在与自己相处时应该以平和之心接纳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应该以温和之态善待别人,在与社会与自然相处时应该以祥和之势面对所有的林林种种,倡导从集体的角度出发为人处世。因此,职业教育中引入“和”的理念将会促进其教学目标从单一个人的塑造转向整个社会的发展,使得其不仅满足个人职业需求,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和睦”的思想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使其于无意识中以此为宗旨而行事,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是在国家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甚至可以说是政府在推动办学,其管理机制也都是以国家为主导形成的,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以及教研改革的束缚太多,使得其原始发展动力被掩盖。我国茶文化提倡“顺应自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应该尊重它固有的属性任其发展。一旦,职业教育中注入这种“自然”之理,那么其也会遵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顺应市场化的需求,国家从管理中渐渐退出来,职业教育目标将会直接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与此同时,国家放开对职业教育的管控,民间职业教学会蓬勃兴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自主办学着力培养市场化的职业技术型人才,根据企业的招聘要求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以社会需要为准绳即时设立新型专业,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向全面化深入化专业化发展。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端也越发凸显,其是顺应社会需要而生,但社会不断进步而其发展模式却止步不前,势必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引进茶文化时,应该充分注意茶文化的深层内涵,悉数吸收茶文化的精华,利用茶德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政治思想体系,利用茶道开拓多元化动态的职业教育教改模式。首先,我国职业教育可以茶德为切入点,对茶文化中的茶德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结合茶道精神的核心要义,将茶之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渗入到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使教师在研习中深受茶德洗礼,使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学习中如沐春风。其次,职业教育也可以受茶文化多种多样表现形式的启发,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教研模式,从市场职业需求出发,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灵活多变的动态教改模式,使其随时与发展主题相适应。
[1]梁其贵.用新的文化育人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信阳职业技术学院“1234文化育人工程”彰显特色[J].河南教育旬刊,2012(10):52-53.
[2]李中,胡丹鸯,陈帆.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德育课程教改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39-140.
[3]余祖光,王文槿,荀莉等.职业教育中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56-62.
[4]张瑞,张力跃.文化转型视域下的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35):18-22.
[5]张红雷,祁卉璇.大学通识教育视域下茶文化的人文教育教学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7(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