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背景下潮汕话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影响及策略

2018-01-19 04:07:44王素娟
福建茶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鼻音潮汕美声唱法

王素娟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广东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地方文化高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和声乐演唱的专业要求双重规则中,地方方言对歌者演唱中国作品有着确实的影响.潮汕地区文化在广府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地区受浓厚的茶文化影响,有着独特的茶文化带来的的人文习惯,茶是潮汕人生活的一部分,而由此衍生的另一种文化即语言也同样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广东地方高校的声乐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当潮汕话发音的影响,潮汕话与普通话的异同也涵盖了粤方言的很多特征,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1 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展沿革及期望

中国引进美声唱法近百年时间。美声演唱从长远的角度纵观几个典型(如德国、法国、俄罗斯)国家美声学派的形成、发展,乃至延伸。2016年的7月份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题为“如何运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的专题研讨会,在与会的探讨中了解到了这一课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中肖黎声教授的一番发言令人深思,“一批批歌手参加国际比赛屡屡获奖,引起世人瞩目。但中国歌手演唱中国作品的艺术水准至今仍然不能受到国际认可。学习美声唱法不应只局限于用外语演唱外国作品。声乐界在前辈们的带领下一直主张‘洋为中用’唱好中国歌,致力于美声唱法的普及,即‘接地气’。

2 茶文化对潮汕话的影响及发音对演唱的影响

2.1 茶文化对潮汕话的影响

潮汕话是广府方言的三大类中闽方言的分支。方言,是一种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他虽然只在小范围一定地域通行,它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与传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潮汕地区盛行饮功夫茶,这对人文语言中的方言影响可从与转化普通话发音中找到端倪,茶文化讲究“清”“静”这些特点形成了潮汕话发音较慢,辅音字母咬字较轻,缺少个别辅音字母等特点。每一种方言在转化成普通话的过程中都多少会遗留一部分母语的发音特点,这给美声歌唱所需要的标准普通话发音带来很大困扰,同时也为声乐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了温床,它的语言发音与普通话发音存在的不同是声乐学习过程中研究咬字吐字中的重要工作。

2.2 前后鼻音不分对美声演唱的影响

任何一种方言都具有地域小,难以总结的特点,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是其典型性。然而关于方言的研究却从没有停止过,区分方言和标准普通话的发音是为了更加方便在歌唱中表达清楚歌词的意思,并非衡量语言交流的标准,做区分只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演唱,因美声唱法是被高度艺术化的声音,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有相对统一的审美标准,所以在字的方面要求相对严格苛刻。

潮汕话中关于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特点相对突出,也是影响美声歌唱的重要元素,是笔者研究的难点以及重点,根据对广东地方高校声乐学习者及教育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在一首中国作品的演唱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由于演唱是被拉长数倍的语音发音,这使得在演唱中产生歧义的字格外显眼,例如作品《映山红》,“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若要盼的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错误的演唱会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歧义,“ye bang sang geng you,pang tiang min,hang dong la yue you,pang chung feng,……”,单从拼读来看是无法判断中文意思的,而美声要求的行腔的圆润和清晰的咬字也便无从谈起了,而这样的基础类作品数不胜数,老师和学生都亟需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2.3 无唇齿摩擦音“F”母音对美声演唱的影响

在研究中发现,闽方言与粤方言最大的区别在关于“F”“H”两个字母的有无和发音不同,这给闽方言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性。在闽方言的发音中,缺少唇齿摩擦音“F”,而在对于标准普通的转化话发音中关于“F”的发音全部用“H”做替代,而在粤方言中这两个音全部存在,只是偶有颠倒使用,或者在日常用语中较少使用。在演唱中关于这两个声母的发音就出现了问题,持闽方言发音的学生常常对于F没有清晰的认知,咬字相对较轻,往往导致听不清楚,含混而过。

2.4 “翘舌音”与“平舌音”声母的转化对美声演唱的影响

在广东地方高校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纠正的就是是否“翘舌音”的问题,此问题不仅在闽方言中有在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同样存在,其中混淆不清是最大的特点,例如“ZH CH SH”对“Z C S”的混淆,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解决整个广东方言地区乃至更广阔的长江以南区域都有现实意义。

3 纠正美声演唱中潮汕话发音策略

3.1 关于前后鼻音不分的应对策略

策略一:首先,前后鼻音的发音规律是鼻音的问题,或者确切的说是朝前或者朝后的问题,绝大多数声乐学生对于“朝前”和“朝后”的说法都相对敏感,因在声音技术上常常被提及,而关于前后鼻音前鼻音是面部可微开鼻孔,感受气息往外流动,而后鼻音则需要鼻咽腔更多肌肉力量的配合,拉紧软腭附近的肌肉群,是声音倒灌发出。

策略二:生理性辅助控制。经过研究与实践,当用双手施以外力捏住鼻子的时候,前后鼻音的区别立现,例如:开饭—开放,瓜分-刮风,亲信-清醒,这三组词汇,在鼻子被捏住以后只有前面的词可以完成发音,而后面的词则完全无法判断发音。这是很重要的检验检测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

策略三:舌位不同的判定。发前鼻音,舌尖顶住上齿龈,不松动,不后缩;发后鼻音时,舌头中间部分在口腔中形成大的凹槽,后部高高隆起,舌根尽力后缩,抵住软腭。

3.2 无唇齿摩擦音“F”母音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建立有“F”的概念。首先让方言学生建立有方言的缺陷并着意去解决的概念。语言做做交流之用时标准与否被弱化,然而在演唱时问题则会凸显,演唱中国作品最突出的咬字问题,在闽方言中显示尤为突出,所以,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学生第一节课时就建立起纠正普通话的概念,把各个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总结告知学生,使学生在起初就建立概念,为演唱打下基础。

策略二:唇齿摩擦练习。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是学习的通常路径,在实际教学中着重的让闽方言学生多练习唇齿摩擦音,从生理上建立正确的肌肉运动,上牙抵住下唇中间部位,吐气使气息从唇齿间的缝隙和牙缝通过,声带不振动,上唇肌肉略微紧张,微翘,为完成字的归韵做演唱准备。

3.3 “翘舌音”与“平舌音”混淆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翘舌音”与“平舌音”的生理区别。字面意思是舌头在发音时位置安放的问题,在实践的生理操作中,二者相同点是都是舌尖着力的运动,舌根部位用力方式相同,不同的是舌尖着力方式和力度不同。在翘舌音中,舌尖离开下牙,气流从舌尖以及舌头背部同时流出,气流强度与平舌音相比略显柔和;在平舌音中,舌尖轻轻抵住下牙龈,使得气流从舌尖凹陷处流出,形成发音。

策略二:形成肌肉记忆。千万次的练习是任何一个技术工种必须经历的,歌唱技术是肌肉记忆的过程,对于发声的练习即是如此,发声是以字为载体,日积月累的反复念字,使生理上形成完整且精准的肌肉记忆,进而解决字发音的错误。

总之,方言是影响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重点,美声唱法较之与其他唱法对于语言要求格外严格,本文从方言的冰山一角基于茶文化影响下的广东方言中属于闽方言体系的潮汕话着眼,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总结闽方言在美声演唱中的缺陷,并寻求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弥补缺陷,为美声唱法在中国建立拥有自己特色的学派尽微薄之力,形成与中国汉语语言很好结合,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很好融合的美声歌唱,才是符合世界各地观众审美习惯的美声歌唱,更是能够被中国人广为接受和喜欢的美声歌唱。

猜你喜欢
鼻音潮汕美声唱法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11-10 13:13:23
到底谁是老师啊?
潮汕牛肉火锅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18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40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4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04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2:52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