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保卫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国际人才,指的是具备国际意识和胸怀,能熟练掌握某个领域的国际知识,了解相关国际惯例,并为相关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仅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能够熟知多元文化背景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发现机会,主动出击,能够独自且圆满的完成国际活动。我国对国家化人才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本世纪初期,我国制定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就特别提到要建设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家化的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时至今日,我国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的能动力之一。
茶文化集合了我国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些年来,茶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功能,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本文将从我国国家化人才的培养现状说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站在茶文化视域下,为我国的国家化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为中国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提升地位和争取话语权奉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提出,我国的国际化步伐也在逐年加快,对外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深水区。优秀的国际高科技人才,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目前,我国经济增量速度迅猛,但主要依靠的是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开展,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急迫起来。目前来看,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对于国际化人才,一些发达国家的吸引力更加明显,这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和知识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世界上超过40多个国家,制定了高科技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优惠政策,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对国际化人才默认了双重国籍,美国的移民法也明确提出,对于高科技的国际化人才给与优先考虑。在我国的留美博士当中,有超百分之六十的人选择了留在美国。到了后金融时代,欧美日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更是加大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力度,此外,一些跨国的猎头公司,也加入到对国际化人才的猎寻队伍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国也出台了诸多政策来吸引国际化人才,并积极培育本土人才,但国际人才外流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不但为我国人才梯队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也影响到了我国的科学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的扩招。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但我国的高端国际人才数量仍然严重短缺。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级技术人员,再比如在IT领域里的高端研发人才等等,和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总体来看,我国的人才结构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总结,即:“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行业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复合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学术型人才多,应用型或产业化人才少;传统学科与产业人才多,新兴学科与产业人才少”。从这“五多五少”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人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式以及全球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尚存。正因如此,我国人才的区域分布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总体来说,东部地区人才密度要高于西部省份,一二线城市人才密度高于三四线城市。形成这样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地域经济区位、资源、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有人才自身的认识误区。很多人高端人才认为,只有在东部发达区域和一二线大城市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宁可在一二线城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中去大展身手。长此以往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人才的不平衡分布导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越来越大,经济的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低。
虽然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具备国际化视野,但并不意味民族精神和民族的文化就可以忽略。一个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前提是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承担民族和国家所赋予的责任,才能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发挥出自己的全部作用来。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使得西方文化和思想也随之进入到我国,并在我国年轻人思想意识领域中产生了影响。如享乐主义、攀比主义让一些年轻人失去了对价值观的判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让人才失去了对人生观的追求等等。所以,如何加强本土人文素养,增强爱国心,增强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度,也成为当代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之一。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除了保持饮品的本质功能外,茶也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功能和内涵,并形成了具备教化育人的茶文化体系。具体来说,茶的育人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7 年年末,美国总统特朗普首都访华,第一站就是参观故宫的三和殿,在参观过程中,还品尝了中国的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外事安排是让特朗普充分理解中国的“和”文化,而“和”也恰恰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当中,并对我国人民的日常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对整个亚洲的文化价值取向起到了指引性作用。中国的茶文化既包括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中国的传统美学理论,此外,还包括了儒释道三家文化中的伦理学体系。具体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门学科。有了茶这个具象的表现,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在传播起来变得更容易,更容易接受。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对茶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经历了几千年的朝代更迭,随着各国之间的往来,中国的茶和茶文化已经被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受到了多国家、多种族人民的喜爱。如大家所熟悉的日本茶道、英国红茶、斯里兰卡红茶、印度红茶等等,都和中国的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有人大胆的预测,在二十一世纪内,中国的茶叶必将成为世界大“饮料之王”。因此,在茶文化视域下,国际化人才了解茶文化历史之后,在工作过程中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时,更容易找到话题的切入点,从而增加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的茶文化当中,茶道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茶事活动。茶道的进行过程,同样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过程。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茶道过程中,进行商务谈判和交流。轻松空灵的背景音乐,赏心悦目的茶事活动,让人能够安静下来,从而使思维变得更为缜密。人们常说:千秋大业一壶茶,就是指的这个道理。作为当代的国际化人才,除了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还需要足够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文化不失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相对固定,而且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中国是礼仪之邦,一个人的礼仪素养的高低,可以直接反应出其道德标准、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在传统茶文化当中,茶礼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最基本的茶倒七分满,双手奉茶、双手接茶,主人续茶时要双手做合拢状围住茶杯等等,在众多的茶礼之中,包含着人情冷暖、教养高低和礼遇素养等等。通过研究茶文化、学习茶礼,能够使人自然而然的接受礼仪的约束,提升礼仪素养,并在其他社交场所中自觉学习和接受其他社交礼仪。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所存在的问题,除了在人才数量上没有借鉴作用外,都可以通过茶文化的学习来得以有效的解决。例如,茶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和精髓,对处理国际事务之中的文化差异可以起到指导性作用;茶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让国际化人才在就业方向和选择上,视野变得更加宽泛,目光更加长远;茶文化中的礼仪约束,可以有效提升国际化人才的自身外在形象,有利于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经常喝茶,能够让人变得更为安静和淡然,变得善于思考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处理事务的工作能力。总而言之,有了茶文化这个载体,使得很多在精神层面的抽象概念变得更为具象,这对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自身素质和涵养方面提升颇具现实意义。个人认为,将茶文化应用到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实现。
这样可以使人才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受到茶文化的熏陶。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模式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由原来单纯的应试教育,逐渐向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存的方向发展。有很多中小学校,已经开设了很多兴趣班,如:种植、陶艺、音乐、戏曲、茶艺等等。随着人们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茶艺兴趣班成为众多家长的选择。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空余时间也相对充足,所以也正是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丰富的茶文化无疑是最健康的精神食粮,在此阶段,将茶文化的优秀品质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对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司意识到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除了在专业技能和知识上对人才有所要求,对人才的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一些跨国公司和现代化的知名企业和公司内,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加苛刻。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不妨将茶的优秀品质以及茶文化的精髓作为职场教育的内容之一,将我国的茶文化融入到职场教育当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此外,可以将茶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企业内营造茶文化的氛围,使身处其中的职场精英受到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实施“走出去”的经济发展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必然。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有力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进行创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丰富的茶文化体系涵盖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优秀的精髓,在今天仍具传承价值。所以应用好茶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能够使得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得以有效的提升,从而在国际化的职场舞台上更具竞争力和创造力。
[1]伊继东,刘六生.面向东南亚国际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9(1):6-9.
[2]魏豪,姚芬.创新开放教育 培养国际人才[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2(11):30-31.
[3]李春荣.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5):118-125.
[4]刘春明.基于文化自觉视野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4(11):121-123.
[5]魏向远.国际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未来趋势[J].学理论,2010(23):134-135.
[6]郝荣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