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敏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4000)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有其实用价值,更有独特的中国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传播,中国茶的足迹遍布全球,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目的在于增强海外华人的爱国凝聚力和归宿感,为中华复兴积极贡献力量;也在于扩大国际之间茶文化的交流,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彼此之间的友谊;还在于通过中国独特的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积极影响,推动茶文化的健康发展”。因而中国茶文化的对外宣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化,更是中国特色茶文化对外展示的过程。把中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精髓译成英语,让世界了解中国,弘扬民族文化,是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对茶文化进行外宣翻译研究有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的功能,向世界推广中国茶文化所代表的和平理念,与世界共享中国人的智慧,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中国茶文化译介也有助于中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提升茶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茶文化与旅游、餐饮、设计、物流、节庆、会展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茶文化的国际经济效益。
中国茶文化包括与茶有关的生产劳作、茶艺术创造和茶俗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容。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有着独特的文本特征,如何译介好词或句子须在与语境中权衡,语篇中掂量。文化具有民族性,中西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文化隔阂现象,译者不仅要对英语有较强的理解力,还要对中国的茶文化有较强的感悟力。梳理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的特点与译介难点,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帮助译者更准确地把握文本,在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时有效避免文化隔阂出现,根据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的特点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传递准确的中国茶文化知识,做到外国受众能够充分理解中国茶文化深层次的寓意,享受到译文的美感,实现中国茶文化译介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中国人喝茶注重“品”,对选茗,器皿,冲泡方法,以及泡茶的水颇为讲究,每个因素都有与之相关的术语或者概念。如茶有生茶与熟茶之分,亦有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和乌龙茶等种类,茶名称还有世界闻名的西湖龙井、铁观音、碧螺春、祁门红茶等。就茶的制作工艺而言不同种类的茶工艺不同,术语也颇多诸如炒茶,发酵,揉捻等,随着制茶产业科技的发展,制茶工艺的词汇也在逐渐增加。茶具的介绍也是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中常见的内容,饮不同的茶会选用不同的茶具,喝茶时茶汤之香与茶壶有密切的关系,如“茶室四宝”玉书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各有丰富的词汇意义。《本草纲目》中记载过茶可为药用,在介绍茶诸多功效时,常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中国茶包含的成分,其中茶氨酸,茶多酚等都是高频词。目前,茶文化术语的翻译以音译为主以及存在大量一词多译的现象。对于大部分外国受众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中国茶文化术语是一个个新鲜的文化体验,若将中国茶文化术语简单音译,虽然能凸出语言的异域性,但会造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只留于表面。而过多的音译术语也会使外国读者望而却步,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感,对记忆和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形成阻碍。因而中国茶文化术语的翻译对译者要求较高,外宣翻译的成功与否传播效果是关键,如果译文传递的信息不为目标语受众理解,翻译就失去了意义。
茶叶与其它的日常饮品不同,中国茶文化与儒家,佛教和道教都有渊源。茶有禅意,佛家僧人常在诵经打坐时喝茶提神。道家追求身心和谐,茶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的寺庙与道观通常都隐秘在山中云雾间,这样的环境适宜茶树的种植。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茶也承载着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寻常百姓若家有客人到,“一杯香茗暂留客”,沏茶与敬茶礼仪必不可少。冲泡绿茶时的“凤凰三点头”,手握壶由高至低缓冲三次,象征对客人的三鞠躬。晚辈向长辈表示尊敬时,会向他们奉上一杯茶。中式婚礼的当天要行敬茶礼。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习惯日常洽谈生意或是娱乐休闲时以茶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隔阂。茶中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事哲学与精神思辨。“茶叶对外传播中,如果不能通过恰当的译文,适切地外显其中的文化魅力,无疑会降低译文受众的接受及认可度”。译者在外宣资料翻译时需解决如何将中国茶体现的文化外显的难题,让外国受众不仅喜欢中国茶的味道,还在内心深处与中国茶文化产生情感联系。
神农氏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在中国与茶相关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家喻户晓。北宋范仲淹的《斗茶歌》描绘了浓郁的茶俗风情。陆羽开创茶书先河,《茶经》是关于茶的一本百科全书,对中国茶文化有详细的介绍。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倾向于含蓄间接的表述方式,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的介绍大部分储存于语境内,譬如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茶诗寥寥数语就能激活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与茶文化相契合,真切体悟到中国茶文化的真谛。但欧美国家的文化主要是低语境文化,强调在语境内尽可能少的隐含信息,所以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中语言精炼却内容丰富的中国茶文化信息,西方受众很难在脑海中产生信息联想与反馈,译者需积极探寻填补中英语言文化之间空白的翻译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作为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责任。“随着当前学生培养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学生培养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和技巧,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时代发展要求出发,融入完善的学习内涵,从而实现整个学习效果的创新与优化。”充分利用高校翻译教学的平台作用,在高校中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翻译教学,多方献策解决翻译难题,不仅能培养出既熟谙中国茶文化又能胜任外宣翻译的人才,满足社会对茶叶贸易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还能大幅度提升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的质量,并促进茶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繁荣。
以“茶”为中心,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丰富的饮茶习惯和风格,联合有地域茶文化翻译研究优势的浙江、云南、四川、安徽、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高校,共享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在中国茶文化翻译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指导学生,集结各方智力师生共建中英文茶文化平行语料库,基于语料库编撰中国茶文化中英文术语词典,并实时更新。高校中国茶文化翻译研究成果的输出,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与财力,切实形成统一的茶文化术语翻译标准,避免一词多译,也能将每个茶文化术语的内涵讲透,便于喜爱中国茶文化的外国受众深入了解茶文化术语内在的意义,还能为翻译机构,外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双语茶文化网站的建设播提供参考。另外,翻译教学中好教材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作为教学内容的延展部分,在高效内部组成中国特色茶文化翻译教材编写小组,将翻译理论与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实践相结合,以大量翻译实训内容,增强学生翻译理论的理解与翻译动手能力。
茶语言与茶文化的中英文分析,能开拓翻译学习者的思维,对中国茶文化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激发翻译学习者的兴趣,创新中国茶文化翻译方法。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用具体的茶文化外宣翻译实例,由浅入深的讲解原则,学生初步了解与茶相关的中英文词汇及句型的差异,延伸至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语篇特点的分析。再通过对比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扩展到中西方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美国人更倾向于冰茶,冰茶基本都是红茶为主,可以加入糖,而大多数中国人追求带有苦味的热纯茶。中国的茶叶专家和爱好者更偏爱原叶茶,而美国消费者则强调便捷,所以常喝袋泡茶。中国优秀茶文化作为一种基因和传统,内化于心,在翻译教学中应着重讲解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依托丰富的中国茶文化知识体系,宏观上系统全面探索茶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微观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茶文化翻译方法,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建立中国茶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权,使海外受众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与认同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借由译介而外显,增强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传播力。
外宣翻译中,读者意识可以理解为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对译入语读者的关注、认知和了解为指导,而进行自己的实践活动的意识。在课内翻译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译员角色扮演的活动,如茶外贸谈判译员,茶文化旅游景点的导游等,在模拟场景中调动学生已储备的茶文化词汇、句型以及涉及的茶文化故事、茶俗语等中英文知识,并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总结茶文化翻译技巧。同时课堂中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以中国茶为主题的英文影视作品,总结其成功的译介经验,归纳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中国茶文化的译文特点。唐代著名诗人卢仝,也是位茶叶大师,著有《七碗茶》诗,英文电视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神药》中将《七碗茶》用简洁明了的英语描述出了诗中每喝一碗茶所产生的心境变化。该片获得69届美国电视艾美奖,得到了国际受众广泛的认可,译文充分考虑了外国受众的信息需求,选取简单的词汇或者音意相结合的方式,将茶故事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有利于外国受众对中国茶文化信息的解码,从而收获了良好的茶文化传播效果。外国文学及影视作品对于西方茶文化的介绍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抓住中国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之根,在“他者”的视角下研究茶文化走出国门后发生的变化,在《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罗柏特·埃尔斯梅尔》、《大卫·格里夫》、《儿子与情人》、《诺桑觉寺》等作品中,显示出茶文化在西方社会身份的隐喻以及茶文化语言的变迁,在译介时更好地实现对中国茶语的理解和运用。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当地举办的国际展览会,做为中国茶文化的外宣翻译者参与其中,借国际交流平台传播茶文化,在真实的交流语境中锻炼中国茶文化的译介能力。课堂内外的中国茶文化翻译教学活动相互补充,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性为前提,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中英语言驾驭的能力。
经过数千年的传播和积淀,茶已经融入中国百姓的生活,蕴含中华民族精髓的中国茶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把中国茶文化翻译成英语介绍给世界,对发展和保护中国茶文化,发展中国茶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茶文化外宣资料有着鲜明的特点,形成高质量的中国茶文化外宣译文是译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但目前仍有众多外宣翻译难题摆在译者面前。以中国茶为主题,围绕中国茶文化外宣文本特点与翻译难点,展开翻译教学活动,能有效突破语言障碍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译文,更好地服务于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达到预期的中国茶文化外宣效果,对区域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与特色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景庆虹.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2(12):69-100.
[2]李艳飞,熊欣.译语话语权下的茶叶外宣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7(2):26-28.
[3]韩喜春.茶文化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210-211.
[4]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