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审声,周 凯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在我国思想教育事业发展行进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都已经实现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且从实际开展的效果来看,使用传统文化带动大学生正确思政意识的成型,明显具有实际作用。因此本文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为主,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成型进行形态方向的分析。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改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角度来看,本文所选定的研究论点,具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中国得以长期流传,国际上的文化学者也对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予以高度肯定。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要素,自身具有极强的文化感染力,且饮茶为中国古典传统,因此茶文化的传播途径与其他的文化传播途径存在很大不同。茶文化可在教育过程中被传播,也可以在冲茶泡茶饮茶等实体活动中被沿袭。而茶文化中的内涵多样,儒家、道家等为人、处世的思想,都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逐步融入到了茶文化中。不断为茶文化赋予更多的衍生思想。并且,茶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极为丰富,从教育行为到茶具、茶叶甚至茶桌都能成为代表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茶文化这一思想概念可能会不太熟悉,但绝不会陌生。相反,多数学生对于茶文化都极为尊重,具有学习茶文化的热情。因此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塑造的过程中加入茶文化,不但能够使用传统文化改良学生的意识质量,还能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加入到传统文化继承的宏大事业中。
茶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深层次的艺术价值。但这并不代表茶文化需要在恢弘壮丽的形式中才能得以体现,相反,勤俭才是茶文化内涵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古人常将茶比为君子,而君子不喜华丽,不爱钱财是一贯的形容词。同时,冲茶时仅需几片茶叶便能馨香沁园,更加凸显了茶文化与“勤俭”的互通。由此我们可知,茶文化中实际上蕴含着许多的做人美德,而勤俭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也有将茶文化与勤俭文化相通的典故。例如以“先苦后甜”为饮茶文化特征的“三道茶”。三道茶顾名思义,要饮茶便需要经过“三道”程序,第一道味苦,苦味入口,方能思甜。第二道味甘,甘香入口,可冲淡口中苦味,令人先前的“不悦”尽数被冲散。而第三道为回味,既回苦也忆甘,意在教育人们必须先经历苦难,才能懂得真正的甘甜。而这种意蕴中所具有的教育意味,可冲淡学生对勤俭的“固化印象”,更加深刻和细腻的理解到“先苦后甜”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茶文化,学生就可以以“勤俭”来约束自身,磨炼自己的精神,进而构成属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茶文化中包含“敬”、“和”等思想内涵,而这些内涵都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诞生的“待人之道”。“敬”即为尊重和敬重,意在告知他人,每个人都应该尊敬,也都值得尊敬。而“和”则意味着和谐、和睦。意在人与人之间需要和平共处,需要在精神或文化层面上做到契合。对人需保持礼貌,有问有答需要和谐和睦。而这种隐藏在茶文化中的恭敬谦卑的内涵,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失的。当代高校学生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他们懂得“敬”为何物,但因没有一起长大的兄弟姊妹,故学生们在实践“和”思想时,往往都无法悟到其中精辟。而当思想政治教师能够以“敬”、“和”思想为主开展教育时,就能够细腻的辅助学生理解和谐、“练习”如何做到和谐。例如大学中的团体协作,就是落实茶文化思想的可用途径。
虽然高校所设置的学习任务相比高中要轻松许多,但高校学生不仅面对着学业的压力,“毕业即就业”这一概念也另其压力倍增。因此在大学校园中,越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就越大。过强的心理压力会为学生的心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服务人员”,理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利用一些比较轻松和具有艺术特征的文化,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茶文化中的“戒骄戒躁”就可以应用在这一教学目的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冲茶、泡茶和饮茶,学生在切身感受茶文化时,就会在茶香和茶具文化的帮助下,尽量平复自己操劳和繁忙的心态,令自己的身心都能在茶香中得以放松。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或大纲时,尽可能以顺滑的形态将茶文化的内涵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在有所熟悉的基础上塑造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意识。
茶文化中所含的文化内涵极多,但从魏晋时期到唐朝,勤俭、节约、尊重始终都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在针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塑造时,应该重点突出这方面的教育特征。具体可以将茶圣陆羽作为教学案例,搜集陆羽曾经讲解过的茶文化,例如陆羽曾言:“懂茶之人必定以勤俭节约作美德”。因此当学生喜欢茶文化,想要学习和传承茶文化时,他们自然就会对茶圣陆羽所讲的茶文化教育内涵更加信任,也更愿意“追随”茶圣的观念而改变自身。因此勤俭节约、注重德行这一茶文化思想,便会成为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塑造的第一层。
高校学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提升自己,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获取成长的经验。但人际交往并不都是为学生带去正面的影响。一些因价值观和思想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冲突现象也常在高校校园内产生。因此当学生因人际交往而变得心浮气躁、燥郁不安时,学生若能开始冲茶、喝茶,其就能够在茶香的影响下,尽可能快速的平复自己的心情。当一个宿舍楼中许多学生都喜欢喝茶时,他们便可以一起讨论茶道、参悟茶道。进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茶文化的了解,或探讨一些家国大事,在茶香的浸染下对政治和人本身的思想,再展开更深层次的认知。而茶所特有的安神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因思想冲突而产生的“心火”,进而令整个谈话交流的过程能够更加和谐。这便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塑造的第二阶段,即贯彻“和谐”。
茶文化不但神幽,还具有别样的美感。但茶文化中的美,不局限在茶具和茶艺层面上,茶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也能够凸显出茶文化的意蕴之美。饮茶时的美与静,都是饮茶文化所能够凸显出的品格美感。当大学生热衷于饮茶和品茶时,他们品格中的典雅与幽静便能够在意蕴中得以展现。因此茶文化中所具有的雅静内涵,能够在高校学生重现茶文化时,以精神为传导,将其思想内涵递进到学生的行为中,令学生的行为变得典雅庄重。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其自身的气质与品格便是构成其精神面貌的核心要素。当人与茶能够做到思想共融时,人便也拥有了茶的意识。而当学生坚持长期饮茶,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作风便都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得以体现。他们会善于聆听,能够以多方面的角度思考自身的思想态度和政治思维。当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时,他们能够真正的听取教师意见,反省自身,并且随着其饮茶的时间和经验逐渐增加,学生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就会越客观和淡然,而这正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一向倡导的教育内涵,即学生自主思考、自发反省。
综上,本文以茶文化为视角,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几点文化意蕴均代入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塑造过程中。以文化为契机点明了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塑造方向。综合而言,茶文化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特征的文化分类,将茶文化应用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塑造进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塑造方向正面化,进而辅助高校培养出具有完善思想政治意识的学生。
[1]蔡理.茶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意识的塑造[J].福建茶叶,2017(8):192-193.
[2]王梦梅.论茶文化思想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J].福建茶叶,2018(4):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