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鑫
(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福建泉州 362261)
茶叶是世界主要的饮品之一,近些年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各种茶食品也是不断被研发出来,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更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在茶产业发展中,如何将各种资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最优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发展模式,就成为当前茶食品研发者和生产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不仅对环境保护大有裨益,更是能够深化茶产业体制改革,提高茶农和茶食品生产者的收入。
循环经济理论的出现,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他强调,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如同一个宇宙飞船,飞船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很多资源对于人类来讲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人类想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可以说,鲍尔丁的这套理论在当时来讲是很超前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在环保意识和环保手段上都较为落后,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状态,在环保方式上也多为末端治理,少有从源头控制资源浪费的技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全世界对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这一思想的升华和飞跃,带来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环保手段上的极大进步。一方面是源头预防开始逐步代替末端治理,成为环境保护的主流方式。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开始了快速发展,并融合了经济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领域,成为各国开始追求的新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首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是循环经济的源头所在,强调要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的其它环节的效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想达到减量化的目的,就要求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技改水平,摒弃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通过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单位原材料的利用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另外,减量化原则还体现在企业的清洁生产上,要求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通过上马先进的环保设备,尽量做到零排放、零污染。从这两方面做起,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对资源的消耗、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减量化的目的是减量,不可能达到零使用量和零污染物的绝对目标。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消费过程中,商品本身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如外包装等,而很多废弃物本身是还有再利用价值的,倘若利用得好,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因此,再使用原则就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再使用原则的本质是强调在生产或是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将各种材料或是成本进行多次利用,提高物品的使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索取。而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生产者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标准化设计,为后期的产品回收和再利用提供标准化的保障,便于产品零部件的更换。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出台一些回收政策,鼓励消费者主动回收商品包装或是产品零部件,完善回收利用机制。
如果说再使用原则主要体现在消费层面,那么再循环原则主要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层面。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因为安全或是健康等原因的考虑,很多不适于再次进入流通领域,但是却可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专业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再次成为企业自身或是其它行业的企业的生产资源。从现实看,再循环原则面临着两种情况,第一是原级资源化,就是说消费完成后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通过再次加工,使之成为与产品原资源等级一样的原材料,可以再次生产出与原产品一模一样的产品。第二是次级资源化,也就是说一种商品的废弃物,如果经过加工也不再适合其原产品的生产制作,但是却能够运用于其它行业的产品,那么便可以把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加工后,进入其它行业的生产当中,形成新的商品。如此,便能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生产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保护也大有裨益。
茶食品研发程度较低。从我国实际来看,进行茶食品研发的企业多为传统的茶企,而这些茶企也多从一些传统的茶叶小作坊演变而来,多为家族式经营,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研发水平,又或是销售模式,都延续着过去那种旧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整个行业不同程度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就茶食品企业自身来讲,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制约了其在产品质量、口感等方面的控制。同时,缺乏先进的食品研发手段,也很难做到根据消费者口味和爱好的变化,及时生产出一些新的产品。从实际看,很多茶食品企业都是跟在一些大品牌的身后,亦步亦趋地去模仿,甚至是去抄袭,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茶食品产业品牌效益低。由于茶食品产业源自于我国的茶叶经济,因此我国茶叶经济的缺点其基本上都存在,比如说缺乏品牌意识这个缺点,就严重制约着我国茶食品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其所衍生出来的茶食品也丰富多彩,如各类茶点、茶饭、茶饮品等,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产品。但是由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思维,我国茶企在品牌建设上存在很大的不足,茶食品行业缺乏有知名度的大品牌。另外,再加上市场不太规范,一些无序竞争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如傍名牌、以次充好等,这对我国茶食品行业的品牌美誉度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茶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海外的市场竞争力。
从实际看,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来说是比较低的,分别只有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再加上我国传统农业的效率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无论是对资源的消耗还是对环境的污染,我国都有必要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而茶食品作为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从过去那种单纯索取资源,逐渐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回馈自然等新模式转变,这是实现我国茶产业良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茶产业一部分的茶食品研发活动,相比与单纯的茶叶种植来说对资源的依赖更大,而其所造成的废弃物和产生的污染也更多。怎么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在茶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下实现茶食品研发,就成为当前茶行业从业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方面,在茶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下进行茶食品研发,能够为在整个农业体系中推广循环经济做出良好的示范。农业是我国经济之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业中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循环经济,是在全社会推广循环经济,建立一个良好的循环社会的重要环节。而茶食品研发作为茶产业的二次开发和延伸,其代表了农业其它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农业其它领域学习借鉴。因此,倘若我们能够在茶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中进行茶食品的研发,并获得一定的成功,那么必定会引领循环经济向其它农业领域甚至是整个社会经济中全面渗透,为其它经济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和学习的路径。
另一方面,当今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较之过往有了明显提升。他们更加青睐于那些绿色健康的商品,食品类的商品更是如此。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极大增强,人们对于企业是否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实看,即便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但是企业有污染环境的行为的话,一旦被人们所知晓,那么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就会大大降低。由此而言,这些因素都迫使企业要尽快摒弃那种落后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下的茶食品研发工作,进一步开拓绿色茶食品的市场。
茶食品研发本身就是茶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其研发水平的高低,与茶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促进茶产业循环经济,首先就需要有先进的环境无害化技术作为保障,如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等等。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茶食品研发的科研水平,要将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商品包装学、市场开发营销知识有机融合,通过简约美观的包装、高效的市场营销等方式,促进茶食品的多样化、批量化研发,在赚取更高利润的同时,更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产品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破坏。
大量企业的集群,可以让内部的各种资源和经济要素得到最佳的配置,达到资源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茶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也应当注重在集群化和生态化方面的发展,这样能够让茶食品的研发更具效率,更加环保。一方面,要在集群内部的不同茶企,甚至是不同类别的产业中间,构建起一种与自然生态链相似的产业生态链。举例来讲,茶食品企业在产品生产中所产生的茶叶废渣,可以转化成肥料,提供给茶叶的种植企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两个或是多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生产主体进行系统性的联合,使之在资源配置、原料利用等方面实现高效循环,打破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形成茶产业发展的巨轮。
对于茶食品研发来讲,其基础是茶园,是茶产业中的种植环节。因此,想要更好地探索出一条茶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就要在茶园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让茶园有着绿色无污染的种植和生产环境,更是要增强茶园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能力。一方面,要在选址上下功夫,让茶园远离一些类似于水泥厂、发电厂等污染型企业,同时要注重茶园的土壤、水质等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起立体化、复合型的生态茶园,通过多种植物的种植,解决茶树品种单一种植的缺陷。不仅能够提高茶园的整体效益,为茶食品研发提供更多的农业资源,另一方多元化的种植模式能让茶园的生态更加多样化,对于抵御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也有着很好的作用。
在这方面,一方面需要茶食品研发和制造者采取标准化的生产工艺,采取更多可回收利用的材质,为今后的产品零部件回收和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企业联合政府出台相应的回收机制,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配套设置建设等方法,激发出消费者和社会资源回收企业主动回收茶食品废弃物的积极性。如此多措并举,定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茶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发展,让我国茶食品研发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效益更多。
[1]丁登花.茶叶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2]薛东辉.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特区经济,2005(5):207-208.
[3]仲丽丽.关于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利用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5.
[4]黄林敏.浅谈循环经济与宁德茶产业发展[J].茶叶学报,2009(1):44-47.
[5]吴小霞.绿色循环经济[D].武汉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