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贝贝
【摘要】目前,“医教结合”已经成为当代特殊教育的必经之路。由“医教结合”演变的“康教结合”在山东省已从2013年正式展开,建立了几十所“康教结合”实验学校。从学前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康教结合在学前听障儿童中的集体语训、个别化教学、家庭教育中具体应用。
【关键词】康教结合学龄前听障儿童教学实践我国有1700多万人患有听力障碍,其中0~6岁听力障碍儿童为15.8万人,每年新增2.3万人。研究表明,2~7岁是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关键期,错过关键期的早期补偿将使儿童的缺陷或障碍无法补救或降低补救的时效性。
聋儿康复是一门集耳科学、听力学、电声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聋儿康复教育理论体系由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三大模块构成。听觉康复的重点在于解决聋儿“听得明白”的问题;言语矫治的重点是解决聋儿“说得清楚”的问题;语言教育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学习,使聋儿能够“交流自如”。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聋儿康复教育体系。在具体指导聋儿康复教育实践中,我校采用以HSL理论为基础的康复教育1+X+Y的聋儿康复教育的操作模式。1+X+Y模式从集体教学、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方面入手,将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真正做到机构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康复相补充。教师、家长、治疗师多管齐下,共同实现聋儿全面康复的目标。
本文将从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家庭康复三个方面,探讨康教结合在学前听障儿童生活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加强集体教学(1)
集体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听障学生进行康复教育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听力语言康复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涵盖了学龄前听障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和实施细则,充分体现了全面康复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听障学生通过点触就可以轻松地展示和运用各种多媒体素材和教学课件,儿童参与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该系统内容共分5个主题,我们通过主题课进行集体康复教育,以强化聋儿的口语。同时,在集体课的语言训练中我们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学生需要创造性的融入呼吸、发声、共鸣、构音和语音等相关知识,针对学生存在的言语问题进行指导与纠正,培养他们对词句的理解、表达能力及主动交流的意识,并提高其口语交流能力。
一堂集体语训课,我们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分别为热身阶段、导入阶段、学习阶段、游戏阶段和结束阶段,在热身阶段我们主要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具有针对性的口部运动训练等。导入阶段主要是根据课程的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导入,可以是游戏导入、儿歌导入、谜语导入、教师语言描述类导入、聆听导入,等等。学习阶段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并巧妙的融入呼吸、发声、共鸣、构音和语音等相关知识。以课题《小树叶》为例,儿歌小树叶的主要词汇是以“p”为主,发好“p”,需要双唇紧闭并送气。因此,在上课时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练习。如练习双唇紧闭时可使用海苔,感受送气时使用易吹起的卫生纸或者白纸。
游戏阶段是以游戏的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和掌握,游戏的内容一定要简单易懂且符合所学知识。结束阶段,可以以老师语言总结或者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结束。
二、加大个训力度(X)
个别化康复是由康复师利用现代化設备,对学前听障学生听觉功能、言语技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估,并结合其在集体康复教育、家庭康复教育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康复、和认知训练的计划。简单的说,我们对听障学生实施个别化康复的程序为: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方案→阶段总结→再评估→制定新的训练计划→实施新的训练方案→进行新的总结。
以王同学为例,王同学入学时3岁8个月,佩戴电子耳蜗,开机时间为2014年7月,听力补偿效果最佳。入学评估处于听觉识别阶段中的自然环境声阶段,根据评估单,找到她听不清楚的几种自然环境声,制定相应训练方案,通过听觉评估训练仪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次评估,如果通过评估,再进行下一项韵母识别的评估,根据韵母评估报告单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如此螺旋上升的进行个别化训练。
三、强化家庭康复(Y)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家长实施康复的过程。家庭康复是康复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强化家庭康复的作用。
1.家长培训。我们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制作视频及电子课件,对家长进行康复教育指导。让家长及时掌握最新的康复知识和动态,保持语训的连续性。
2.家访。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听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3.亲子课程。让家长有针对性的学习关于自己孩子的康教结合知识和技能。为了给学生提供最为适合和恰当的康复计划,在制定个性化计划时邀请家长到校和老师一起制定。
4.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和多媒体与家长进行交流。早8:00~8:30、晚16:30~17:30是我园最热闹的每日家园交流时段,在接送儿童时间内,利用家园联系反馈表,向家长反馈孩子一日在园康复教学情况,并根据家庭训练记录和家长进行交流,对家长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5.家长开放日。我们对家长开放教学,通过观摩教师对聋儿实施的集体康复和个别化康复过程,让家长掌握和儿童的沟通交流方式,掌握康复技能和方法,灵活运用康复用具,为家庭康复提供学习模板。
四、辅助工作
1.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每学年我们为学生建立档案,包括入学前的基本信息、入学初听觉、言语、语言、认知等评估报告,以及阶段或每学期的评估报告和康复训练计划,做到一人一档;同时,收录了每个学生在康复过程中个训课和集体课的康复教案。
2.开展家校合作网上交流活动。成立家校合作QQ、微信群,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掌握最新的康复知识和动态,保持了语训的连续性。推送公众号,让家长和社会人员了解学校最新动态和学生的最新情况。
3.为保证语训效果的连续性,多次组织保育员培训,让住校的学生在晚间也能够顺利实施教学。
4.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让听障学生回归社会。我们定期到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通过深入课堂、游戏互动等形式,不但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同时也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5.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重点培养与统一培训相结合,外派培训、校本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康教结合、综合康复”教育理念及水平。安排骨干教师到华师大等专业机构培训,聘请专家指导、个人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对特殊教育及医疗康复技术、心理、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慧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杜晓新,黄昭鸣,宋永宁,季佩玉,陈茜.聋儿康复教育中的HSL理论及其操作模式[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01):39.
[3]周红省,易海燕,黄昭鸣,季佩玉,杜晓新,陈茜.1+X+Y聋儿康复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