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林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并倡导以科学探究为基础的多种学习方法。加强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式教学已越来越成为教学的主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出发,发挥学科本身的优势,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科学知识的获取和过程成为理解科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现实、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保证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的形成是整个调查活动的原因。问题情境是否好将决定调查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决定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因此,顺利完成课堂探索是前提。一般来说,形成问题局面有几种典型的方式。
1.老师引导问题产生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积极性,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己探索。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给白糖加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热烈讨论,有的认为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有的认为会融化,他们就有了探究的欲望,迫切希望动手做实验来证实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
2.通过实验引发问题情境。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既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和呈现学习情境的基本材料和方法。直观而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透过手与脑的有机结合,达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在《光与影》这一课中,通过亲自玩影子游戏,直观地知道产生影子不仅需要阳光和遮光物体,还需要屏幕(墙壁、地面等)。
3.关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和有意义的提问。教师应当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怎样的科学知识,例如,在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时,我用课件展示了自己到其他地方旅行的照片。我问:你知道这是哪里吗?你能感觉到照片上的地形吗?学生纷纷作答。我又问:你去哪儿了?你能给我看一些照片吗?你可以告诉我们地名的特点。学生们都很感兴趣,踊跃发言。通过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书本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符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背景。它强调“生命的回归”,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充满知识和蕴含着科学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和行为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无法根据学生的原始体验水平、认知结构和能力来解释和解决的。同时,这些问题往往是他们正在思考、困惑或试图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一个有机体会生长,为什么一颗小种子会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天狗吃月亮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营造自主探究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新的和不同的想法,大胆猜测、联想和想象。创造性思维体现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为学生提供探索、创新、学习的机会。学生应该有空闲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宰一切,自主探究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交流,允许学生民主讨论、自主探索,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创造主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在上《电路出故障了》的内容时,学生会尽可能多的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小燈光坏了,灯座松了……这时,教师要学会“装聋作哑”,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如果教师表示有意见,那学生的探究就会大打折扣。有一句话很恰当的表达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我听见所以我忘记,我看见所以我记得,我亲手做所以我理解。
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自己的思想,并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开放的实践,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思考、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连续的练习中体验到独立探究的乐趣,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例如,在教学“测量物质体积”的内容时,我在课前向学生们宣布了研究课题:“测量长方体小铁块的体积,你有几个方案”,允许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设计制作一些实验器材。从课堂到课外的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教育,拓宽了学习渠道。它为人才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之初,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课前设计程序并进行交流。经过评估,筛选,确定合理的方案。在课堂上,我询问了被选出来解释实验步骤的小组成员,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用自己制作的器材演示,让学生们非常渴望发现和创造他们所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
三、正视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会失败,教师应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向他们介绍勤奋、顽强、不怕失败的科学家的事迹。并告诉他们,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不应因探索中的小小挫折而气馁。当然,有些学生在成功后,也可能沾沾自喜,这时,老师应该告诉他们,学习过程是一个通过问题学习的过程,也是通过学习发现问题的过程。没有什么是新的,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困难,这样科学才会有发展,社会才能够进步。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