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写作展现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近年来写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培养更是被多方关注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详细的写明了习作培养的标准,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小学生写作提升的研究中。但是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仍有不足之处待完善,下面就简单谈一谈各类论文中存在一些培养误区。
一、盲目增加写作次数,以量提质
我们常说勤能补拙,但是仅仅只要多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吗?在目前的论文中一些人提到增加学生习作的次数,以此提升学生的水平。但未掌握方法的多次重复会加深问题,很可能反而使学生的自信心更加受挫,对写作更加缺乏兴趣,甚至更加抵触。相比增加习作的次数,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情绪,使学生了解作文如何产生,并掌握基本的作文方法[1],使他们有兴趣开始写作能够更好的引导他们表达自己,以及在教学中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只有克服了心理障碍,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有话可写,写出好文章。
二、过早的要求学生自主积累,缺乏引导
在有关写作能力提升的文章中,不少人提到让学生多阅读以积累写作素材,从生活中得到写作的灵感,从实践中获得写作的内容,做到有话可写。如果方法只是到此为止,实际上并不能解决小学生写作水平不足的问题。过早的要求学生自主积累其实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的采集能力不足,无法做到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对于什么样的词句有助于写作,什么样的内容能作为素材尚不明晰,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明确标准、做好积累。
三、作文评价过于笼统,学生心中无数
通过相关的文章中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现在小学生对待作文评价的反应并没有达到预期,很多学生在看过评价后仍不明确自己的不足,甚至了解不足也很难下笔修改。教师评价笼统、无针对性很容易造成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况,教师如若对评价的不够重视,评价大同小异,学生无法找到自身的问题,反复犯同样的错误,长此以往会信心受挫,积极性受到打击,对评价更加冷淡,对写作更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针对具体的部分提出有方向性的意见,鼓励与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并正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进,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2]。通过鼓励加具体引导的方式更快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培养方法未抓住本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关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人在论文中提及丰富生活经历、多读书积累、实践积累等,但未抓住本质的培养方式并不能有效的提升写作能力。小学生的经验及阅历不足,对写作材料的积累不足,常常感觉无话可写、写作困难,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影响写作的因素方面着手。小学作文教学就要根据儿童的具体身心特征,不断探索适合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3]。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提升各项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对于写作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是较为基础的,能细致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话可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但初入学的学生并不具备系统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如若教师在教学中能从注意力、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着手引导学生,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观察与感受的活动中,慢慢就會形成良好的习惯,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口语甚至简单句子的表达就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晓青.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中外交流,2017 (5):268-269.
[2]杨彩芝.浅谈小学生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读书文摘,2017 (7):236-236.
[3]徐兴智.探索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 (5):2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