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璐
摘要:基于文化视野研究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极有必要和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现代日本文学中有关女性形象题材的现实价值和在描写女性形象所采用的手法;之后从女性形象日益独立、充当的角色增多以及所具有的引申含义阐述了其在日本文学中的演变,并以《罗生门》、《十三夜》等作品为例研究了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最后从女性美的描写手法,让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贴上时代标签等方面论述了日本女性文学形象对我国文化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文化视野;日本;文学作品;女性形象
日本依靠明治维新的改革与现代文明接轨,通过与欧美国家在文明上的交流,日本民众在意识上得到了更新,在涉及人权方面,比如传统男子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许多民众投身到为争取夫妻地位、就业、教育方面等方面的平等的斗争上来,女性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有了较大进步。从地理位置上看,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从文化上看,长期以来日本以中国为师,其文学以及文化受中国影响极大。在二战战败后,日本女性的相关题材逐步进入日本文学范畴。通过研究发现,日本现代文学中在女性方面形成的艺术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
一、探讨现代日本文学中有关女性形象题材的现实价值
作为地理位置上的邻邦,以往各个朝代中日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不断,日本在文化方面借鉴了许多中国文化,然而其文化细节上与我国仍有很多区别,特别在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对于日本在文化层面上的影响超过了对我国的影响,中日在文化上的差别也日益明显,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了中日兩国在文学个性上的差别,具体表现在某些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的刻画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将中日两国文学在女性方面的刻画放在文化视野内进行观察比较,可以发现其差别与中日两国在社会体制、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世界上的相异息息相关。本文以时间为序,对日本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女性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发现先进的、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创作理念,为提升我国文学水平给出相应的借鉴。
二、在女性形象方面日本文学给予的描写手法
(一)二战以后民主意识潮对女性形象塑造上的创新
上世纪中叶,在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努力之下,将日本的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日本逐渐由军国主义国家向民主制进行转变,然而受旧思想的影响,日本民众中很多人对于男女平等的理念不是特别认同,女性地位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很低的水平,比如当时日本国内还设有“特殊慰安设施协会”等机构,在经过了多年的思想改造以后,在民众思想中民主观念才得以普及。在文学领域中,日本许多作家在战争反思上是特别深刻的,还有一些作家以此为出发点,创作了新型的与战后反思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日本作家太宰治所著的《斜阳》与《人间失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战后民主运动的思潮。在《斜阳》中太宰治通过对主人公贵族生活的没落,表现了对旧制度、旧的社会制度必定终结的信心,同时文中还表现出了对未来民主新生活的憧憬。以希望提升了女性的地位,其形象也逐渐生动活泼起来。
(二)文学创作上的新模式为女性独立思潮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日本在二战中在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攫取了大量财富,日本经济以此为基础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在文化上,日本接收来自西方的文化思维,在思想上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比如女性的独立、人权思想等等开始萌芽。在1960年代,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女性开始不再依附与家庭的男性成员,而是离开家庭自主工作,于此同时,产生了“新女性文学”这一新型文学,这一期间的作品主要以描写女性前所未有的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为主题,结合了具体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女性在社会中角色重要性逐渐提升。川端康成在其作品《雪国》中,通过对二位主人公女性在恋爱、婚姻、家庭上的独立自主,反映了日本女性在个性上的觉醒。战争对女性的摧残,不但表现在肉体上,还由于许多女性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庭男性成员,所以不得不独立起来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同时因为民主意识在整个日本的普及,在精神层面上对女性进行了巨大支持,以独立的姿态进入社会担任一定职务,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三)多元素状态下争取男女地位平等的文学创作
上世纪八零年代,日本以其通过二战积累的资金摇身一变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矛盾也愈发显现。各类法律文件的推出,加速了日本男女平等的进程。这个时期的文艺著作有像盐野七生则的《文艺复兴的女人们》,在内容上以相应的历史为背景,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重点表现女性对于社会的作用。这一过程中,社会给予女性的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强了女性的自信。另外,在追求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新的思潮,这对于整体进步是力量巨大的。
三、女性形象在日本文学中的演变
(一)女性形象日益独立
封建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很低,无法参与到各类社会事务当中来,女性沦为男性的奴隶,在社会中位于底层的地位。该阶段的文学著作中,女性形象也很少得到关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对女性的描绘都是以集中表现为恬退隐忍的特点为主,重点表现女子三从四德的特征,每每有反抗的角色,最终也以失败告终。进入现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以反抗夫权与父权为特征,具备了强烈的反抗个性,符合了时代的需要。
(二)战后女性充当的角色增多
二战对于日本,其后果在于破坏了大量日本家庭,阴阳两隔,在男女比例发生严重失调后,日本女性开始担负起原本应由男性充当的角色。这个过程中的日本文学,以颂扬女性独立坚强,自立自主为特征,实现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事业,向往人格独立,持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引申含义
以现代日本女性地位的上升为前提,同时伴随创造物质财富也极大丰富,传统日本女性以其自身特有的乐天派精神、顽强斗争、不屈服的精神,激励着许多人,给人以憧憬。该阶段日本文学作品,女性形象以高大为主,给人以安全感,对当时的主导思想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例如《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雪国》中的驹子,都属于当时国家生活的最底层的阶级,根本无地位可言,然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她们努力乐观地生活,她们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还为了将来的希望而打拼。
四、通过实例研究现代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
(一)《罗生门》中典型女性形象研究
《罗生门》是作者芥川龙之介的典型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的地位。该作品以日本早期古典小说为主进行改编,其中对于女性塑造方面的造诣具有特色。创作的背景是悲凉的,主要时间背景为日本战国时代,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罗生城上的以拔死人毛发制作假发的老太婆,对一个奴隶说出女人靠伪装存活于世,奴隶将老太婆打晕将其抢劫。这部经典著作中,这个老太婆相当是一种催化剂,其作为一个配角,却在主导主人公情绪转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作者对于其形象的塑造是花了大力气的。作者对于其进行了丑化的描写,令读者印象深刻,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具体行动中,都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在写作手法上,穷尽所有负面描写之通融来突出她的邪恶、自私,这种超现实以及夸大的手法对于突出角色特点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樋口一叶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描写世家女性是樋口一叶作品常常用于塑造女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十三夜》作为其描写女性的代表作,其中的女主角阿关,以其复杂的女儿、母亲、妻子的多重身份,通过其在各方面的遭遇,将这一阶层女性的压力充分表现出来。樋口一叶作品中的女性,很多是以封建大家庭中的反抗角色出现的,主角一般通过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击、在恋爱、婚姻上追求自主的形象出现,却最后在斗争中以失败告终。这种创作理念在《十三夜》中,表现为阿关的所有抗争以被挫败而结束。从另一角度上看,这部作品通过揭露外表衣着光鲜、内里肮脏无比的士族生活,以及对女性的摧残,向广大读者展示当时妇女的恶劣处境。
五、文化视野下日本女性文学形象对我国文化的借鉴作用
在社会形态不同的背景下,日本的经济发展超出我国许多,两者在社会背景上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作为文学,两者在塑造人物特征与心理方面都是相似的。
(一)女性美的描写手法
日本文学中,很多情况下是对女性的美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主要表现在对其形体与内涵的描写,比如在形体上的描写,通过比喻等手法对女性的美好形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女性的气质、举止、容貌上都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同时进行了详细的语言描绘,从自然美的角度对女子的美进行了认真的表述,将自然中的景物,如阳光、树木、白雪等与女性进行融合,使得女性之美通过文字展现得更加柔美。特别是战后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曾借助四季之美,来衬托女主角的容貌、性格、气质。通过与自然的搭配,形成了美丽、多情的生动形象。
(二)让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贴上时代的标签
现代日本文学中逐渐倾向以女性特征彰显时代烙印。比如明治时期,由于民主思想风起云涌,民主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事物。所以,此时作品中的女性主角,会以自由、民主为理想,在实际行动中落实自由、民主、个性。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舞女》,舞女为生活所迫进行各种交易,且生活质量低劣,然而这类人群的内心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是不可磨灭的。对于这个角色的描述,其实就是为了突出其思想与实际中的各类矛盾。这种矛盾不是一个点,而是当时全国的写照,表现了受压迫的一类人对自由与平等的强烈向往,然而却敌不过整个社会的束缚,只好过着底层的生活。这种特色的人在任何岗位上都具备矛盾性。
六、结语
日本的经济实力强大,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高速推进,在受西方国家的各类影响后,女性在日本文学著作中的形象也随着时空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各类新型女性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整体来看,人物的描写都是形象生动的,我国应在允许范围内,通过研究与创造及时赶上,为中日交流与中日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做出應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小平.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 (08).
[2]何芳.《十三夜》:明治时期女性的悲歌[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 (01).
[3]庄畦.用生活去写作——江国香织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16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