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效能理论是一种全面综合的心理学理论,在个人兴趣、生涯规划、学习能力提升等领域均发挥积极作用,将自我效能理论与职业生涯规划、高考志愿填报相融合应用,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切入点,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及对志愿填报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提供了若干思考和帮助。
【关键词】自我效能 大学生 志愿填报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青禾文化”名师工作室(项目编号:szzgihl-2-2017-5);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4+x”模式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041-02
志愿填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的关键环节,而单纯以“志愿填报”为研究對象的静态研究,缺乏发展延伸性与个性化可塑性,而职业自我效能理论恰巧填补这一空缺。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志愿填报,借助其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辅助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对于帮助高中阶段“准大学生”们积极确立职业目标、提升生涯效能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我效能的概念与作用模式
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认知评估的基础上,影响个体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的行为 [1]。
将自我效能融入高考志愿填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与个体行为活动的指导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并作用于个人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当个体对职业做出积极、乐观预期结果时,激发对该填报志愿的兴趣和信心,提升的自我效能与兴趣信心又将反作用于填报的设定,个体在这一动力源泉的推动下不断产生工作绩效,反馈给个体以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2]。
二、自我效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即个体、行为、环境三元素构成交稳定的三角关系,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个体行为受到内在因素、环境的影响,而其行为结果又促使其内在因素和环境变化和创新,新变化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的行为[3]。
(一)影响专业选择范围
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升对专业的兴趣,扩大个体的职业选择范围,唤起学生职业探索的积极性、持久性和成就动机水平。
(二)影响专业学习成就
高效能感者具有取得成就的强烈愿望和信息,对学习投入极大热情和精力。高效能感者易取得较高的学习成就,他们主观积极向上,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够更快调整情绪,在知识技能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个人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影响专业目标调整能力
自我效能较高者主动探索未知职业领域的渴望强烈,职业活动行为主动性强,在此过程中不断重新认识、提升自我。当职业生涯规划出现障碍或停滞时,能根据已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及时调整变通,使职业规划路径超既定的职业目标有序推进。
三、专业自我效能的培养策略
1.提升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的能力,明确自我效能的概念及对个体的作用。高中生个体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志愿填报中的弱势地位,大学生职业效能感的高低水平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态度、兴趣、价值观紧密相关。
2.培养积极归因技能,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归因是个体对于某件事情发生原因的主观解释,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激发个体自信心的养成。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利用努力归因、可控归因、分化归因等积极的归因方式引导学生合理面对职业生涯准备初期中遭遇的困难与挫折,鼓励大学生寻找适宜个体发展和延展的生涯路径,为以后的职业行为提供动力[4]。
3.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模范带头榜样机制。相仿的年龄、经历、成长环境使得高中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支持系统运行更为流畅和有效,以毕业校友中的优秀群体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团体咨询、案例分享活动,以同辈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不断提升自身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填补了传统高中教育的空白,在指导学生进行志愿填报时,不仅关注选择专业的内容、匹配性,更关注其专业选择的有效性与成就感,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综合个体经验、替代学习经验、社会说服、生理情绪状态四种信息来源,运用各种干预技巧、程序和技术尽可能提升自我效能,进而推动志愿填报乃至生涯规划行为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范慧玲,施国春.择业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08-05.
[3]高申春.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J].心理科学, 2000(1):16-19.
[4]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2003(5):130-137.
作者简介:
张旭念(1989-),女,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安徽农业大学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