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和意象的探析

2018-01-18 09:57贾晓燕
北方文学 2018年35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意象

贾晓燕

摘要: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中,桃花似乎都占据一席之地,对桃花的赞美、对桃花源的畅想所应用的笔墨极多。本文拨开了时光指针,带您领略桃花与文学的结合。

关键词:古代文学;桃花题材;意象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桃花题材由来已久,从先秦到明清,始终都占据了大量笔墨,桃花意象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满。

一、例谈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身影

在先秦,文人墨客已经开始将套话利用在文学当中,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已经展露出价值,这对于桃花文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时期大多将桃花作为季节的意象,表示春姑娘已经翩然走进,如在《吕氏春秋》当中说到“仲春之月,始于水是,桃李华……”其中的雨水和桃花表示的就是春天的来临。而《诗经》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将桃花表示成了春天、健康、女性,使得桃花开始具有了女性的意象[1]。

时光流转,文学艺术却始终没有退却色彩,到了南北朝时期,桃花文学已经开始广泛开来,如南北朝时期的咏桃诗,在其中桃花具备了极为鲜明的女性意味,从此开始桃花与女性便开始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咏初桃》,字里行间中对桃花进行了精细的描述与刻画,带给读者的是香艳的美感,将桃花比喻女性娇美的容颜。

唐代,诗歌艺术可谓走上了巅峰,桃花文学也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题材更加丰富,艺术手法开始成熟,审美价值也迈向了新的台阶。在唐代,骚客文人对桃花做出了深入性的挖掘,多种美感与意象被树立起来,于是桃花在古典文学中开始走向“领袖”地位。在初唐时期,关于桃花的文学作品的整体风格是对南北朝时期的延续,桃花的意象比较单一,刻画的方式也如南北朝时期如出一辙、一脉相承。如《桃》中的“独有成蹊处,秾华发井旁。”盛唐时期,诗歌艺术进一步发展,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的文墨当中都展现了桃花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桃花的人格意象发生了转变,他在《古风》当中将桃花与南山松做出对比,将桃花“黑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是桃花意象的丰富,桃花所隐喻的文化内涵更加丰满。而杜甫对于桃花题材的应用都是从艺术的角度着手,对桃花做出咏赞,如“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宋朝,是一个多变的年代,一部分文人墨客在这个时代中不得志,常有怀才不遇之感。在时局动荡、风云变幻莫测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花的认知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开始以“花德”的维护去深层次的审视花卉[2]。在《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当中“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其中蕴含着深深的现代意味。这集中凸显了宋代对于桃花的审美思路发生了改变,所以在当时人们对于伦理以及道德的认知水平已经比较高了。在理学逐渐兴起之后,人们对于桃花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也更加细致了,为桃花赋予了德行与操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桃花文学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二、桃花的意象解读

挑花盛放的季节,便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天,可以说桃花是春姑娘的嫁衣,为春姑娘增添了姿色。看桃花,丰腴美丽、色彩娇艳,所以将桃花少女联系十分妥帖。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桃花始终代表的都是端庄、娇美、青春的女性。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如《题都城南庄》中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正因如此“人面桃花”成为了比喻女性容颜娇美的常见词语,另外也有很多女性用桃花去表示自己的妆容之美,如在隋朝的“桃花妆”。

桃花与流水本是两种互不相干的物象,但是将二者组合在一起之后就可以产生一种极致的美感,带给我们的是那种走在仙境中的人间美景,在视觉上给人浪漫的感受。从《渔父歌》当中“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开始,“桃花流水”一词进入到了汉语的词汇当中。在这之后,桃花与流水似乎成了“最佳拍档”,如影随形。当然这所讲的只是一种表象,而除了这种视觉享受与审美体验,桃花流水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仙境”的意象被融入其中,如在李白的笔墨中就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就将桃花流水的仙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心中“桃花源”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在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百姓安居乐业,人人怡然自得。所以桃花的“桃花源”意象在古典文学中也是常见的。这使得桃花在文学中的意象更加丰富,与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相得益彰,符合中华儿女的审美意象。

三、结语

纵观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历程,无论斗转星移、无论时代变迁,桃花始终都具有挥之不去的身影,桃花可以是香艳的美女,桃花可以是春姑娘的嫁衣,桃花可以是美丽的妆容,桃花可以是流水人家的人间仙境,桃花可以是没有纷争的理想王国。总之,桃花的意象是丰富的,在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赵忠.桃花题材和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特定涵义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7 (04):120-122.

[2]陈元瑞.我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和意象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 (05):225.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意象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