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迁 刘志君
摘 要: 概述了在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工厂化育苗、保苗中常见的原生动物、线虫、苔藓动物、桡足类、尾索动物等敌害生物,分析了敌害生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工厂化育苗;敌害生物;应对方法
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1] 。随着人们对刺参需求量的增加和自然资源的匮乏,刺参养殖业迅猛发展。刺参养殖规模的扩大,离不开大规模的苗种供应。刺参的苗种培育主要通过工厂化生产进行,包括育苗和保苗两个过程,随着苗种养殖的规模化,苗种培育逐渐趋向成熟,主要形成了车间水泥池育苗、保苗;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海上网箱保苗这几种形式。其中车间水泥池育苗、保苗单位产量高,有较高的可控性,但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敌害生物对苗种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大大地影响苗种的生长和健康,造成生产损失。在水泥池育苗、保苗过程中常见的敌害生物主要有原生动物类、线虫、苔藓动物类、桡足类、尾索动物等。本文主要对这些敌害生物及防治方法做一具体总结和介绍。
1 刺参工厂化育苗保苗中常见的几种敌害生物
1.1 原生动物类
原生动物类在刺参工厂化生产的各个阶段都有出现,主要包括拟铃虫、劙虫、纤毛虫、聚缩虫等。这些原生动物以数量庞大造成危害。
拟铃虫出现在刺参幼体培育及稚幼参培育的各个时期,8 ℃、28 ℃水温都有出现过,个体小,数量多,以致在养殖池呈现雾状,停气时呈现絮状缕状。主要消耗氧气,争夺饵料。海参用呼吸树呼吸旺盛时,也会将拟铃虫吸入体内,但没有发现造成直接影响。有时在倒池过后拟铃虫会消失,但是换水却难以清除。
劙虫近年来在育苗中较少出现,以往多出现在单胞藻饵料中,因刺参育苗多采用代用饵料,较少出现劙虫大量繁殖的情况。
纤毛虫在刺参育苗、保苗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一种呈瓜子形状的纤毛虫——盾纤毛虫 [2] 。盾纤毛虫运动速度较快,喜欢在动物残存腐烂组织中穿梭活动生长繁殖。有时在刺参的代谢物中也会发现。刺参体质弱,发病溃烂时,盾纤毛虫会主动侵入刺参个体,加剧疾病的暴发,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生产损失。
聚缩虫呈单体或群体,在刺参育苗池中大量出现时会占据生态位、争夺饵料、争夺生态空间,影响苗种的附着和生长。
1.2 线虫
线虫经常出现在稚参培育阶段。在稚参培育阶段有时会发现附着基上覆盖的饵料出现被翻动而漏出饵料底下的波纹板的情况。数量多,点状分布,有的地方连成片状。取样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的线虫。线虫个体较小,大多5 mm以下,在刺参饵料中不停的弯曲运动。这些线虫的活动对稚参的摄食及伸展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危害刺参稚参的健康状况。
1.3 苔藓动物类
苔藓虫,显微镜下观察有一层外壳,一端伸出触手,常常出现在稚幼参苗的保苗阶段。苔藓虫的出现,在海参附着基上以一点为中心辐射蔓延。主要危害是争夺饵料、争夺溶氧等环境条件;占据附着基面积,影响刺参生长活动。
1.4 桡足类
桡足类在刺参育苗各个阶段都会造成危害,主要种类是剑水蚤和猛水蚤。桡足类对刺参苗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与稚参争夺饵料与生存空间,如猛水蚤可以利用发达的口器撕裂、捕食稚参,其大量繁殖后可以使稚参数量锐减;同时桡足类对稚参的伤害,可以导致稚参皮肤的细菌感染、溃烂,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以导致刺参大面积死亡 [3-4] 。
1.5 尾索動物
尾索动物中对刺参育苗带来危害的主要是玻璃海鞘。玻璃海鞘具有透明的被囊,内脏清晰可见,常常出现在刺参稚参培育后期,8月份是海鞘的繁殖高峰期 [2] 。玻璃海鞘幼体小,浮游时间短,附着快,在刺参育苗过程中玻璃海鞘繁殖后不易被发现。当其数量较多时,滤食饵料快,争夺大量饵料,使刺参苗得不到食物,严重影响刺参苗的生长。
2 敌害生物产生原因
刺参工厂化育苗、保苗车间都有配套的水过滤处理设备,较大个体的生物直接进入养殖池比较困难,分析生产车间大量出现敌害生物的原因如下:
敌害生物处于繁殖季节,海水中个体小的卵或者幼体进入养殖池,在条件合适时,生长或者大量繁殖。
水过滤设备处理不彻底,例如沙滤池滤水速度、滤水量与育苗用水量不配套,有些育苗单位有意减少细沙层高度,增大流水量,而忽略了滤水效果,导致敌害生物的卵或幼体入侵养殖水系统。
忽略保苗用水的处理,保苗用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使用,使敌害生物的卵或者幼体进入水系统。
选择亲参或者苗种时没有进行规范的健康检查和严格的消毒工作,带入敌害生物。
种苗培育密度过大,未及时注意水质的变化,使敌害生物大量繁殖。
3 防治敌害生物的措施
本着抓源头、查疏漏、控制敌害生物侵入的原则,沙滤池按标准要求填充,沉淀池定期清理,定期检查沉淀池水中主要生物群体,定期检查沙滤池是否有漏洞,储水仓是否有桡足类入侵,养殖池加水口使用10 μm或更好过滤效果的滤水袋。
倒池接苗时尽量使用较大孔径的网袋,通过物理方法在倒池时尽可能将较大的敌害生物过滤掉。育苗时期有的育苗池桡足类数量较多时我们使用40目网袋接苗仍有较多个体大的桡足类留在接苗袋中。
对于敌害生物的卵和幼体完全保证其不进入水系统,也是很难办到的,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倒池、过滤等措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其和苗种处于友好的相处状态,尽量不对苗种造成影响。例如在处理玻璃海鞘时,可以更换附着基,使用不同网目网筛将海鞘清除干净。个体大的海鞘可以人工捡出。布苗后可以在遗漏的海鞘固着之前冲底一次,彻底清除干净。生产中注意检查沉淀池、沙滤池、储水池等各个环节是否有处于繁殖期的亲体,发现及时清除。如果敌害生物大量繁殖则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或者消除,例如生产上可以通过一些中药制剂杀灭桡足类,但是用药需要谨慎掌握用药的剂量、用药的时机,以免桡足类及其他敌害生物产生耐药性。
选择亲参和买苗时要进行规范的健康检查,保证其不携带致病原入池育苗,进入池塘前严格进行消毒。
苗种培育密度要适宜,不能过高,在幼虫期密度推荐为0.3个/mL,当苗种规格达到20 000头/kg时,此时每张波纹板(30 cm×40 cm)上的苗数不宜超过100头,同时培育过程中及时检测水质,密切监视育苗水体的温度(应维持在22~27 ℃,严禁超过32 ℃)、盐度(应维持在20‰~32‰)、微生物数量(水体中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应不超过10 7CFU/mL)等,经常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5] 。培育过程中及时清理附着基,适时倒池,投喂新鲜、适口、清洁的饵料,严禁直接投喂海泥,保持良好的水质。
经常通过显微镜观察海参幼苗种发育情况及水体中、附苗板上的敌害生物情况,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廖玉麟. 我国的海参[J].生物学通报,2001,36(9):1-3.
[2] 袁宗勤,倪成男,王兴仿,等. 海参育苗期常见病害及综合预防措施[J].科学养鱼,2014 (2):,88.
[3] 霍良友,王洪瑞,吴明月,等. 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过程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水产,2005(2):51.
[4] 陈淑玲. 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中的防治[J].齐鲁渔业,2006,23(6):47.
[5] 崔文萱. 海参育苗中常见病害生态防治的初步探讨[J].科技风,2018(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