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华
摘要:一个地区人口的发展状况是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高邮市作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市,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执行得比较好,如何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关键性问题,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是今后高邮市在人口发展过程中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高邮市近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分析高邮市人口发展特征,指出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人口发展 计划生育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流动人口
一、人口发展特征
(一)总人口缓慢减少,出生率正逐步提升
2007年全市总人口为834948人,2016年末为823166人,十年来,总人口减少11782人。育龄妇女和已婚育龄妇女呈逐年减少趋势,分别比十年前减少15605人和22364人。2007-2010年,全市人口出生平稳,年均出生4228人,2011-2016年人口出生逐年增加,年均出生5704人。
(二)生育政策不断完善,出生孩次二孩率呈上升趋势
国家先是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孩,到2014年实行单独政策,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政策的因素导致生育二孩及以上人数不断增加。十年来,我市出生孩次呈现一孩率下降、二孩率上升的特征。2007年底一孩率82.98%,二孩率17.02%。2016年底一孩率为52.3%,二孩及以上率为47.7%,十年间二孩率上升了30.68个百分点。
(三)性别构成目前总体正常,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
2007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在正常值周围徘徊,2007-2016年全市性别比年均为107。十年期间二孩出生14752人,其中男性7725人,女性7027人,二孩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10,已超出正常值范围。
(四)年龄构成变化大,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快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为86250人,占11.58%;15-64岁人口为553228人,占74.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5207人,占14.13%。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03个百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42个百分点。
二、人口发展存在问题
(一)人口总量多年负增长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好,出生人口少,2007-2013年,自然增长率一直持续负增长。再加上我市经济欠发达,每年外流人员较多,一段时间内,全市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
(二)人口素质不容乐观
出生人口素质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出生缺陷率年均达2.5以上,每年出生20多个缺陷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心理不健康人群逐步增多。
(三)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是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压力较大。二是全市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呈逐年递增态势,社会抚养压力加大。
(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度加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外市流入人口4208人,流出外市人口26230人,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也给人口计生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发展对策
(一)执行好现行生育政策
全面实施好两孩政策,引导群众有计划,负责任地生育,适度增加人口出生。对符合照顾再生育一孩夫妇,要提前上门宣传告知,及时帮助办理照顾再生育一孩的审批手续。对符合但暂时没有生育意愿的夫妇,动员鼓励他们选择适当时机生育。
(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育龄群众预防出生缺陷的科学知识水平,认真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和咨询指导,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注重改善人口结构
高度关注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一是建立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和部门出生信息共享制度,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监测与预警,依法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大力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生育观念,营造关爱女孩的舆论氛围。二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注家庭发展,加强对家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增进家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工作
由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未来几年出生人口将大幅增加,人口计生部门要及时做好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工作,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准确全面及时上报出生人口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未来出生人口状况,更好的应对就学、就医、就业及住房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五)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深化流动人口全国“一盘棋”工作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免费服务。推进网上信息核查和共享,做好流动人口的生育登记服务。广泛开展生殖健康科普宣传,增强流动人口等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开展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儿童关怀关爱活动,让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享受“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关爱”,促进社会融合,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