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慈霞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和沿线国家提供了新的合作平台。“丝绸之路”从“交通走廊”转向“经济发展带”成为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我国西部地区又一个新的“增长极”。处在“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的西北地区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先对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分析了影响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促进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一带一路 经济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涉及我国的西北五省(区)、东北三省、西南三省及东部其他省市,其发展线路包含北线(A和B)、中线、南线和中心线,其中中线和中心线都涉及西北五省。因此,该战略的提出为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西北五省(区)应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探索自身定位和发展模式,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我国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1991-2014年,西北五省(区)的生产总值从1222.55亿元增加到38855.64亿元,年均增长率16.23%;固定资产投资从371.2亿元增加到40558.78亿元,年均增长率22.64%~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73018万美元增加到7083052万美元,年均增长率17.51%;地方财政收入从1991的122.9亿元增加到4436.9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87%;就业人数从874.41万人增加到1234.35万人,增长约1.5倍。同时,自2007年以来,连续7年西北五省(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在国家政策鼓励和自身努力下,西北五省的生产、投资和贸易都表现出较快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014年陕西省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数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在五省中领先,进出口贸易额略低于新疆,排名第二。新疆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单位就业数、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都仅次于陕西省,居于第二位,新疆的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数低于陕西省和甘肃省。相比之下,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发展明显滞后,陕西的生产总值约是青海的7.68倍,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更是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四省(区)之和的将近2倍。西北五省(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陕西和新疆在西北五省中处于关键地位。“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应将陕西和新疆作为加强对内连接和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2013年,西北五省(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2:51.1:36.7,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10.0:43.9:46.1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差距明显,产业结构发展层级低,有待进一步的调整优化。除此之外,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以宁夏、甘肃为例,2013年,宁夏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4%,甘肃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8%。西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还很弱,经济转型任重而道远。
(四)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
1 999-2014年,西北五省(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89%,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但西北五省(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201 4年西北五省(区)进出口总额为707.2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69%,其中出口占比2.03%,进口占比1.18%。尤其陕西和宁夏其出口年均增长率和进口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均值。新疆虽是西北五省(区)的第一外贸大省,但其2014年进出口总额为276.72亿美元,也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66%。西北五省(区)中青海、宁夏和甘肃进出口总额则不超过100亿美元,青海低至17亿美元。
二、“一带一路”战略为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将原本处于对外开放边缘地带的西部地區放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使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具有更为新鲜且充实的内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西北五省(区)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丰富的资源及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可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
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西北地区投资环境将不断优化,开发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最终将缩小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另外“丝路基金”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也为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将为西北五省(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弥补西北五省(区)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可见,“一带一路”战略为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影响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着一种“行政区经济”的发展特点,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有着一定的刚性约束。在行政区划观念的影响下,地方本位主义影响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西北五省(区)地缘相近、资源状况类似、主导产业趋同,导致各地区政府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则会更多地表现为对本辖区经济指标的关注,对于利润高、见效快的项目各地区一哄而上竭尽全力吸引投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业同质化及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甚至存在地区间通过行政手段构建壁垒,人为地干预资源、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二)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低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低。虽然近几年西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无论是民营企业的数量还是营业收入均较低,在全国排名靠后。同时从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来看,2013年西北五省(区)中,陕西民营经济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而新疆、甘肃、青海的占比不足40%,尤其是新疆占比不足30%。西北五省(区)的民营经济还没有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远未发挥出其对经济增长、城镇就业、拉动投资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endprint
(三)经济发展要素优势较弱
在地理位置方面,西北五省(区)地处内陆,地形复杂,交通设施不发达,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方面,西北五省(区)虽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存在着资源过度开发及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忽视资源禀赋结构的优化,使得资源优势并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小。在金融支持方面,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西北五省(区)地方金融体系实力较弱,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差,经济发展缺乏资金保障;在人才积累方面,西北五省(区)中缺乏高级复合型人才,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溢问题。西北五省(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弱,同时对外来先进科技的吸收再创新能力差,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北五省(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北五省(区)区域协调机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基于市场的决定作用选择相应的政策与手段。具体来看,则有以下几方面:
(一)着眼于区域协调,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首先,加强相关规划的顶层设计,建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在研究制定西北五省(区)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突出层次感,细化西北五省(区)各自发展规划。其次,秉持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产业结构、项目安排等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减少地方政府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最后,积极倡导“竞合”精神,既合作又竞争,以利益协调为手段,充分利用西北五省(区)各类资源,将西北五省(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引进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技术,在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二)加强政府间合作,构建政府间多层次协作机制
首先,加强五省(区)领导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在促进区域合作中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突破区域界线,增进合作共识。其次,构建西北五省(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协商平台,合力改善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服务环境,建设充分衔接、规范协调、高效运转的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最后,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共同协调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展产业、市场开发与建设、技术创新、信息共享、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三)拓宽合作领域,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能源产业链
首先,合理布局“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产业带,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将其打造成为西北五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载体。其次,整合西北五省(区)产业资源,形成“能源采掘——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能源化工服务”产业链,密切西安、甘肃及新疆的联系,实现能源加工增值环节和产地的对接,形成区域能源产业增长极。最后,共同打造多层次的跨国电子商务平台,为地区贸易提供统一的网络渠道,促进区域内能源大宗商品、小商品、农副产品的交易。
(四)加强区域城市群及经济区建设,优化区域城市群及经济区布局
首先,在现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建成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三个层次的城市体系。其次,建成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的四大城市群,即以西安為中心的泛关中城市群、以潼关为中心的黄河大小三角洲城市群、以兰州、西宁为双中心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及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同时,加强西北地区不同级别经济区的建设。如,重点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最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在大中城市周边、主要交通要道沿线、大型产业集聚区、重点景区等区域,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承载力和容纳能力的中小城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