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胡钧恩+陈贝贝+李春霖
摘要:指出了北美红杉是不可多得的大径材树种,为研究了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的生态适应性,通过营造北美红杉实验林,试验研究了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随海拔变化的保存率、高生长和地径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美红杉高和地径生长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而降低;保存率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量,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的最适栽培海拔范围为1200~1300 m,建议栽培海拔范围为550~1550 m。
关键词:北美红杉;海拔;实验林;区域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3-0170-02
1 引言
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 )是杉科单种属植物[1],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简称红杉。是优良的庭院绿化和大径材用材树种,在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成功[2]。
通过营造北美红杉区域实验林,研究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的生态适应性及适应范围,旨在为武陵山区森林培育、基地更新造林等林业生产活动提供更加多样的树种选择。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014年在恩施州海拔550~1800 m范围内,设置7个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北美红杉栽植试验区,每个试验区面积在10亩以上。具体见表1。
2.2 试验材料
苗高≥40 cm、地径≥0.4 cm的1年生北美红杉实生苗。
2.3 试验方法
在每个试验区营造密度为3 m×3 m的北美红杉纯林,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4次重复,区组间及试验林周围栽植两行水杉做为保护行。
2.4 栽植及管理
2014年4月,按常规造林管理技术营造北美红杉试验林。
3 结果与分析
2016年11月对北美红杉整个试验区的保存率、高生长、地径生长进行调查,调查数据用DPS9.05进行分析。
3.1 海拔因素对北美红杉栽植保存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北美红杉栽植保存率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海拔1200~1300 m范围内栽植保存率最佳,与其他实验区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海拔1800 m栽植保存率最低,与其他试验区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海拔1550 m试验区的栽植保存率与海拔550 m试验区差异不显著,与海拔1450 m存在极显著差异,与海拔1350 m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极显著差异。
3.2 海拔因素对北美红杉高生长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北美红杉高生长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海拔550 m北美红杉高生长最大,与其他海拔北美红杉高生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海拔1350 m北美红杉高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海拔1800 m北美红杉高生长最低,与其他海拔北美红杉的高生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海拔1200~1300 m范围内和海拔1350~1550 m的海拔区间内,北美红杉高生长分别表现一般,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这两个海拔试验区范围之间,北美红杉高生长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
3.3 海拔因素对北美红杉地径生长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北美红杉地径生长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与高生长基本一致的生长规律。海拔550~1300 m范围内,北美红杉地径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海拔1350~1550 m北美红杉地径生长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海拔1800 m北美红杉地径生长与其他试验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4 结果与讨论
通过营造北美红杉区域实验林,探究北美红杉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保存率、高生长及地径生长的变化规律,初步明确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的适应性,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在武陵山区营造北美红杉林的海拔范围建议为海拔550~1550 m,从保存率、高生长及地径生长综合指标考虑北美红杉在武陵山区的最适海拔区域为海拔1200~1300 m。由于本次北美红杉区域性实验林的起点海拔为550 m,无法具体了解在此海拔以下的北美红杉生长情况。同时,在本次区域性实验中发现,海拔越低北美红杉病害越重,但高生长和地径生长旺盛;在海拔1550m以上,只要能在栽植当年北美红杉能够越夏越冬,就基本能够保存,基本无病虫害发生,可以考虑采用2年生以上北美红杉苗进行造林;同时,采用北美红杉实生苗进行造林,苗木成本高昂,可考虑采用无性系苗木替代实生苗,但替代后会产生哪些问题,这些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參考文献:
[1]彭明俊,白尚斌,左显东.北美红杉造林对比试验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1):6~9.
[2]左显东,祁荣频,王懿祥,等.北美红杉在我国的引种及其生态适应性[J].云南林业科技,2000,(4):36~39.
[3]洪 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左显东,白尚斌,邵金平,等.北美红杉在我国的引种成效及造林展望[J].云南林业科技,2003(3):2~10.
[5]郑万钧.中国林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321.
[6]王志清.衫、红杉、日本扁柏引种试验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1993,13(1):44~46.
[7]盛卫星,何贵平,胡 飞. 北美红杉在浙江建德的生长适应性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2016,43(5):37~40.
[8]常晓勇,徐钡昌,张夸云. 我国北美红杉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2015(12):180~181+186.
[9]罗建勋,武华卫,辜云杰. 北美红杉在四川米易县的引种驯化初报[J]. 四川林业科技,2013,34(2):40~42.
[10]罗 群,孟广涛. 昆明地区杉科4个树种引种20年的生长效果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11,40(1):71~75.
[11]白尚斌,王懿祥,左显东. 磷胁迫条件下北美红杉幼苗生长的适应性反应[J]. 生态环境,2005(4):488~492.
[12]王懿祥,左显东,白尚斌. 北美红杉在云南区域性栽培试验及造林区划[J]. 云南林业科技,2003(3):19~22.
[13]王懿祥,白尚斌,耿云芬. 北美红杉生态因子的研究状况[J]. 云南林业科技,2002(1):23~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