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朝蔚
摘要:指出了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现代化的“新奇”建筑,乡村的村容村貌改造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拆旧建新”与“ 千村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优秀的传统建筑与景观文化逐渐被人们忽略,传统的“乡愁”记忆仿佛也只存在与乡野田间难以找寻。现代地域性建筑融合了建筑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的特征,而乡土景观作为乡愁记忆的载体,凝聚了我国历史文明的瑰宝,展示了特色的传统建筑风貌与精湛的建造技艺。以乡土景元素提取融入现代地域性建筑为切入点,分析了现代地域性建筑的源起、基本特征、发展现状及建设要求,并对乡土景观构成及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取了适宜的乡土景观元素,提出了将乡土景观元素融于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路径与方法。以期实现现代地域性建筑建设既保持传统乡土景观文化的原真性,又展示现代地域性建筑的多元性与创新性,让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的同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与景观文化遗产的目的,并对今后现代地域性建筑建筑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乡土景观元素;现代地域建筑;文化景观;乡愁
中圖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3-0104-03
1 现代地域性建筑
1.1地域性建筑起源与特征
1.1.1 地域性建筑的起源
地域性建筑可溯源至20世纪20~30年代,与芬兰建筑师阿尔托通过研究现代建筑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特征,提出乡土建筑建设标准应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文化的关系,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生活需求,与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提出“有机建筑”理论不谋而合。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思潮逐渐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建筑师,他们通过对地域环境,气候特征的分析,运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样式呈现出强烈的乡土景观文化与社会特色,创造了新地域性建筑风格。20世纪之后,我国地域建筑师何镜堂提出地域性建筑的3种特性融合理念,即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时代性相结合,对我国现代建筑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1.2 地域性建筑的特征
根据我国地域建筑师何镜堂提出的地域性建筑理论,可将地域性建筑的特征概括为。
(1)地域性。即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地域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由于时间的累积具有多重价值,建筑的地域性应是随着地域文化不断演变和更替,使得建筑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特征,形成建筑的无法复制的根基。
(2)文化性。即建筑文化受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演变机制,文化因子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群体对建筑文化的认知等,对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有重要影响。
(3)时代性。现代建筑是在社会发展和建筑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了社会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精神因素,也包含地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建筑技术材料等物质因素,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趋势。
1.2 地域性建筑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新建建筑现代化十足,地域性却十分欠缺,建筑样式新奇独特,甚者生搬硬套地域文化符号,无法反映深刻的文化内涵,更难以从建筑环境、功能空间、建筑材料等方面去探究其文化特色。而许多乡村传统建筑由于自然衰败退出人们视野,在原址上新建的建筑为了满足现代功能而缺少了本来该有的建筑文化内涵,脱离了乡土环境的背景。但国内仍然不乏优秀的地域性建筑的案例,何镜堂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就是通过现代建筑屋架与斗拱造型的抽象提炼形成立体造型,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细节之美。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新校区的建筑,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山水营造、建筑布局、空间布置、植物配置的整体环境中,虽然在建筑布局上运用中国传统“合院”式的布局方式,但是却进行了拆解与重组,增加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多样性,因借场地上的地形特征形成动态起伏的立面效果,凝固的建筑艺术顿时也充满了律动感。同时建筑材料还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泥土、竹木、砖瓦等材料,将回收到的传统建筑的旧瓦片与青砖运用于建筑立面和屋顶,延续了历史的积淀。在建筑整体的色彩质朴低调,而在细节处理上,王澍为营造出民间建筑自然的生成方式,建筑师负责建筑样式与风格的控制,局部细节则由工匠手作完成,这种独特的建造语言,正是民间一代代传承下来约定俗成的建筑规则。整个建筑因此也更富有生命力。而王澍的另一个作品——宁波博物馆,采用浙东地区特殊墙体设计,是宁波地域乡土特有的建造形式,建筑材料选用青砖、龙骨砖、瓦片、打碎的缸片等明清至今的废旧建筑材料,历史斑驳的痕迹与亲切的生活气息拉近了人与建筑的距离。
1.3 地域性建筑建设要求
1.3.1 因地制宜,尊重场地特征
地域性建筑设计应首先与周围地域气候、环境资源、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相协调。地形地貌特征是体现建筑地域性,形成丰富多元建筑形态的基础条件。因此顺应地理环境的进行建筑布局及空间营建,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建筑的功能,同时凸显出建筑的自然生长特性。结合气候特征分析,通过建筑形制的改变实现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的需求,降低建筑的能耗,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
1.3.2 选用本土材料,营建场所精神
地域性建筑营建需要融合本土景观元素运用,尽量选取当地建材资源,可适当循环利用传统建筑旧材料,变废为宝又节约资源。还要了解当地特色且成熟的建筑技术与方法等,形成地域性建筑营建的基本原则,展现地域性建筑最具吸引力及独特性。
1.3.3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求
建筑应当为人服务,地域性建筑营建需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通过建筑空间的布局,环境营造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给予人们适宜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满足人们身体需求及心理需求。
2 乡土景观构成
乡土景观是受到历史变迁与人为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聚落景观,加之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性,使得乡土景观风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乡土景观的结构格局是由不同特性的农田斑块,森林斑块,以及村落斑块组成,再由通过线性的水系河流,阡陌道路将各斑块相互联通,形成功能完整,层次丰富的乡土景观整体。根据乡土景观资源类型及形成方式,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endprint
2.1 自然景观
由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资源构成的景观。既是环境自然资源的综合,也是乡土景观形成的基础条件,对于村落建筑选址,农业空间布局,交通运输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人文景观
由人为的活动的影响形成的文化景观,反映了某个阶段内人类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历程,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是体现乡土景观原真性与多元性的载体。又可分为以下3类。
2.2.1 聚落景观
传统聚落景观由聚落外部空间环境与内部空间场所组成,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数量规模以及空间格局,是构成乡土景观的重要部分。
2.2.2 文化景观
乡土景观具有深远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传统建筑形态,院落分布,自然植被是乡土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乡村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与民俗活动等则属于非物质形态景观。
2.2.3 生产景观
既是村民参与时序最长的景观活动,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来源。包括静态景观如农田景观,生产性林木果树景观,还有一系列动态景观,如不同时节的农业生产活动等,具有极强的乡土性,既是乡土景观的特色所在,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 乡土景观特征及元素提取
3.1 乡土景观基本特征
3.1.1 地域性
由于各民族聚落的组成形式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乡土景观的地域性尤为明显。因此在整理乡土景观要素时也应该认识到其地域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充分利用好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资源,挖掘与利用乡土景观元素。
3.1.2 文化性
传统乡村从原始的聚居到后来的族群式活动,再到现代社会的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凝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以及艺术文化结晶,乡村中的传统物件、建筑形态、街巷格局、自然植物都具备了文化性,这些文化性的景观元素能够很好地体现乡土景观文化。
3.1.3 延续性
乡土景观在不同地域上形成的风貌特征各有不同,但都是经过长期历史变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承才得以保存下来。乡土景观就是人们乡村生产、生活场景的演变结果,尽管受到不同阶段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限制,但依然浓缩了世代儿女的乡土记忆,并且仍然将不断演变与传承下去。
3.2 乡土景观元素提取
乡土景观元素作为乡土景观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的微缩展示,有着特殊的标志性意义,是体现场所精神,形成精神与情感共鸣的典型事物。既有有形的事、物、人,也有无形的意向和情感。借鉴这样的元素,将原有的乡土景观元素艺术化,从而保留乡土的记忆。在其分类的基础上,提取适宜现代地域性建筑运用的元素。
3.2.1 景观构成元素
提取物质文化景观中传统建筑最具特色的屋顶造型、兼具装饰与隔离功能的墙壁、隔景又漏景的栏杆以及形态多样的门框、花窗等建筑细部,结合这些建筑细部的建造技艺及营造的艺术效果,丰富现代地域建筑的意境的蕴涵。
3.2.2 景觀空间布局
提取聚落景观中院落布局,街巷空间类型,如具有控制性的标志建筑,公共集散广场,庭前屋后的活动空间,实用性的滨水空间等,了解在聚落长久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空间中,不同场所具备的功能及分布特征,能够更好的理解人们的使用需求,并通过形态演变融于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过程。其次参考借鉴传统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的建筑手法,可以为现代地域性建筑具有更强的场所精神及适宜性。
3.2.3 乡土景观建筑结构与小品
提取乡土景观建筑的瓦件、梁架结构、斗拱等,通过拆解,拼接,甚至复原的手法,适当地运用于现代地域性建筑中,增加其艺术性及文化性。此外,乡土景观元素中能够引起人们强烈认同感的景观意向还包括景观小品,如体现农业文明的器具等。
4 乡土景观要素在地域性建筑中的运用
4.1 构成元素的融合
(1)建筑的屋顶形式。作为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在不同地区的现代地域性建筑采用的形式各异屋顶设计形式,如坡屋顶、平屋顶、人字顶等,都继承与延续了地方建筑文脉,营造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2)墙头墙身的砌筑方式和装饰效果。如今的徽派建筑马头墙设计,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的设计,甚至现代新中式风格建筑都是从传统建筑中沿袭而来,已经成为现代地域性建筑常用的符号与标志。
(3)门框、花窗的设计样式。在现代地域性建筑中被简化使用,但是他们所呈现的框景、漏景等景观效果却被广泛运用。特色的图样能够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服饰纹理、文字艺术以及图腾符号中通过转换、叠加等手法凝炼,结合精美的雕刻技术展现悠远的历史文脉。苏州博物馆的门窗布置可以说延续了苏州园林门洞、花窗的“透、漏”特点,精致美观而不失古典韵味。
(4)材料与色彩运用。现代地域性建筑中运用较多的乡土材料有泥土,木材,砖,瓦,竹等原生材料,色彩上保持了乡土景观材料原本的色彩,能够用于建筑屋顶、墙体、门窗、隔断等,让人们能够眼观手触,感受到真实体现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
4.2 空间特征元素的融合
(1)庭院、谷坪等空间布局,作为人们闲话家常,人情往来的主要空间,也是休闲游憩,设宴会议的重要场所,通常位于建筑中部或前部,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而建筑后部的庭院有较强的私密性,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现代地域性建筑在处理建筑空间结构时也可采用半开放式空间的布局,前庭院宽敞,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交往空间,能够共享也而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同时,结合现代人的亲水需求,可适当增加室内外的水景布置,如苏州博物馆内的水景,掩盖了入口处的喧哗,也与室外的水系融为一体,加上白色墙面上运用当地石头拼贴的山体,江南水乡的景色映入眼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