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洁
摘要: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为例,探讨了以跨学科环境知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与大学及国际接轨的环保人才培养策略为契机,开展以环保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总结了以环境教育为契机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策略的成效。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跨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18-03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
环境教育围绕人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环境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围绕该核心实施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教育的目标、性质、任务等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一词。1997年英国率先提出用“可持续发展教育”取代“环境教育”和“发展教育”[1]。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涵义为: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最终目标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从环境教育衍变而来,但它早已超越环境教育的范畴。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显示了人类生存智慧的成熟[3]。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了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一种整体的、跨学科、综合的方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方向,而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教育是培育一代新人的事业,学生主体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主题,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是环境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态度,方可促进环境、人口、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4]。2003年联合国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峰会确定自2005年起的十年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与此同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步开展。1999年,由教育部提出将环境教育正式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纳入中小学课程。2003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大纲》,要求全国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专题课程,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高度关注,为基础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提供发展平台,为环境教育指引方向。
二、以环境教育为抓手的中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策略
1.跨学科可持续发展教育素材的综合渗透。立足学科课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慢慢领悟可持续教育的精髓,形成为了发展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中学的各学科内容中都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如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环境教育教材;语文、美术、英语、历史、政治等人文科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的载体;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可以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科学技术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服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跨学科的教育素材整合能让环境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成立环境教育团队,将各自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素材深入挖掘,整合相关学科内容,形成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将环境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融入新的课程;让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
2.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了发展”的目标一致,如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环保话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选题,环保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在学习活动中树立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环保意识及实践能力。我校广泛组织指导学生关注及参与解决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环保活动,开设相关课程和专家讲座,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搭建舞台;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帮助学生修正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并提供专家级的指导和各种资源及信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建议。同时,可以参加每年一次的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这其中与环保相关的小课题研究占半数之多。多个学生课题在国内外各类环保、科技大赛中获奖。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对学科课程的兴趣,深化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探究的习惯和品质,对学生发展意义重大[5]。研究性学习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佳阵地。
3.以环保科研项目支撑可持续发展教育。我校开发了以项目研究为支撑的环境教育模式。依托各类环境教育科研项目,成立相应项目组,组织项目参与师生进行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利用项目与瑞士、英国等国家或组织一起开展了多项合作研究。如中国-瑞典“环境小硕士”项目、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中加教育互惠项目,学生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全球多个国家的中学生在线交流、互通有无,项目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项目实施开发校本教材,如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气候课堂”项目,组织相应学科的教师共同开发环境教育案例和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将活动案例汇编成教学素材,如生物学科根据生物多样性项目,编制了生物多样性校本教材;综合实践课则选取环保研究性学习课题整理出研究性學习环境保护篇。将项目研究转为环境教育素材,项目学习让师生们以环境教育为阵地,以项目为媒介,自主开发出一套崭新的学习模式,开辟自主学习、了解社会、对外交流的新途径。
4.利用高校等校外资源,实施大中学衔接培养。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依托高校硬件设施与国际合作项目资源,将中学教育与大学衔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通过多模式合作的方式,将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向中学延伸,将与中学的合作从简单的生源输送提升到与中学联合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6]。2011年底,重庆市成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启动“雏鹰计划”,高校实验基地与高中项目学校联合开发出30多门“先修课程”,让中学生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获得科研过程的体验、科学精神的熏陶。我校有着大学附中的便利条件,又作为“雏鹰计划”项目学校,借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科研基地的科研项目、专家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雏鹰”学员和指导教师。endprint
我们不仅利用好国内的高校资源,同时还积极开发国外优秀资源,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例如,我校国际部携手北美最负盛名的加拿大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合力打造“中加2+1高中双文凭班”,在高一开展“环境小硕士”项目,高二完成合计20小时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我国学生在数理化等理科知识领域系统、深入、全面的学习优势与国际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以环境教育为契机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策略初见成效
1.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我校的环境教育始终坚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打下坚实基础。我校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环保小卫士”,学生实施的课题六千多个,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崭露頭角。如学生研究的“璧北河污染调查及治理对策”获得“世界第四届青年环保大会”最高奖。学生研究小课题“城市小区沼气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参加“中欧峰会第十二次领导人会议”展示。参加校缤纷艺术节、各种文体赛事,发明专利,发表论文,争获创新市长奖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全面发展;同时环保小卫士们的卓越表现和非凡的才干还使他们受到了名牌大学的青睐,清华、北大、复旦、浙大提供了保送、降分录取的优厚条件;耶鲁、帝国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名校也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一个个优秀的校友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加速了优秀环境教育师资的培养。教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关键因素。优秀的教师,是贯彻先进环境教育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学校尤其注重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不断学习、转换观念的思想,为教师提供环境教育实施平台。一是,组织教师参与西南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师资培训、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重庆市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中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等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二是,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和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积累教育经验。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环保科技大赛,用比赛促进教师的指导水平的提高。四是,鼓励教师多动笔,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论文也是学习提高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请进来、送出去、系统有序、形式多样的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下,一支优秀的中青年环境教育教师队伍成长起来,他们不仅仅是环境教育能手,而且个个都是学科骨干。其中有二十多人获得“全国科学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十佳科技教师”,一百多人获“重庆市优秀科技教师”、“重庆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等称号。他们带领我们的学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范例。
3.树立了学校的品牌。学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保障。基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为发挥学生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核心的环境教育道路。对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坚守,让年轻的环境保护单位成长为生态环保建设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成功与英国领事馆、瑞典隆德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的“气候酷派”、生物多样性、“环境小硕士”等项目,取得一系列好成绩,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如:“环境小硕士”项目于2013年荣获全国第六届“母亲河奖”。学校获得“国家级绿色学校”、“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示范学校”、“中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学校”、“重庆市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学校”、“重庆市环境友好型学校”、“未成年人生态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斯巴鲁生态学校”等荣誉。在中小学环境教育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并带动三峡库区兄弟学校加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队伍中来。
建立以环境教育为契机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各学科可持续教育资源并综合渗透、积极有成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依托环保科研项目、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让环境教育实施不再是无教材、无目标、无支撑、无结果的状态,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一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清.英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环境教育,2005,(3):7-10.
[2]史根东,王桂英.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9.
[3]宋乃庆,唐智松.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2):123-127.
[4]刘荣秀.以EPD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主体可持续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5):4-6.
[5]曹长德.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12):9-12.
[6]刘彭芝,周建华,张建林.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1):58-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