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性择业探究

2018-01-18 06:14李胤珠沈丽萍刘宏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性建议大学生

李胤珠 沈丽萍 刘宏平

摘要:“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择业非理性,表现为职业生涯规划薄弱、缺乏有效自我定位,不重视求职教育等,倡导“慎择业,稳就业”,提出了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建立高素质指导队伍、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对策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选择;理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63-02

择业是个体从对职业的评价、意向、态度出发,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兴趣、爱好、能力等,对就业种类、方向的挑选,目的在于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1]。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将“特质—因素”理论运用于职业指导,提出了著名的职业选择“三步范式”法;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等职业选择理论,提出个体的需求、动机、能力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1]。当前盛行的“先就业,后择业”择业观,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但也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择业非理性,入职后出现裸辞、跳跳族、闪辞等现象。引导大学生理性择业,能从跟本上有效促进就业。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对玉溪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发放自编问卷,涉及职业规划意识、自我认知、职业动机、择业自主性等十八个项目。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5份,回收率为85%;其中,有效问卷为76份,有效率为89%。

一、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特点

1.职业动机二元化但以职业发展为主。职业动机是人们择业的内在动力。[2]大学生职业动机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发展前景(36%)、经济收入(22.67%)、职业稳定性(21.33%)、个人兴趣(12%)、社会地位(5.33%)、个人技能提升(2.67%)。职业选择呈现出以职业发展和经济收入为主的二元化特点。个人技能提升占比最低,忽视职业内部因素,造成就业缺乏稳定性,一旦收入等外在因素發生变化就会影响其选择。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动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差异(sig<0.01),四年级学生更注重经济收入,占比高达39.39%,一年级仅有16.67%。一年级学生更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占比42.86%,而四年级仅有27.27%。随着即将步入社会,择业更考虑现实性因素,因此高年级学生职业动机以经济因素为主,这也是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表现。低年级学生就业压力暂时不突出,择业更倾向于长期发展。

2.择业自主性较低。择业自主性是个人对就业独立决定的能力。随着就业竞争加剧,很多人希望降低求职难度,如借助一定的社会关系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择业自主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希望依靠父母、亲戚、朋友以及老师择业的学生占64%,而仅有30.67%的学生认为择业主要靠自己完成。总体来看大学生择业自主性不高,求职独立性不强。但男、女生职业选择自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35.16%的女生希望依靠父母择业,而男生仅为18.42%。36.84%的男生更希望通过自己选择喜欢的职业,而女生仅为12.54%,两者在5%显著性的水平下具有差异。这与社会性别角色有一定关系,缺乏独立自主的男性在社会中不易受到认可,因此男生的择业自主性显著高于女生。

3.职业类型以稳定型为主。学生求职的类型选择中,公务员等稳定型职业占了最大比重,高达28%,职业及收入稳定性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也反映了大学生择业具有一定盲目和从众性,不是根据个人专业、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而是主要按照社会评价进行职业选择,大部分学生不急于就业而是反复参加各类公招考试,部分学生入职公务员后却发现自己不能适应。而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招聘到优秀人才,影响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4.择业信心较强。择业信心是大学生对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的自我估计,对职业生涯定位以及学习动机都具有影响。职业信心不强会削弱学习动力和方向感。随着高校就业教育的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择业信心也得到增强。12%的学生很有信心,认为能找到满意的工作;64%的学生较有信心,认为虽有难度,但能克服;17.33%的学生很没有信心,不知如何是好。可见大学生大多能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具有较为积极的求职心态。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择业信心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男生的择业信心稍低于女生,对就业前景60.79%男生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而女生达70.27%,需要在就业指导中注意做好男生的就业压力疏导。

二、大学生择业非理性的表现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个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的内在动力[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薄弱,53.33%的学生到了大四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0%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二开始,12%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三开始,仅有14.6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从大一开始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到毕业季才开始进行职业规划会导致个人发展现状与职业期望不符,出现就业迷茫和盲目。如有的同学跟风加入“考公”大军;有的同学每个岗位都去面试,却不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理性选择职业,求职成本高成功率和满意度低,职业稳定性不强。

2.有效自我定位缺乏。大部分同学不能客观评价自我,对职业的理解也简单片面。52%的学生不太明确将来从事什么职业,6.7%的学生没有考虑过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只有33.3%的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自我定位不清晰导致不能有效规划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技能,进一步导致求职能力缺乏,在双向选择的求职中难以获得优势。同时也造成求职中自主性较低,希望在他人帮助下进行职业选择和就业。

3.求职教育不受重视。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求职教育。如玉溪师范学院通过讲座、视频、资料等对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开展宣传,但40%的学生认为功效不大,32%的学生则表示很不满意。存在的问题包括:15%的学生认为指导作用有限,23%的学生认为脱离实际,19%的学生认为形式单一,24.53%的学生认为时间过短,11.6%的学生认为指导内容滞后。不满意心态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不重视甚至带有抵触情绪,把它当成应付式的学习,实效不大。endprint

三、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的建议

1.构建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等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定位,明确个人的兴趣、能力,通过测评技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和定位自我。指导学生选择与就业意向相近的职业通过见习、兼职等方式锻炼职业技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擇业意愿;对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求职技巧指导、就业心理疏导等服务,形成完整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2.注重职业技能培养。首先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社会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个人职业能力,既要培养一般能力如认知、沟通、公文撰写能力等,也要培养专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为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选择实践岗位时,要与自己的兴趣、专业相结合,不同实践岗位之间要具有相关性和连续性,系统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其次,要加强大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提高求职表现力。

3.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应建立起“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的就业指导队伍。辅导员主要负责就业政策的宣传解读、就业服务的统筹协调、就业问题的分析汇总、就业信息发布;专业教师由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专业教师担任,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咨询、就业技巧培训、就业压力疏导等服务,使大学生具备理性择业的能力和心态;班主任做好就业政策宣传,及时了解、统计学生就业情况,提供咨询服务。

4.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对就业结果获得反馈,进而改善就业服务。目前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采取访谈和问卷回访的方式,成本高回收率低。可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系统,毕业生在系统中自行填写、更新就业信息,提供全面反馈。同时开展制度性的回访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评估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及问题,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

四、结语

理性择业有助于大学生有意识地规划个人的学习,形成较为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正确对待求职压力,提高其求职的成功性和就职的稳定性,变“先就业,后择业”为“慎择业,稳就业”,在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推动其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

[2]李志,孟东方.独生子女大学生职业观的前瞻性对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97,(04).

[3]喻永红.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性建议大学生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大学生之歌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