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烨
记忆中,外婆家的茶是最香的,也是我最喜欢喝的。
外婆喜茶,也种茶。
茶树种在山坡上,一排排的,平时总给修剪得整整齐齐。清明前,我便随外婆进了“茶山”。
外婆种的茶叶,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嫩茶尖矗立在枝头,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难以辨认,有淡青,有翠绿,有墨绿,只见一片深深浅浅的绿,像一条瀑布,从上奔涌至下,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绿,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我走进茶树,仔细端详着,中间宽,两边细的叶片上勾勒出一条条精致的叶脉,细而有力,嫩叶正茂盛地长着,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现给我们看,那富有生命的绿,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在流淌。
外婆走了过来,对我说;“囡啊,你看外婆种的茶长得好吧”语气里有抑制不住的自豪。“囡,快帮外婆采茶。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是个草,清明前采的茶品质最佳,但采茶时期很短,切不能耽误了时间”。外婆一边采茶,一边继续对我说;“你看,只一个嫩芽的我们称它们为“莲心”,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初展的为“雀舌”,正说着,只见外婆的手轻轻掐住嫩芽,微微一拗,两片茶叶便落入篮中。外婆的手在茶树间飞舞,那双苍老的手转眼变得年轻活泼起来。外婆还在不停地说着她的茶,好似在夸耀自家的孩子一般,我似懂非懂地點点头。
霞光慢慢地淡去,拖着一条长长的红尾巴。外婆只好收工了。带着竹篮子,外婆领着我们朝村口的一个小木屋走去。
木屋十分简陋,此时在屋顶上方,孤零零地吊着一个只灯,原来是炒制茶叶的茶作坊。
屋前已经排了一户人家,也是茶农,他们身边正放着一天的劳动成果,自己则正和炒制的人聊天。汗水味和着茶香味扑面而来,嘻笑声也传入耳畔。
小木屋左右分半,左边堆着柴火,右边起了两个灶台。几个壮汉早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们戴着手套,把茶叶倒入锅中,把手伸向锅的底部,再把茶叶“翻”到上层去,原先翻上去的茶叶又再次落入底部,大汉又再把茶叶“翻”到顶层,周而复始……灶口边是女主人,她时时都紧盯着火苗,不时地添加一些柴火。在炒制过程中,控制火候是炒制茶叶好坏的关键之一。男人女人额前早已淌满了汗珠。据外婆说,他们从下午一直工作到子夜,一天也不过只能炒制完成二十斤左右,是个辛苦活。不知过了多久,壮汉们把“炒”好的茶叶铺开晾着,我以为已经做完毕,凑上去想摸一下,壮汉连忙挡住我说:“碰不得,这只是一道工序,现在的茶叶热着呢,一会儿微凉了,还得再来一回。我一惊:“这么复杂呀!”
夜已深,柴烟飘起,向四周扩散,逐渐消失,外婆依旧站着守着,我早已站在外圈,周围的浓烟让我的眼经受不住。壮汉们依旧不停地炒制着,绿色的嫩尖在锅里翻转、跳跃,如一支春之舞。
我此刻终于明白了,我为何喜欢外婆家的茶了。因为茶中有外婆和外婆一样的农家人的生活,有着他们对生活的那份情怀。
喜欢外婆家的茶,喜欢那种苦涩中带着点甘甜的独特味道。那种淡淡的苦涩,从舌尖滑过,流入心里,有一番清爽,一丝甘甜。一个人的时候,冲一杯绿茶,看着它在干瘪的外形,暗淡的颜色,因为水的注入就绽放美丽的容颜,散发清淡的香味,而它沉入水底时,人们在青绿的水中回味她的美。
茶如生活,生活如茶。抿一口香茶,品甘苦人生。
点评
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感悟。采茶,做茶,品茶,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品茶亦如品人生,茶香中有着苦中带甜的独特味道,有着对生活的情怀,蕴含着朴实而深刻的哲理。
(指导老师:杨淑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