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创新写作

2018-01-18 08:16高旭东沈文慧
读书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史现代性

高旭东+沈文慧

沈文慧(以下简称“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 讨论至今,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界不断思考 和实践的课题。文学史写作应该是不断出新的,这就是“重写文学史” 讨论的精髓所在。当前的学术潮流是,文学史教材虽然也有个人写 作的,但多数是由一位主编把总,由很多学者合写。你为何以一人 之力来写大部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旭东(以下简称“高”):主编教材的优点是能够发挥“群众的 智慧”,而且由于有很多高校的教师参与,一般这些高校都会使用该 教材,这样发行量就有保证。然而很多人编教材的缺憾,就是对学 术创新的淹没与学术个性的遮蔽。就我个人而言,我早就对现在高 校使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不是很满意,并且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沈 :编撰文学史,最初也许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其本质 是一种学术文化的建构。从历史上看,著名的文学史、哲学史等领 域的著作,几乎很少是以很多人参写的形式面世的。现代的文学史 著作真正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那是他 在北大讲课的教材。按照传统的中国文学史分期,一八四○年之 前是古代文学,一八四○至一九一七年是近代文学,一九一七至 一九四九年是现代文学,一九四九年至今是当代文学,然而你撰写 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与现在通行的教材非常不同,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高 :首先我觉得现在通行的中国文学的“近代”起点难以成立 :

“近代”的英文与“现代”都是 modern,应该是具有现代性(modernity) 而与传统(tradition)对立的文学,但是在我们的高校里,却把“近 代文学”放入传统的古代文学中讲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的会长 郭延礼教授就在山东大学文学院的古代文学教研室,作为高校的文 学院长,你对此不感到奇怪吗?

沈 :如此说来确实有些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

高 :问题就出在我们以历史的分期来划分文学的分期。马克思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艺术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论述 应该打破这种历史与文学的平行论。事实上,从一八四○年开始中 国确实被西方列强不情愿地拖入了“近代”,但这种“近代”仅限于

“奇技淫巧”的“用”的层面。从一八四○年到甲午战争这五十多年 的时间里主导的文化选择方案是“中体西用”,甚至为了找回在“用” 的西化上所损伤的自尊心,在“体”(礼教道德与文学艺术等)的方面 要更合传统。经过我的比较,发现这五十多年的文学既不如明代中 叶推崇文学进化论的李贽与崇尚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具有现代性因素, 也不如清代中叶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更有現代性因素。因而 将这停滞而排外的五十多年的文学放到古代文学中讲授,又很有合 理性。

沈 :在学术研究中,比较的视野很重要。你刚刚从民族文学的 纵向比较论述了以一八四○年作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起点的不合理性, 不过我们都知道,比较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的国际关系,而中国文学 的现代起点并非是古代文学中现代性因素直接转型的结果,而是已 经走向现代的西方文学影响的结果,那么,你是怎样以比较文学的 理论方法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

高 :我是从比较文学的各个角度来反思中国文学的现代起点的。

翻译研究现在已经成为比较文学的重要方面,如果说中国文学的现 代起点是已经走向现代的西方文学影响的结果,那么,这个起点就 更不能从一八四○年开始,因为从一八四○到一八九四年,对外国 文学的翻译几乎是空白。有趣的是,这个时期班扬的《天路历程》 被翻译过来,还是外国人向中国人的推销 ;由中国人自己翻译的作 品寥若晨星,只有小说《昕夕闲谈》和长诗《天方诗经》等几种。 但是,在甲午战争后的一八九五到一九○六年的十多年间就出现了 五百一十六种翻译小说,而从一九○七到一九一九年的十多年间则 有翻译小说多达两千零三十种。严复《天演论》等文化哲学翻译与 林纾大量的文学翻译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起点。“五四”一代文人, 几乎无人不受到严复与林纾的影响。

沈 :确实,翻译对中国文学走向现代作用重大,陈独秀、鲁迅、 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文学革命的弄潮儿在“五四”前都是翻译 文学的积极参与者,可以说,翻译直接催生了五四文学革命。除了 翻译,还有哪些方面能够表明中国文学的现代起点应该从甲午战争 开始?

高 :甲午战争打破了中国人“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方案,扬 起了在文化与文学上西化的风帆。日本本是中国文化的学生,却通 过“脱亚入欧”与明治维新很快进入列强的行列,在中国家门口打 败了北洋水师,这就使中国人觉得全面师法西方刻不容缓。可以说, 甲午战争直接催生了戊戌变法,而在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主流的文 化思潮就是努力与西方先进的文化接轨。因此,“戊戌文学革命”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 :“文学革命”一词最早是梁启超提出来的, 并且由“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剧坛革命”作为支 撑 ;而黄遵宪早在一八九四年的《日本国志》中就提出了运用白话 文的主张,三年后裘廷梁也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另外,“诗 界革命”所产生的“新体诗”尽管与胡适后来从白话入手不同,然而蒋智由有些新体诗已与胡适的白话诗非常接近了。由于“小说界 革命”对小说的推崇、大量西方小说的译入以及《老残游记》等小 说的出现,小说从传统上不被重视的边缘文体向中心移动,成为文 学的正宗。而五四文坛以话剧批判传统的戏曲,也要追溯到梁启超 的剧坛革命与春柳社。

沈 :我注意到,将现代文学的起点从现在流行的“五四”上推 到甲午战争,目前的教材只有你写的这本,但是我发现近些年现代 文学的两位老专家— 严家炎、范伯群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严先 生甚至上推到甲午战争之前,你与他们的观点异同何在?

高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的不合理,我在《当代文艺思潮》 一九八六年第六期上发表的《略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逻辑层 次》中就曾提出,后因为忙于别的项目就暂时搁置了。二○一○年 九月在成都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年会上,我提交的论文也阐 述了流行的文学史分期的不合理,并以《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 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为题发表在《文艺研究》二○一二年第八期上。 我非常佩服严先生是如此唯真理是求,如果说我与严先生有什么不 同的话,那就是我认为通过甲午战败,才使得处于边缘的现代性因 素向中心移动,并且画出与前代截然分明的现代起点的界碑,否则 我们的现代文学可以上推到明代中叶或清代中叶,然而那只是现代 性因素,并没有占据文坛的主流。endprint

沈 :戊戌变法流产后,反清的革命派在光复旧物与复兴国粹的 旗帜下总体上有复古的文化倾向,这表现在柳亚子等人诗歌的大量 用典等各方面,在你看来,革命派比维新派在文学的现代性上是否 退步了呢?

高 :革命派固然有复古的倾向,但在两个方面却是文学现代性 的推进 :第一,维新派的新体诗在革命派的秋瑾、马君武等人的诗 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陈天华的鼓词《猛回头》在明白如话上很接近胡适的新诗,其《警世钟》大概是中国最早以白话文形式 出现的论文。第二,更能代表革命派的是以“拟古的现代性”为文 学特色的章太炎、留日时期的周氏兄弟、苏曼殊等人,这就是在复 兴国粹的典雅文言文外衣的包装下,表现的却是比维新派更为现代 的文学内容。从章太炎推崇拜伦、尼采的极端个人思想,鲁迅对世 纪末文化思潮以及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张扬与译介,到苏曼殊 的《断鸿零雁记》成为郁达夫《沉沦》的先驱,都表明了这一点。 他们的这些思想与作品若是褪去古奥典雅的拟古包装,与五四新文学 几乎毫无二致。后来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实绩的鲁迅就在《呐喊·自序》 中说 :他的小说是年青时候所做的梦的结果。由于革命派对文学现代 性的参与,从一八九四到一九一七年的文学作为“晚清文学”很不合 适,二十多年的文学单独划为一个历史阶段也不合适,不过,作为中 国文学的现代起点而以“前五四的现代热身阶段”命名,倒是很合理。

沈 :“ 前 五 四 的 现 代 热 身 阶 段 ”, 这 个 说 法 很 新 颖 。 你 强 调 的 是 明清中叶被压抑了的现代性因素,但真正的现代开端应该从甲午战 争讲起。问题是,若是以甲午战争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开端,“五四” 还有那么大的重要性吗?

高 :有。“文化五四”是一場真正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革命 与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革命,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 这与此前侧重政治变革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不一样,因而与 五四文学相比,“前五四的现代热身阶段”的文学尝试很像是为五四 文学准备的一次不很成功却是富有生气的预演。可以说,“五四”使 中国文学真正进入了现代。五四文学革命已经一百年,“五四”的重 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在文化上多元共存的“五四”在文学 上也是百花齐放,西方的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现代主义这些在西方历时性产生的文学流派,被五四作家共时性地“拿来”。当然,每个流派在五四文学的整体结构中的位置是不同的。

而且过去的研究侧重于研究五四文学横向移植的一面,然而中国传 统文化对五四文学还是具有潜在制约的作用,二者所造成的动态运 行结构,才是文学史应该描述的。

沈:“五四”传播了西方个人主义的各种思潮,也传播了马列主义, 不过从你的文学史中可以看到,被《新青年》唤醒的新潮社、文学 研究会、创造社等几乎所有文学社团都是以个性解放与描绘真实人 生为旗帜,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左转的契机是什么?

高 :这个契机就是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屠杀,大批革命文人从 血迹中爬起来,来到上海从事反对国民党的革命文学。当然,大批 文人的左转,还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与国际背景 :第一,共产主义 是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超现代)的西方最新学说出现的,既能 满足“五四”以来中国文人趋新的西化心理,又能避免资本主义的 恶性竞争给人带来的精神痛苦。第二,苏联建设的成功与资本主义 世界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的经济大危机是中国文人在二十年代末 三十年代初大规模向左转的社会根源,而这又植根于中国文学传统 的感时忧国精神和现世的务实品格之中。第三,尽管马克思主义的 辩证法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庸之道有否定性与肯定性的文化差别, 但是在西方各种学说中,毕竟只有马克思主义更像中国文化那样注 重整体性而反对片面性。第四,列宁对中国作为弱小民族的支持乃 至在领土问题上对沙俄扩张的不满,甚至曾表示要归还中国的领土, 对于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现代中国文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 中国文人最终选择了走俄国人的路。随着鲁迅与茅盾等人左转,文 坛的主流都有左转的趋势 :丁玲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蒋 光慈从《少年漂泊者》到《田野的风》,王统照从《一叶》到《山雨》, 冰心从《超人》到《分》,许地山从《缀网劳蛛》到《春桃》,老舍 从《赵子曰》到《骆驼祥子》,新诗从郭沫若、徐志摩、朱湘的浪漫 抒情到臧克家、蒲风描绘人民的现实苦难......

沈 :你在文学史中使用了“一元超现代”的新概念,用以区分 左翼文学与五四文学的差异,然而鲁迅是五四文学的大将,又是左 翼文坛的精神领袖,当左翼文人批判鲁迅时,鲁迅对左翼文人的抨 击并不令人奇怪,不过当鲁迅左转并成为左翼文人的精神领袖的时 候,他对待五四文学仍与批判“五四”的左翼文人不同,你在文学 史中是如何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的?

高 :与五四文坛的多元共存不同,随着文坛主流的左转,共产 主义是以一元排他的面目出现的,而且从梁启超到“五四”,都是 以新为好,那么自然的结论就是 :资本主义是现代,共产主义就是 更新的超现代,这就是我为什么使用“一元超现代”的概念,这也 是五四文坛的主流向左转的另一个原因。当然鲁迅的选择要复杂得 多 :鲁迅左转后确实与“左联”保持了大体的一致,但又把五四文 学传统带入了“左联”,与鲁迅关系最密切的左翼文人都打上了深深 的五四文学的烙印,这与周扬等左翼文人迥然不同。张天翼、柔石、 萧红等人的作品大都与五四文学难以划清界限,而以鲁迅传统卫护 者自居的胡风甚至到了全面抗战时期连中间文人都强调整体性(“战 国策派”)时,还试图将五四文学的个性精神与左翼传统融合,这也 表现在路翎等“七月派”的创作中,从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流变 的又一条脉络。

沈 :全面抗战时期出现了延安与“国统区”两种不同的文学, 它们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 :左翼文学要让个体融入群体之中,与抗战让个体为民族牺 牲的路向是一致的。当然,巴金《寒夜》的现实主义,郭沫若《屈原》 的浪漫主义,“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表明国统区的文学是多元共存 的。另一方面,左翼文学虽然是以“一元超现代”为特征,但由于 有鲁迅带入的五四文学传统,其实还是趋向多元 ;而在延安,鲁迅 在受到了极高推崇的同时却不能展露其批判的锋芒,周扬式的绝对排他性的“一元超现代”模式得到空前的强化,后来就演变成文学 就是革命政策栩栩如生的感性化,使抽象的革命道理在老百姓喜闻 乐见的民间话语中鲜活地体现出来。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战败,以延 安为中心的这种“一元超现代”模式就从西北一隅光照全国。随着 胡风与“右派”文人先后挑战“一元超现代”模式的失败,这一文 学模式完全排斥了一切其他杂音,并且向着极端的方向演化,要求 所有的文人都要在道德忏悔中将一己之水融入廓然大公的红色海洋 之中,到“文革”达到了顶峰。“一元超现代”作为一种现代性模式, 被推向极端后就显露出窒息文学生机的僵化特征,就连三十年代的 左翼文学大将茅盾都不相信这一文学模式会维持很久,而在家里续 写与这一文学模式南辕北辙的《霜叶红似二月花》。endprint

沈 :这是否意味着,正如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不应该是“五四” 而应该是甲午战争一样,其终点也不应该是一九四九年而应该是“文 革”结束?

高 :是的。以一九四九年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点,有两点不妥, 第一,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文学是延安文学的扩大,二者并没有质的 区别,为什么要生硬地切断呢?第二,按照传统的中国文学史分期, 现代文学仅三十年而当代文学却长达近七十年,这似乎说不过去。 当代是当前时代或同时代的意思,一般都比较短,而现代却可以很 长,就像《剑桥世界史》的“modern”是从文艺复兴到“二战”结 束一样。一九七八年开始的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另一种现代性模式, 在多元共存上與五四文学是相似的,但是有两个方面表明当代文学 与现代文学的不同 :第一,从戊戌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到左翼 文学的兴起,都是以西化为特征的,然而当代第一批优秀的作品却 是以“寻根文学”为特征的。第二,尽管在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中 国当代作家不如现代作家,但是当代作家不再像现代作家那样,在 很长时间里认为西方是值得崇尚的,是普遍性的,而是逐渐参与到文学的世界性的感受中。

沈 :在对作家作品的重新挑选与重新估价上,你的求新意识的来源是什么?在求新与求真之间,你是如何选择的?

高 :比起求新来我更重视求真,换句话说,我的文学史的新意 既是我这么多年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的结果,也是追求文学史客观 性的结果,我最反感的就是为创新而创新。譬如,在分析鲁迅与周 扬发生分歧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时,对周扬评价不高,但在讲述歌

剧《白毛女》的作者时却强调了周扬的作用,因为这是客观事实, 周扬对于《白毛女》所发挥的作用要超过现在那些集体项目的主编。 在对作家作品的重新挑选与重新估价上,我秉持的也是这一原则。 譬如,我觉得文学史界对张天翼的忽视是在选择其代表作上出了问 题,《包氏父子》与《华威先生》绝对不是杰作,而仅次于《阿 Q 正传》, 能够与茅盾的《动摇》、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金锁记》、巴 金的《憩园》相提并论的中篇小说《善女人》却被忽视了。我发现 了茅盾理论倡导与小说创作上的多重矛盾,发现了端木蕻良的长篇 杰作《科尔沁旗草原》是当代寻根文学的先驱,发现了姚雪垠最有 文学价值的小说是《长夜》而非《李自成》......我确实抬高了端木 蕻良、路翎、陈白尘等人的文学地位,这是因为我认为,《科尔沁旗 草原》《财主底儿女们》《燃烧的荒地》与《升官图》等作品就是列 入世界文学也是优秀之作。

沈 :作为这部书最早的读者之一,我感到这是一部具有自觉学 术追求和学术品格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从历史分期、文学史观念到 新术语的运用,尤其是在对作家作品的重新挑选与重新估价上,都 有值得品味之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高旭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二○一七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文学史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重构现代性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
《文学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