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锋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上海 201805)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的7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降压、抗凝、扩张血管、调脂等治疗,上述基础上增加:对照组采用谷红注射液(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582,5ml)10 mL,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配伍,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消栓肠溶胶囊(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00025,0.2 g/粒),2粒/次,3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显效,NIHSS减少90%以上,临床症状和肢体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能自理;有效,NIHSS减少45%~90%,临床症状和肢体功能有所改善,生活部分自理;无效,NIHSS减少不足45%,临床症状和肢体功能无改善或加重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样本数。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74.36%),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用药期间,观察组出现发热1例,低血压1例、头晕/痛1例,皮疹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5.38%(6/39)。对照组出现发热1例,低血压1例、头晕/痛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82%(5/39)。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患者均随用药时间延长自行消失。
脑梗死是由脑循环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局部缺氧、缺血性疾病,脑梗死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需及时给与争取有效的治疗,但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西医治疗脑梗死以溶栓、对症支持等治疗为主,但是溶栓普适性差、再灌注损伤风险较高,故临床治疗领域开始从中医、中药方面探索新的疗法。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脑卒中”范畴,是由于精气血亏虚、痰浊瘀血阻络导致的脑窍壅塞,应采用益气活血、通络化瘀之方治疗。谷红注射液是中药活血经典药物——红花提取物和乙酰谷酰胺制成的中成药注射液,具有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损伤,维持神经应激能力和改善神经细胞代谢作用,可有效保护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在临床应用中,谷红注射液改善脑部微循环较好,但是其抗凝血、降低血黏度等作用相对较弱。止痛消栓肠溶胶囊为补气、活血、通络的复方制剂,文献报道显示其与谷红注射液联用,可进一步提高抗脑缺血作用。本次研究对消栓肠溶胶囊联合谷红注射液治疗效果监测发现,两者联用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消栓肠溶胶囊中的黄芪、红花、赤芍,降低血液黏滞度作用较强,与谷红注射液联用,可发挥强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动性指标作用,抗脑缺血作用较强,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当前,我国口服中成药品种较多,不良反应较少,其中消栓肠溶胶囊不良反应报道较少,而谷红注射液作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显示观察组(15.38%)和对照组(12.82%)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可知消栓肠溶胶囊与谷红注射液联用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该方案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脑血栓患者采用消栓肠溶胶囊联合谷红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且临床应用安全性可靠,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1] 俞建洪,查 渭,叶关胜,等.消栓肠溶胶囊对气虚血瘀症缺血性中风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2(07):1646-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