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秋霞
随着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的意识,他们乐于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到了幼儿园也表现得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己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发生了变化,物质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都是一人享用东西,在幼儿园是集体享用各种物品,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很难适应,而这时的他们又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在遇到问题时,孩子们会有冲突,甚至是去攻击对方来保护自己想得到的东西;部分幼儿遇事就哭,想着要回家,情感非常脆弱,不愿上幼儿园。为了尽快让孩子适应幼儿园,并愿意上幼儿园,分享行为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分享本身是幼儿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分享的过程中幼儿不但可以获得言语的表述、动作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还能学会与同伴相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现状一:幼儿缺乏分享意识
原因:“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不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有些并不支持孩子的分享行为。当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想与同伴一起玩新买的玩具时,会沉下脸说:“你真傻,玩坏了怎么办?”特别是隔代带孩子,对孩子的溺爱更是厉害,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是给他一个人吃,有时家长会去问孩子要吃的,当孩子真的给他吃时,却笑着说我是逗你玩的,你吃吧!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吃独食的习惯,孩子有什么好吃的自己吃,有什么好玩的自己玩,完全忽略了旁边的人。他们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小班幼儿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
教育策略:
1.主题活动法
主题活动法是以建立幼儿分享意识为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子活动。这些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内容循序渐进。从集体的分享,设置“分享区”,幼儿通过亲自到区域操作,感受到分享的价值;最后举办“生日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1)设立“分享区”。在班级的区域游戏中, 开设“图书馆”,“玩具城”等游戏, 我们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和图书。每当有孩子带东西到分享区,我会先请孩子介绍带来的东西,为什么它是你最喜欢的?你为什么要带到幼儿园来?从同伴的渲染中让幼儿有意识地带东西和班上的小朋友分享,建立分享意识。让幼儿感知到我和别人分享时给别人也带来了快乐!同时知道这是一种互利的行为∶既能玩到许多不同的玩具,又能结交到许多朋友。
(2)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可以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在请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才能得到“小寿星”的礼物或者是蛋糕。
2.文学熏陶法
在整个幼儿期,幼儿文学对于幼儿心灵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智力的开发与启迪,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选择了关于分享为主体思想的优秀幼儿文学作品给幼儿欣赏。
(1)欣赏故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重点感受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刚开始时孩子们被金色的房子所吸引,在讲完故事后我把小姑娘的心理变化作为提问重点:为什么小姑娘会从高兴——不高兴——高兴?引导孩子去探讨小姑娘心理变化的原因。让幼儿知道: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得到了快乐!这个形象好像就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说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
(2)情景表演,重点表现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在第二课时,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去感受故事中的角色,我分别请小朋友上来表演小姑娘、小狗、小羊、小猴和小鸟,特别要求表演小姑娘的小朋友表情要有变化。最后总结:我们小朋友也要像小姑娘一样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肯定鼓励法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并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现状二:幼儿缺少分享技能
原因: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学习分享技能减少冲突,帮助他们摆脱自我中心很重要。
教育策略:
1.协商法
在两方以上,对某一件事情进行商量,最终求得各方一致认同的处理办法。
有一次,我班的月月正用红色的大雪花片拼插一朵荷花,可是,手上的红雪花片不够了,她看到阳阳那里还有许多,就想把阳阳的材料占为己有。阳阳发现了月月的动机后,立即用手把面前的红雪花片护住了,并盯着月月,同时还汇报老师:“老师,她抢我雪花片。”月月说:“我想要红雪花片,可我没有了,阳阳不给我。”阳阳说:“我也要用,要拼一个花环。”眼看两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问月月:“你还需要几个红雪花片?”月月说:“两个。”我问:“阳阳你还需要多少?”阳阳:“我还没有开始搭呢。”月月:“那你先给我两个我把花搭好,我再找两个最好看的给你。”阳阳答应了月月给了她两个红色的雪花片。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都只顾着自己,当有冲突时就互不相让,通过这件事幼儿知道了遇事可以用协商来解决。
2.交换法
用等价的物品和对方交换,以达到共享的价值。幼儿通过玩具的交换,满足双方各自的要求。
有一天,一名幼儿带来漂亮的玩具,当别的幼儿想和他一起去玩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时,别的幼儿会说:“我以后带玩具来也不给你玩。”这时带玩具的幼儿就会说:“我给你玩,你明天把玩具带来给我玩好吗?”这时,老师问:“你们一起玩开心吗?”并进一步强化“有了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因为你跟他一起分享所以才玩得这么高兴。你真了不起!”通过老师的强化,幼儿领会到交换玩具的,知道了我可以把我的玩具给你玩,下次我就能玩到你的玩具,这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以上是我在小班班级管理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我想只要努力做好以上几点就能逐渐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江苏省南京市东恒阳光幼儿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