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燕,张继永,张 微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我国新的人口出生高峰已经到来,新生儿出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新生儿健康问题也成为我国计划生育与公共卫生工作关注的重点[1]。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新生儿发育状况,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优生优育工作水平[2]。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20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新生儿保健服务及临床资料,分类统计新生儿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新生儿保健工作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20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在生后 28 天内,父母均为本地户籍人员。205例新生儿中,男114例,女91例,胎龄26~41周,平均(33.47±7.56)周,出生体重1 100~4 260 g,平均(2 690.25±1 580.17)g,产妇年龄21~42岁,平均(31.48±10.53)岁,分娩方式顺产87例,剖宫产118例。
1.2方法:收集全部新生儿孕妇保健档案资料与保健服务资料,对新生儿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新生儿期确诊疾病、父母年龄、婚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分析,参照《儿科学》(第 7 版)[3]诊断各类新生儿疾病,并作为分类标准,统计其中的新生儿不良结局情况,分类统计新生儿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新生儿不良结局情况统计:205例新生儿中,低体重儿7例(3.41%),巨大儿21例(10.24%),早产儿19例(9.27%),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9例(4.39%),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3.90%),新生儿出生畸形7例(3.41%),多种不良结局的同一新生儿计为1例,新生儿不良结局者共43例(20.98%)。
2.2新生儿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新生儿不良结局者母亲生育年龄≥35岁,孕期体重增加<12.50 kg,孕期有不良因素暴露,父母文化程度低,孕期有不良嗜好者占比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新生儿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例(%)]
维度时间新生儿不良结局者(n=43)正常新生儿(n=162)χ2值P值母亲生育年龄<35岁17(39 53)113(69 75)5 2060 021≥35岁25(58 14)49(30 25)孕期体重增加≥12 50kg14(32 56)115(70 99)6 2890 018<12 50kg29(67 44)47(29 01)孕期不良因素暴露(用药、感染、X线)无11(25 58)121(74 69)5 9140 019有32(74 42)41(25 31)父母文化程度高15(34 88)78(48 15)4 2170 024低28(65 12)84(51 85)孕期不良嗜好无33(76 74)154(95 06)4 5060 022有10(23 26)8(4 94)
近年来,我国优生优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针对孕产妇的保健服务也已经全面落实,广大孕产妇可以得到有效的孕期检查及保健服务指导,充分保障了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安全,母婴保健水平显著提升。但是,目前仍不能放松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新生儿发育状况[4]。
本次研究对205例新生儿进行了发育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新生儿不良结局者共43例(20.98%),其中低体重儿7例(3.41%),巨大儿21例(10.24%),可知目前新生儿低体重者相对较少,而巨大儿占比较高,提示母亲孕期营养状况较好,但是仍存在新生儿不良结局者。进一步分析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发现,新生儿不良结局者母亲生育年龄≥35岁(58.14%)、孕期体重增加<12.50 kg(67.44%)、孕期有不良因素暴露(74.42%)、父母文化程度低(65.12%)、孕期有不良嗜好者(23.26%)占比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30.25%、29.01%、25.31%、51.85%、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高龄产妇、孕期体重增加<12.50 kg、孕期有不良因素暴露、孕期有不良嗜好及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者,更易出现新生儿不良结局,提示新生儿的发育状况与母亲受孕年龄、孕期体重增加、孕期不良因素、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应倡导优生优育,顾虑妇女在30岁之前生育,而高龄产妇则应强化孕期监测,积极预防和控制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强化孕期保健指导和干预,应根据产妇情况,调整营养干预措施,指导产妇重视孕期营养,合理控制体重增长,科学实施孕期体重控制[5-6];同时,应明确说明孕期用药、感染、X线暴露、饮酒、吸烟等不良因素对胎儿的影响,指导产妇及家属尽量规避不良因素,避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7-8]。
综上所述,新生儿发育状况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在孕期保健服务中强化相关因素干预手段,积极预防新生儿不良结局,进一步提高母婴保健水平。
[1] 黄梅英,庞国象,麦水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发育预后的影响因素[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20.
[2] 王丽珍.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与汉族不同胎龄新生儿体格发育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7:19-20.
[3] 陆青贵.孕期营养状况与脂联素水平的关系及脂联素水平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22-23.
[4] 李荔荔.沈阳市新生儿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2:23-24.
[5] 黄燕飞.孕妇饮食营养状况对新生儿体质量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8(S2):418-419.
[6] 苗世敏.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5):3079.
[7] 王 英,任小玲,周忠义.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新生儿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7):2520.
[8] 张风华,廖灿辉,王绘新,等.新生儿睡眠/觉醒状况与认知发育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