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军
患者脑部血管出现阻塞进而导致脑组织局部坏死, 甚至造成脑软化的现象极易发生急性脑梗死,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是一类全脑神经功能障碍疾病, 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约80%的患者由于神经功能受损而使肢体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对其日常活动的能力造成严重影响[2,3]。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使其肢体运动功能尽早得到恢复, 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方式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8月收诊于本院的82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且其均经CT和磁共振检查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患者在入院时均表现出偏瘫症状。82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 各41例。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35±5.96)岁;肢体瘫痪肌力:0~1级9例, 2~3级18例,3~4级14例。康复组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77±6.03)岁;肢体瘫痪肌力;0~1级7例, 2~3级15例, 3~4级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瘫痪肌力等级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研究会讨论同意通过,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经过各项检查后, 由其主治医生为其开出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措施。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的方式介入治疗。具体如下。
1.2.1 早期康复训练介入时机确定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待患者入院48 h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时, 可依据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频率以5次/周为宜, 0.5 h/次, 实施1个月后评定其效果。
1.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交流来了解、掌握患者内心想法, 并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文化程度、年龄)实施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讲解该病的知识, 使其认识到恢复肢体运动的功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心里信任护理人员, 并耐心听取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消除患者心理负担使其对抗疾病的信心增加。
1.2.3 康复训练的实施 ①维持肢体功能位, 在患者入院3~7 d对其实施被动训练, 内容为上下肢的屈伸和外展(注意尽量不采用仰卧位, 也不要放置于足底物体);②适当对瘫痪的肢体皮肤和肌肉等进行轻柔按摩, 力度要循序渐进;③冷热毛巾擦敷瘫痪的肢体, 可使肌肉的收缩功能得到锻炼,为防止肢体发生痉挛可每60 分钟更换1次体位, 患者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完成坐立、站立平衡训练, 待其站稳10 min后可进一步引导其步行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肌力评分、ESS评分、ADL评分。肌力评分0~5分分别对应肌力等级0~5级, 分值越小, 肌力越差。ESS和ADL评分分值越大,神经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能力也越佳。
2.1 两组肌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 对照组、康复组的肌力评分分别为(2.33±1.22)、(2.37±1.29)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康复组肌力评分为(4.26±0.85)分高于对照组的(3.41±0.8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ESS评分比较 护理前, 对照组、康复组的ESS评分分别为(45.18±3.77)、(44.96±3.86)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康复组的ESS评分为(63.96±3.69)分, 高于对照组的(51.39±3.3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ADL评分比较 护理前, 对照组、康复组的ADL评分分别为(33.18±2.65)、(33.28±2.84)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康复组的ADL评分为(58.64±3.67)分, 高于对照组的(49.31±3.2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域会出现神经元缺失的现象, 同时神经细胞不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 其属于一种不可再生的细胞, 这将造成患者的神经功能不完整,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4]。在以往对脑梗死的治疗和护理中往往只侧重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和对其处于恢复期时的肌力训练, 忽视掉了患者的早期关节训练, 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很高的致残率[5,6]。
而将肌力和关节的训练同步进行, 可明显使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得到提高, 同时早期康复训练的介入可使肢体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使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降低[7,8]。介入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为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都稳定下来之后, 这可使患者发生关节痉挛、肌肉萎缩等继发性功能障碍的几率大大降低, 为患者全身协调能力的尽早恢复及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9]。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康复组肌力评分(4.26±0.85)分高于对照组的(3.41±0.88)分, 康复组ESS评分(63.96±3.69)分高于对照组的(51.39±3.37)分, 康复组ADL评分(58.64±3.67)分高于对照组的(49.31±3.21)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患病早期采用康复训练的护理方式可使患者肌力明显得到改善, 同时可有效使其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对其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21):134-135.
[2] 陈艳, 李春利.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20):23-25.
[3] 王秀玲.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现代医药卫生, 2017, 33(6):922-924.
[4] 朱刚瑛.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评价.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255-256.
[5] 李春香, 李东, 何欢.探讨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8):136-137.
[6] 郭先娥.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效果观察.中外医学研究, 2017(31):101-102.
[7] 刘福玲.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 23(3):165-166.
[8] 王铮.优质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12):181-182.
[9] 蔡卫红.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 39(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