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荻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其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征, 患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极易诱发猝死[1-3]。目前在临床上, 不稳定型心绞痛已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临床最常见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可通过不同的机制阻止血小板凝集, 进而抑制血栓形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上述两药联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 于2016年2~12月选择92例患者作分组研究, 其具体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12月到本院就诊的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 凝血功能正常, 且患者和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 签订同意书;排除伴有出血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肝肾脏器疾病或不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6∶20, 年龄42~83岁, 平均年龄(60.04±7.65)岁, 病程0.5~6.0年 , 平均病程(3.75±1.27)年 ;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21, 年龄41~85岁, 平均年龄(60.16±8.28)岁, 病程5个月~7年, 平均病程(3.81±1.2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嘱其多卧床休息, 对于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予以低流量吸氧, 并常规性给予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治疗, 同时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 适当给予调脂、硝酸酯类、β受体抑制剂、Ca2+拮抗剂等药物。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单纯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78, 规格:100 mg/片)治疗,第1~3天服用0.3 g/d, 随后改为0.1 g/次, 1次/d, 持续1个月。研究组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 其中阿司匹林的用量用法与对照组相同;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115, 规格:25 mg/片)口服, 3片/次, 1次/d,持续用药1个月。治疗期间,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状况。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 或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80%,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80%, 且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 但尚未达到正常水准, 倒置T波变浅>5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未明显减少, 心电图无显著改善, 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用药期间, 记录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出血等)发生情况。③随访6个月, 记录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3.48%(43/46);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8.26%(36/46)。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36<0.05)。
2.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用药期间, 研究组出现1例轻度皮肤瘀点、1例牙龈出血、1例上腹部不适、1例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对照组出现1例牙龈出血、2例轻度皮肤瘀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46)。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5,P=0.694>0.05)。
2.3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随访6个月, 研究组共发生2例严重心绞痛,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35%(2/46);对照组出现5例严重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猝死,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3.91%(11/46)。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6,P=0.007<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心内科的常见病, 其发病机制多为患者机体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导致血管内血小板粘附凝集, 刺激血小板因子分泌, 进而促进血栓形成, 致使心肌缺血、缺氧[4-6]。因此, 及时有效地抗血小板凝集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阿司匹林是临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能够有效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将四烯酸转变为血栓素A2、前列腺素, 从而起到收缩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7,8]。然而, 长期临床实践发现, 阿司匹林单用的临床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疗效, 且有研究报道[3], 大约有10%~25%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会产生抵抗现象, 致使其治疗效果欠佳。而氯吡格雷属于血小板凝集抑制剂的一种, 能够与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结合率约98%), 还可以选择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受体结合, 避免ADP介导相关糖蛋白的复合物被激活, 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几率, 进而防止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出现[9,10]。本研究为进一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对研究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 结果发现, 研究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8.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70%)与对照组(6.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 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3.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任立权等[4]的研究结果相类似, 提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能够显著增强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心绞痛恶化的风险。
综上所述,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且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1]朱剑锋, 李原玲, 吴海林, 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7):871-872.
[2]覃兴航.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中外医疗, 2014(16):192-193.
[3]吴洵.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9):80-81.
[4]任立权, 高列花, 周敏, 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6):42-43.
[5]钟榕宽, 何志裕, 陆东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广西医学, 2009, 31(7):970-971.
[6]卢文娟, 马丽娟, 张正水.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2):159-160.
[7]刘健, 郑彬.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36):60.
[8]钱福东.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分析.安徽医学, 2010, 31(6):659-660.
[9]李素姣, 姚金坊.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4):22-23.
[10]史瑞娜, 杨富强, 李镝, 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00例临床疗效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15(4):7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