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神经源性肿瘤45例CT与MRI表现

2018-01-18 04:21:10刘兆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期
关键词:眼眶脑膜瘤视神经

刘兆青

眼眶中分布有神经节、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纤维等丰富的神经结构, 这些神经组织均有可能发生肿瘤, 这些肿瘤统称眼眶神经源性肿瘤。这些肿瘤所处位置较为特殊,既可对眼球形成遮盖, 也能包围缠绕骨壁, 不仅病变隐蔽性高, 还缺乏特异性的表现, 临床诊疗均比较有难度。目前,临床主要使用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本文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45例眼眶神经源性肿瘤患者,试总结其CT表现与MRI表现,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45例眼眶神经源性肿瘤患者, 均经过术后病理诊断与眼科常规检查, 确诊为单眼发病。其中男23例, 女2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5岁, 平均年龄(60.21±13.53)岁;左眼21例, 右眼24例。

1.2 方法 使用产自西门子公司的CT扫描仪为患者进行常规平扫, 部分患者给予增强扫描, 扫描角度包括横断面与冠状面。设置扫描条件:①管电压:120 kV;②管电流:200 mA;③层厚:一般为5 mm, 若有需要可加行2 mm薄层扫描。

使用产自飞利浦公司的1.5T超导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先行SE序列扫描, T1WI参数为:重复时间400~600 μs, 恢复时间 15~20 μs;T2WI参数为 :重复时间 2000~4000 μs, 恢复时间 80~120 μs。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病灶所属的不同类型, 结合其临床资料与CT、MRI检查结果, 总结其CT表现与MRI表现。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45例患者中有21例(46.67%)为周围神经源性肿瘤, 其中神经鞘瘤15例, 最为多见, 另有6例神经纤维瘤。有4例(8.89%)为来源不明肿瘤, 包括神经节细胞瘤与嗅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有20例(44.44%)为中枢神经源性肿瘤, 其中脑膜瘤最为常见有17例, 另有3例视神经胶质瘤。

2.2 影像学表现 21例患者的病灶被确诊为周围神经源性肿瘤, 其中以神经鞘瘤更为多见, 其CT表现为:呈条索状或长椭圆形的占位影, 少部分有典型“小尾巴”征;其MRI表现为:肿瘤T1WI等信号, T2WI信号为低中高混杂, 强化不均匀。20例患者的病灶被确诊为中枢神经源性肿瘤, 其中以脑膜瘤更为多见, 主要源于异位脑膜、视神经鞘与眶骨骨膜,均有比较典型的CT表现, 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等低信号混杂, T2WI信号为中等偏高或高信号, 增强扫描有“硬膜尾”征。4例患者的病灶组织来源不明, 神经节细胞瘤与嗅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 影像学表现各有其特点。

3 讨论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在治疗方法上主要为切除手术, 但是神经鞘瘤、脑膜瘤、神经纤维瘤、视神经胶质瘤、嗅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等眼眶神经源性肿瘤均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手术原则各有不同, 因此在手术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慎重[1]。以脑膜瘤为例, 其存在颅内蔓延趋势, 需要尽早给予准确诊断、尽快进行手术切除, 但是肿瘤所在位置不同, 手术方式以及入路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对患者进行CT、MRI检查, 获取其清晰的影像学图像对于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为45例患者采取了CT、MRI检查, 不同类型肿瘤具有如下不同表现:①神经鞘瘤:CT表现:多呈条索状或长椭圆形, 少数呈哑铃状, 部分密度均匀, 部分肿瘤有不规则的低密度区, 还有部分患者有典型的“小尾巴”征。MRI表现:T1WI等信号, T2WI为低中高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2]。②脑膜瘤:CT表现:病灶主要分布在眶骨膜上, 图像中可见眶外壁、蝶骨大翼的临近处有骨质增生且较为肥厚, 有粗糙边缘, 软组织肿块明显, 另2例未见明显肿块。少部分则分布在视神经鞘上, 患者视神经变粗且呈梭形, 在增强扫描后有“车轨”征。还有一些源于眶内异位脑膜,在CT影像中眶尖部有巨大的接近圆形的占位影。MRI表现:T1WI主要为等信号, 少数混杂有低信号, T2WI有中等偏高信号或高信号6例, 行增强扫描有“硬膜尾”征[3]。③神经纤维瘤:CT表现:主要为丛状神经纤维瘤, 眶外壁、额部、颞窝、眼睑均在此肿瘤累及范围内, 图像中可见眶内有不规则肿块影, 软组织呈局部增厚, 整个眶腔明显扩大, 抑或是发生结构改变。少数为局限型神经纤维瘤, 图像中可见球后肌锥内有一梭形占位影。MRI表现:T1WI有高信号、等信号或混杂信号, TWI为高信号或等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4]。

④视神经胶质瘤:CT表现:球后肌锥中有一梭形占位影, 密度在中央区较低, 无法清晰显示视神经。MRI表现:视神经为病变包绕, T1WI等信号, T2WI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有低信号的未强化区[5]。⑤嗅母细胞瘤:CT表现:病灶分布在眶内壁泪囊区, 眶内壁有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的中、高密度占位影, 眶内壁骨质破坏明显, 呈虫蚀样。MRI表现:T1WI等信号, TWI等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有强化减低区[6]。⑥神经节细胞瘤:CT表现:有软组织占位影存在于肌锥中,视神经移位向鼻侧。MRI表现: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信号不均匀[7-10]。

基于上述检查结果, 医生不仅可以从CT表现中获知患者病灶的位置、密度、大小、钙化程度、骨质是否存在病变,还能从MRI表现中获得对软组织更高的分辨能力, 获知病灶的组织学特征以及对周边组织之间的关系, 结合二者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 CT、MRI在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结合二者影像学表现可以为临床术法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李雪萍.CT与MRI对在眼眶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中国民康医学, 2017, 29(10):31, 55.

[2]黄法友, 杨超.眼眶神经源性肿瘤24例的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 2014, 14(3):550-553.

[3]许亚静, 龚健杨, 廖荣丰.原发性眼眶肿瘤临床病理研究.临床眼科杂志, 2013, 21(5):443-446.

[4]岳军艳, 闫宇涛, 杜忆兵, 等.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12):1746-1748.

[5]杨媚, 孙丰源, 唐东润, 等.眼眶神经源性肿瘤45例CT与MRI表现.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 33(7):817-820.

[6]李明勇.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1):253.

[7]李隽, 徐林, 唐作华, 等.眼眶肌锥内病变磁共振成像影像学表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6, 17(5):388-390.

[8]林瑶敏, 陈正华, 凌坚, 等.CT和MRI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广东医学, 2007, 28(1):98-100.

[9]林瑶敏, 吴楚忠, 聂时淮, 等.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比较影像学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 4(4):26-27.

[10]岳岩, 魏锐利.眼眶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9, 27(4):406-408.

猜你喜欢
眼眶脑膜瘤视神经
爱眼有道系列之四十四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4:54
悲伤
牡丹(2021年15期)2021-08-23 02:37:43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30
《眼眶病多学科协同诊疗》新书发布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眼眶肿瘤8问
大众医学(2017年5期)2017-06-13 10:56:22
唐由之视神经萎缩诊治经验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2015年8期)2015-12-23 08:53:14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