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守仕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敦煌 736200)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敦煌市阳关镇境内,保护区广袤无垠的湿地扼守着敦煌的西大门。湿地内良好的植被是阻止库姆塔格大沙漠东扩的生态屏障,近对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世界名胜古迹莫高窟,自然景观月牙泉,历史文化遗迹阳关;远对河西走廊整个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起着门户作用。保护好这片湿地,对区域生态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阳关湿地北接古阳关,南与西祁连山、阿尔金山雪峰遥遥相对,来自党河的下渗水以及西祁连山、阿尔金山融雪下渗水经过地下径流,在低海拔的阳关渥洼池等区域内渗出,形成了大面积季节性湿地和流域内永久性湿地[1]。阳关湿地涵养了渥洼池水域、新工坝、山水沟、西土沟等湖泊和流域,有效地改善了阳关境内的小气候,是阳关人赖以生存的根基,更保障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阳关湿地已经监测到鸟类达到130余种[2]。其中就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鹤、白鹤、大鸨、小鸨、白尾海雕和玉带海雕等,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内白琵鹭、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等。每年春秋两季,阳关湿地内候鸟成群,热闹异常。阳关湿地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候鸟迁徙驿站。
目前,在阳关湿地已监测到脊椎动物188种,其中哺乳动物35种,鸟类130种,鱼类7种,两栖动物2种,爬行动物14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8种,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白鹳、大鸨、小鸨、白尾海雕、玉带海雕、双峰驼7种,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红隼、鹅喉羚等15种;已监测到种子植物141种,5变种(或亚种),分属于34科,99属。其中裸子植物仅2种;被子植物33科98属139种,其中单子叶植物7科22属30种,双子叶植物26科76属109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4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种,即裸果木,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胡杨、膜果麻黄、梭梭3种[3]。
古阳关深居大漠,年均降水量不足40mm,蒸发量高达2486mm,属典型的暖温带极旱荒漠气候类型区。尽管气候看起来如此严峻,但在上世纪40~50年代,这里还人口稀少,遍地林木,流域内竟是胡杨,树木高大,枝叶繁茂。胡杨以外茂密生长的还有芦苇、红柳以及芨芨草等[4]。林木草场之中长有黄羊群出没,还有野马、骆驼和狼群。湿地内野鸭和天鹅也不少,芦苇丛中随处可见成堆的鹅蛋和鸭蛋。目前这种良好的生态景象已不复存在,湿地周边的植被已荡然无存,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大量湖泽湖泊先后消失,土地沙化、荒漠化、盐渍化程度加剧,直接导致了阳关湿地面积严重萎缩。[5]
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敦煌各乡村都把挖取林木当柴烧作为另一种挣工分劳动,于是浩浩荡荡毁林大军来回穿梭在湿地周边。长此以往,阳关湿地周边天然植被逐渐被砍伐殆尽,再加党河上游兴建了许多大坝截流,导致阳关境内小河断流,水位严重下降,原河床周边的灌丛和沿岸胡杨林大量枯死。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肆虐的风沙中,已经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逐渐减少对所剩灌木丛的破坏。但是随着人口和葡萄等高耗水经济作物的猛增,以及当地居民过度放牧、打猎捕鱼、盗挖沙生植物、随意挖沙取土等不合理的活动延续,对湿地生态系统威胁仍在持续,特别是对珍稀濒危动物的繁衍生息构成很大威胁[6]。
为加强对阳关湿地乃至阳关境内生态环境的保护,敦煌市政府于1992年建立阳关市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33.3hm2(6500亩);1994年经省政府以批准成立阳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06.67hm2(16600亩);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现在的8.82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73万hm2,缓冲区面积2.81万hm2,实验区面积3.28万hm2[7]。
近几年,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加大巡护力度,把人为因素的破坏降低到了最低程度。首先从加强日常巡护着手。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管活的方针,明确三个管护站日常巡护界限,严格按照巡护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巡护,严厉打击了乱采、乱挖、盗猎、放牧等违法事件,并充分利用新建的视频监控系统做好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严防破坏事件发生[8]。其次是加强湿地野外巡护。保护区成立专门的湿地巡护小组,确定重点和次重点区域,重点区域一周巡查两次,次重点区域每周巡查一次,并做好记录,巡查记录数据采取月报,由管理科督查备案。并通过巡护保证区域内的护栏、界桩、宣传牌等公共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目前,已处理盗挖沙生植物、盗猎鸟类的不法分子30余人次,批评教育挖沙取土、放牧钓鱼、徒步旅游等破坏生态人员100多人次,有效维护了保护区湿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近几年,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科研监测队伍建设,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首先加强对科研团队的培训。为有效解决职工队伍年轻化,湿地科研监测能力相对薄弱的状况,保护区从加强技术培训上寻突破口。先后派出30多人次,参加了3S技术在自然保护区中应用、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内容的培训,同时邀请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教授、美国康涅狄克大学教授、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保护所的专家来保护区作科研考察,并借此机会对职工进行了专题培训。其次加强对科研监测硬件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购置水质、水量、地下水位,土壤氮、磷、钾基本要素,动物标本捕捉等设备,为开展湿地水质、水文、气象、湿地、候鸟迁徙规律五项监测提供了保障;在二墩新建一个气象监测点,在西土沟新建一个水文监测点,在渥洼池湿地安装8组摄像头,对保护区核心区近2万亩的区域进行视频监控。再者是强化湿地科研项目研究。先后开展了阳关保护区湿地面积变化趋势研究;阳关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合作开展阳关湿地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空间格局分异规律研究;与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合作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阳关湿地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申请建立鸟类环志站,开展阳关湿地鸟类迁徙规律研究;完成了阳关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二期科考的谋划筹备等前期工作。
要想保护好阳关湿地,遏制湿地面积萎缩是重点,加强湿地修复与治理应是重中之重。首先是科学保护永久性湿地。保护区要通过退渔还湿、疏通泉眼、禁牧防虫、防风固沙、烧荒改荒等途径,有效提高永久性湿地的生命力。其次是有效保护季节性湿地。保护区要本着不与农田争水的原则,充分利用冬春两季的农用闲水,有效保护退田还湿、封滩育林成果,并有计划扩大季节性湿地和林地面积。再者是推进湿地实验性恢复项目。由于沙漠地带的土质极其松软,使得山水沟和西头沟水系产生强烈沟蚀现象,严重威胁着流域内的湿地安全。保护区可通过沿河筑坝提升水位的措施,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和沟蚀现象,使得流域内湿地面积逐年的到恢复。
阳关湿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了它的科学研究价值。开展阳关湿地保护研究,不仅为拯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保护区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首先在湿地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主动聘请国内外专家,合理规划,科学引导,有序推进。其次要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寻求解决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保护区要主动与中华环保基金会的 “一棵红柳”造林项目工程,以及阿里巴巴的“蚂蚁森林”造林项目工程等知名企业合作,为阳关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积攒后劲。
历史文化遗迹阳关,是敦煌文化坐标的一个分支,大漠湿地与荒漠镶嵌分布,形成了阳关奇特的自然景观,适当开发生态旅游既符合大敦煌旅游的局势,也可为湿地保护提供资金支持。阳关自然保护区要把握好“全面保护、生态优先、永续利用”原则,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尊重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适当控制游客数量,同时还应限制旅游活动的强度,防止游客超出生态旅游的范围而带来严重的资源消耗或无意识的破坏行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推进,绿色、低碳、环保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阳关自然保护区要从加强普及性宣传教育入手,联合环保、林业、农业、国土等对口单位,利用各种宣传媒体,不断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湿地常识和保护意识,牢固树立“保护湿地,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点。首先要构建必要的宣传阵地。保护区要借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构建环境教育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保护区自然博物馆等途径,为开展舆论宣传搭建必要的平台。其次要组织开展“绿色”节日纪念活动。阳关自然保护区要充分借助于“国际湿地日”、“地球日”、“爱鸟周”、“6·5世界环境日”等绿色纪念日,举办湿地保护科普知识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杂志、宣传画册、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全民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意识,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新风尚。再者要加强湿地学术交流工作,积极参与全国湿地研讨会,努力提高阳关湿地的社会认知度,以引起当地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及专家的重视。
保护区要从推进社区共建入手,使保护湿地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成为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首先要加大保护湿地政策法规的社区宣传,以提升全民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意识。其次要为社区具名排忧解难。为带动社区的发展,保护区要充分利用有力政策,支持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社区村民的幸福指数。同时还要适时指导调整居民的种植、养殖结构,不仅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还要从资金技术上给与帮助和引导。以彻底颠覆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再者是聘请形象大使和志愿者。保护区可公开向全社会聘任形象大使和志愿者,把那些既热爱湿地保护工作,由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贤达聘请过来,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带动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1]陈明霞.敦煌湿地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恢复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3):38-41.
[2]郑姚闽,张海英,牛振国等.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J].科学通报,2012,(4):207-230.
[3]牟迈,龚大洁,孙坤等.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及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8):111-115.
[4]曹勇.SOS!敦煌将成为楼兰第二?[N].南方周末,2006-05-11.
[5]代雪玲,王蒙等.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J].湿地科学,2015,(3):381-386.
[6]代雪玲,董治宝,谢建平.甘肃敦煌阳关湿地的特点及可持续利用的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6):101-104.
[7]孙坤.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R].2007,7-8.
[8]侯仁之.敦煌县南湖绿洲沙漠化蠡测——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绿洲的个案调查之一[A].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粹[C].2003,(9):1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