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故 三
“兽医工作是我们最平常的事情,我们每天都为这件事情奔波,也同样为能够助力庄浪县畜牧产业发展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是庄浪县畜牧兽医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说的话。
与庄浪县畜牧兽医局联系的开始,是一通电话。当我说明了采访之意,对方很讶异地问我,这有什么好采访的,这仅仅是我们日常的工作。这话说得太实在了,我们专门的采访,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而获得“全省五佳基层兽医服务团队”的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认真工作的小奖励,值得高兴,却也不是那么需要庆祝。
近年来,庄浪县动物防疫工作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基础免疫、疫病监测、消毒灭源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动物防疫工作水平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有效保障了畜牧业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庄浪县牛、猪、鸡、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0.62万头、26.7万头、120.9万只和1.5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3%、3%和7%;出栏量分别为1.28万头、11万头、32.3万只和0.63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5%、8%和5%。新增养殖大户52户,达到3452户,其中10头以上养牛大户1382户,50头以上养猪大户1555户,2000只以上养鸡大户515户,规模饲养占总饲养量的比重达到75%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7119吨,其中:肉类总产量9525吨、禽蛋产量6174吨、奶产量1350吨,水产品产量70吨。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76%。牧业增加值5.85亿元,牧业纯收入4.1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920元。呈现出散养户急剧退出、规模饲养迅速增加、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的新态势。
近年来,庄浪县畜牧兽医局为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着力创新防疫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庄浪县是平凉市养殖重点县,牛饲养量13万头,出栏3.6万头;猪饲养量35万头,出栏18万头;鸡饲养量180万只,出栏110万只;各类养殖大户2408户,规模饲养占总饲养量的75%以上。呈现出散养户急剧退出、规模饲养迅速增加、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的新态势。
为使动物防疫紧跟畜牧业发展的新趋势,庄浪县畜牧兽医局确定了“立足县情、总结完善、灵活施策、试验检测”的工作新思路。一是总结完善。面对国际国内疫情频发的严峻形势,庄浪县畜牧兽医局从责任体系、基础设施、队伍建设、防控能力、应急管理等方面全面分析,深刻总结,制定方案,逐年完善提高。形成了18个操作流程和操作模式,使防疫工作逐步走上了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二是灵活施策。根据近年来散养户逐渐减少、规模养殖迅速发展的形势,在动物防疫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创新防疫模式和工作方法,规范程序,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狠抓落实,严格考核,免疫密度和质量逐年提高。三是试验检测。将检测抗体水平作为评价防疫效果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县级兽医实验室设施设备,提升实验人员技术能力。2010年启动了乡镇兽医实验室监测工作,目前18个乡站实验室均能独立开展寄生虫病检测、病料抹片染色镜检、血清采集分离等工作,对常发寄生虫病等进行检测诊断,为动物免疫抗体监测提供血清样品。县乡联动,采取主动与被动、病原学与血清学、自检与送样三个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准确掌握免疫抗体水平,确定补免或强化免疫措施。强化疫病监测预警和布病检测净化,落实布病5个100%检测要求,确保县内无布病疫情发生。将试验探讨作为改进免疫方法、提高免疫质量的重要举措。设列试验30多项,按照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方法,创新思路,提高工作效率。
2013年,庄浪县被省兽医局确定为“基层动物防疫规范化运行试点县”后,制定试点方案和免疫计划,细化工作措施,全面完善总结,针对不同的养殖主体,探索形成了三种防疫、管理、服务模式。一是规模养殖场(小区)推行“完善的防疫设施+完善的防疫制度+专职防疫人员+科学免疫程序+包抓防疫工作者督导+免疫效果检测”模式;二是养殖大户推行“完善的防疫制度+科学免疫程序+培训业主防疫+包抓防疫工作者督导+免疫效果检测”模式;三是散养户推行“防疫工作者+村级动物防疫员+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常年补针+监督检查+免疫效果检测”模式。分类指导,灵活施策,有效提高了免疫质量。
畜牧兽医局始终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作为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办法,健全机制,落实五项措施抓监管,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检疫,把好动物调运关。制定了《庄浪县调入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对全县动物经营运输人员进行登记备案管理,开展业务培训,推行动物运输防疫承诺制,派技术人员陪同引种,实现动物贩运全程监管,做到调运动物申报审批、调引前检测检疫、调入后隔离观察,确保不发生外源性疫情;严格按照检疫规程,强化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确保规模养殖场户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散养户产地检疫率达到70%以上,定点屠宰场检疫监督率达到100%。二是加强防疫,把好程序免疫关。针对养殖场免疫程序混乱的问题,县畜牧兽医局制定了适合全县动物疫病防控的标准化免疫程序,印制成册,分发到全县养殖大户和小区,动物免疫程序得到了有效统一。在防疫方式上,规模养殖场户采取乡站提供疫苗和免疫程序、场户自主程序免疫、乡站督导和采血检测抗体效价的办法;散养户按照“统一组织、集中培训、分片包干、整村推进、适时考核”的要求,采取县上技术人员包乡、乡站技术人员包村,乡站职工带队,划片分组,逐村集中免疫的办法,县疫控中心及动物卫生监督所抓督查,县畜牧兽医局抓检查考核,实现免疫注射率、耳标佩戴率、档案登记率“三个百分之百”的目标。三是加强卫生,把好消毒灭源关。将消毒灭源工作作为有效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提升防疫质量的重点措施,抓住规模养殖场户、畜禽贩运户、屠宰场、动物及产品交易市场等重点,制定实施方案,每年开展春夏秋三次集中消毒灭源月活动。指导养殖场户完善消毒设施,配套消毒器械,建立消毒门禁制度,做到环境、圈舍、人员、工具等消毒和门禁常态化。给畜禽贩运户配发消毒药品,进行技术培训,严格人员和车辆消毒,有效防止了疫病的传播。四是加强监管,把好场区建设关。制定《庄浪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管理办法》,按照“建场业主申请→村委会初审→乡镇政府审核→县环保局环评→县国土局用地审批→县发改局立项→县规划局选址→县畜牧兽医局设计放线”的程序确定新建养殖场。建前抓选址规划,做到人畜分离、场与人居环境分离,防疫、消毒、粪污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步设计;建设中抓现场指导,做到布局合理、质量达标、配套齐全;建成后抓引种投产、防疫检疫、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及无公害产地产品“双认”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动物疫情和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五是创新方法,把好技术培训关。把技术培训作为关键措施贯穿于动物防疫工作的始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专业干部及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每年举办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疫苗注射、采血、解剖等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考试,检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效提高了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编印了《庄浪县畜牧兽医工作手册》,人手一册,督促技术人员坚持学习,做到懂技术、晓法律、明程序。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强化基层防疫队伍建设,突出免疫注射、档案登记、消毒灭源、法律法规四个方面。对养殖场(户)技术人员开展科学防疫、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合理用药等技术培训,做到每个养殖场(户)至少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庄浪县畜牧兽医局立足畜牧产业实际,以解决技术难题为目标,先后组织职工完成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组织灭活疫苗及高免卵黄制备技术研究、仔猪黄白痢灭活疫苗及高免卵黄制备技术研究、羊焦虫病防治技术研究等课题20多项,其中有两项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有11项获平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确诊并控制了县内牛栋树叶中毒病、雏鸡大肠杆菌病、猪痢疾、马巴贝氏虫病、兔瘟、动物乙型脑炎、羊焦虫病、仔猪黄白痢和鸡法氏囊炎等多种动物疫病,挽回大量经济损失。研究的用于治疗家畜血液原虫病的中草药复方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克服了一系列畜牧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为畜牧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庄浪县畜牧生产发展状况取得良好效果。肉牛产业稳步推进。一是采取“政府引导,农户投资,部门帮建”的办法,新开建百头肉牛场3处,全县百头以上肉牛场达到18处。二是完成肉牛冻配0.56万头。三是推进“粮改饲”工作步伐,引进“辽甜1号”、“辽甜3号”饲用甜高粱种子1850千克,发放地膜545卷,指导规模养牛场租赁闲置土地1500亩,种植饲用甜高粱1500亩。四是通过项目扶持购进大型玉米收储机3台,青贮取草机4台,推广玉米秸秆带穗青贮机械化。形成了农户主动投资,政府积极扶持,部门技术支撑的良好发展环境。
典型培育进展顺利。一是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市列典型。新开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个,其中:百头以上养牛场3处,建成牛舍10栋6000平方米、青贮池6口2000立方米,引进饲养肉牛100头;购置玉米收储机2台、取草机4台。在赵墩乡关道村新建千头养猪场1处,建成猪舍8栋。二是培育“秸秆饲料专业化加工典型”、“标准化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建设”、“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和“标准化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4个局列典型,均按方案有序进行。
庄浪县畜牧兽医局树立“勤奋、严谨、创新”的畜牧兽医工作理念和“强素质、严服务、重发展、创争优”的工作作风,带领兽医服务团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连续16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好成绩,但与省兽医局的要求和兄弟县区的工作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对此,庄浪县畜牧兽医局表示,将以这次“全省五佳基层兽医服务团队”荣誉的取得为契机,按照省兽医局的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力争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