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涵斌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3)
火针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倡导火针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009年,笔者有幸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第一期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火针技术省级师资培训班,并在临床中应用火针疗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现报道贺氏火针点刺法治疗皮外科疾病验案3例,以飨同道。
林×,女,55岁,就诊日期:2016年4月22日。因“右侧脸部肿块2 a,伴疼痛3 d”就诊。现病史:患者于2 a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颜面部出现一个肿块,起初较小,如米粒样,后逐渐增大,突起于皮肤,未进行任何处理。近3 d来,右侧脸部肿块增大,如豌豆大小,伴有疼痛,皮肤稍红,按压则疼痛加重,遂至我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皮脂腺囊肿伴感染,建议行手术治疗,患者担心面部遗留疤痕,于是转至我科就诊。现症见:右侧面部中部局限性肿块,疼痛,无恶寒发热,查体:肿物呈球形,高出皮肤,皮色红,按之疼痛,中等硬度,不易推动,表面光滑,无波动感。舌质淡,苔白厚,脉滑。中医诊断:粉瘤(痰湿内蕴型);西医诊断:皮脂腺囊肿伴感染。治则:化痰祛湿,消肿止痛。治法:细火针点刺治疗。操作:患者于取端坐位,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常规皮肤消毒,术者右手取贺氏细火针,左手酒精灯,将火针体置于酒精灯烧灼,待针体通红,迅速点刺面部肿块,疾入疾出,刺4针~5针,针刺深度约0.5寸,隔5 d针刺1次,针后2 d嘱患者面部勿蘸水,保持局部清洁。第1次火针点刺后,患者嘱面部肿痛感减轻。第2次治疗时,质地较变软,火针点刺后挤出少量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肿块明显变小。治疗3次,右侧脸部肿块消失,无疼痛,面部亦无疤痕。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囊肿。好发于头面、颈项和胸背部。中医学称为“粉瘤”,患者发于右侧脸部,时间较长,所以囊肿质地较硬,并且深埋于肌肉。本次就诊,囊肿皮色变红,伴有疼痛,考虑囊肿局部感染所致,治疗采用细火针点刺,第1次治疗,具有疏通经络、畅通气机作用,患者感面部肿痛减轻。由于囊肿质地坚硬,根基较深,不能挤出内容物。第2次治疗时,囊肿质地变软,点刺后自溢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所以,火针具有较好的软坚散结之功效。由于面部皮肤较薄嫩,且神经血管丰富,为了避免损伤血管神经,以及产生疤痕等不良后果,一般慎用火针。但此例患者,笔者采用火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不仅没有损伤血管神经,而且面部无遗留任何痕迹,主要是有以下原因:一是选择的是细火针,损伤小。二是掌握好了针刺的部位和深度,火针操作要求快、准、稳,既要刺破囊壁,以防复发,又要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所以,医者应该心平气和,动作轻巧,眼疾手快。
毛×,女,45岁,就诊日期:2016年10月20日。因“左前臂外侧皮肤粗糙、瘙痒反复3 a,加重1周”就诊。现病史:患者于3 a前发现左侧前臂外侧有硬币大小皮肤增厚粗糙改变,伴有阵发性瘙痒,抓之脱屑,症状反复发作,曾至我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给予激素类软膏外用,当时症状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复发,并且皮损逐渐增大,呈大片状,皮肤增厚粗糙明显,皮色变深,瘙痒加剧。近1周,因劳累过度,皮肤瘙痒难忍,遂至我科就诊。现症见:左前臂外侧皮肤脱屑、增厚,瘙痒,查体:左前臂外侧有10 cm×4 cm大小皮损,皮肤增厚呈苔藓样变,皮色暗红,表面有抓痕,干燥无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牛皮癣(湿热蕴结型)。治则: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治法:细火针点刺治疗。操作:患者采用坐位并充分暴露皮损,用75 %酒精常规皮肤消毒,术者坐于患者一侧,右手持细火针于酒精灯外焰烧至通红,快速点刺皮损部位,针刺深度0.2寸~0.3寸,以皮损中心为起点,横、竖间隔5 mm进行针刺,若有出血,用棉签擦拭干净,直至不出血为止,针刺后用75 %酒精消毒,隔10 d针刺1次,嘱患者针刺部位 2 d 勿蘸水,保持局部清洁。第1次治疗后,患者述皮肤瘙痒缓解。第2次治疗时,皮损变薄,皮肤瘙痒明显缓解,皮肤颜色呈淡红色。第3次治疗时,皮损明显变薄,肤色近乎正常,偶有瘙痒。3个月后随访,局部皮肤无增厚粗糙,肤色正常,无瘙痒。半年后随访,未复发,治疗痊愈。
按语: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常见的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及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为特征。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外用糖皮质激素,但停药后易复发,缠绵难愈。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风邪侵扰,以致营血失和、经脉失疏为主要病因病机特点。火针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明显,该患者病程较长,皮损范围较大,火针具有良好温通作用,借助高温的针具刺入皮肤,不仅可以活血化瘀,而且可以清热利湿,使局部湿热之邪得以宣散。点刺方法采用密集散刺法,每次针刺达40针~50针,以增强治疗作用。治疗过程中,笔者发现点刺皮损严重的中央之处,患者疼痛较轻,而针刺皮损较轻的边缘时,患者疼痛较明显。由于针刺较多,所以针刺动作一定要娴熟,疾入疾出,以减轻患者痛苦。第1次治疗后,患者皮肤瘙痒感减轻,第2次治疗,患者皮损苔藓化减轻,皮色也变淡,疾病向愈转化。其原因可能是针刺密集,对苔藓化皮损具有较强的灼烧作用,达到“祛瘀生新”功效。另外,针刺过程中,皮损部位若有出血,一般不止血,而是让血自止,以促进调和营血,疏通经脉。
李×,女,70岁,就诊日期:2017年2月12日。主诉:双足背部斑丘疹,瘙痒1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双足背部出现点片状斑丘疹,伴有瘙痒,自行外用派瑞松软膏,用药后症状减轻,停药后复发。当时至我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湿疹,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1片,每日1次;外用复方樟脑乳膏,适量,每日3次,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于是到我科就诊,现症见:双足背部片状斑丘疹,皮肤红,伴有瘙痒,查体:双足背部有约4 cm×4 cm大小斑丘疹,边界清楚,呈对称性,无液体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中医诊断:湿疹(湿热内蕴型)。治则:清热利湿止痒。治法:细火针点刺法。操作:患者取舒适平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医者取细火针于酒精灯上烧针,令针体通红,点刺皮损部位,每次5个~6个穴位,隔7 d治疗1次。火针治疗2次,患者斑丘疹结痂脱落,皮肤瘙痒明显减轻,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语:湿疹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癣样变为主,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等特点,多缠绵难愈。本例患者因老伴过世,伤心过度,耗损元气,正气内虚,外加平素嗜肥甘厚味之品,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蕴,日久化热,湿性趋下,客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生湿疹。火针是借助火针的热力,具有祛湿助阳、温通经络、以热引热等作用,从而达到湿散、热消、痒止的功效。由于皮损位于足背部,应用火针治疗时,患者疼痛较剧,所以根据病位面积,平均每次点针5针~6针,以减轻其疼痛。但火针治疗2次后,患者瘙痒明显减轻,斑丘疹消失,皮损结痂脱落愈合,疗效明显。
从以上3例验案可以看出,火针疗法在治疗皮外科疾病中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不仅治疗次数少,一般治疗2次~3次便可达到明显的疗效,而且治疗简便、费用低廉、不易复发,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特色。贺氏火针的制作材料是钨锰合金,既能耐高温,且可以多次使用也不易弯曲。贺氏火针分为粗、中、细三类,细火针直径为0.5 mm,针刺时患者痛苦少,且不影响皮肤美观,所以选择贺氏细火针点刺治疗皮外科疾病。火针疗法具有壮阳补肾、升阳举陷、温通经络、祛风止痒、祛腐排脓等功效,特别是火针具有引热外达作用,可以使火热毒邪外散,达到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很适合治疗湿热、痰湿等引起的皮肤、外科疾病。本3则验案,均采用局部点刺法治疗,未进行远部辨证选穴,下一步可以进行辨证,选取远端穴位点刺,远近结合,辨证施治,以期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