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雁,王静宜,刘倩,曾利,沈光辉
中药配方颗粒曾叫“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免煎颗粒”等,是对中药传统剂型的改革。2015年12月发布的《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定义“中药配方颗粒”为: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浓缩、干燥、制粒而成,在中医临床配方后,供患者冲服使用[1]。它具有可随证加减、即冲即服的优势,克服了传统中药汤剂煎熬费时、服用不便、工艺粗放等缺点,顺应了现代社会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中药饮片与时俱进的产物。本研究对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药配方颗粒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以传统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生产工艺加工制成,适于大部分中药饮片;另一种是采用粉碎成细粉的方法,适于宜作丸散或汤剂冲服的贵稀中药饮片。
中药配方颗粒的传统提取方法有浸溃法、渗漉法、索氏提取法、煎煮法、水蒸气蒸馏法等;新型提取方法有超声提取法、微波提取法、酶解法、膜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半仿生提取法、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等。根据提取时的压力又可分为常压提取和减压提取[2~6]。
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原则与传统中药饮片的提取原则相同,即根据中药饮片的性质、用途和不同的需求进行方法上的考量。如含有挥发性物质的药材或饮片,应釆取先提取其挥发油,再采用常规水提的提取工艺,既保证其药效又保证出粉率。对于生姜等以鲜品入药的品种,可采取鲜品榨汁的提取方式,既节省了大量的提取能源消耗,又得到了原料尽可能全的成分,同时增加了产品出粉率[7]。
配方颗粒制备常采用的浓缩方式有常压浓缩和减压浓缩。常压浓缩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但浓缩时间长、温度高;减压浓缩具有温度低、浓缩速度快、能防止或减少热敏性物质的分解等优点,应用比较普遍。
中药液态物料的干燥方法有常压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等。其中喷雾干燥能使药液直接干燥成粉状或颗粒状制品,可省去蒸发、粉碎等工序,且具有干燥时间短、有效成分破坏少等优点,广泛用于中药液态物料干燥[8]。
现今配方颗粒的主要制粒工艺有高速搅拌湿法制粒、滚压法干法制粒、流化床制粒(又称沸腾制粒或一步制粒)、喷雾干燥制粒。这些方法优缺点各异,需根据药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制粒方法。比如流化床制粒适用于浸膏量大、辅料相对较少、对湿和热敏感的药物制粒[9]。
一般采取统计试验设计方法来寻找中药配方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常用的统计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正交设计法是通过正交表来对试验进行设计和综合评价,均匀设计法的原理是数论中的一致分布理论。均匀设计失去了正交设计的整齐可比性,但更加注重了均匀性,试验次数与正交设计相比明显减少。大多数配方颗粒制备工艺优化研究的因素数、水平数不多,同时为了提高整齐可比性,较多采用正交设计。
中药产品多成分、多靶点共同发挥药效的特点,决定了其质量标准制定的复杂性。目前,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国内所有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企业,都应用企业内部的标准对其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进行质量控制。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2015年12月发布的《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应体现多成分和整体质量控制[1]。
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传统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光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等。由于中药配方颗粒相对于饮片很难对其进行快速的质量鉴定,给中药配方颗粒的检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操作简便且成本低,无须复杂的样品前处理,随着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其用于产品在线分析的想法逐渐实现。如将其应用于中药配方颗粒原料的栽培获取、生产过程中,可改变目前根据经验判定过程是否完成旳质控手段,从而达到控制和优化药物生产过程的目的,使不同批次的产品达到质量稳定、含量均一的要求[10~15]。神威是国内第一家将中药材DNA技术运用到配方颗粒研究过程的药企,从基因层面解决了中草药真品与混伪品的物种识别问题,这代表着配方颗粒研究中中药材鉴定的最高技术水平[16]。此外,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联用技术、指纹图谱、组学技术、气相色谱、紫外谱线组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生物热活性检测方法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检测向着更全面、快速、简便的方向前进。
化学成分的测定一直是鉴别物质间差异性的首选项目,也是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差异性的重要检测方法之一。目前,人们常采用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及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现代分析技术研究配方颗粒与汤剂、饮片(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差异性。
周维[17]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饮片、标准水煎剂、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丹参配方颗粒和标准煎剂中都能检出7个特征峰,且7个特征峰均能在饮片中检出。王晓亚[18]等对10批桂枝配方颗粒、饮片和水煎剂的指纹图谱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桂枝配方颗粒中的12个共有峰均可在水煎剂中得到追踪;共有峰中只有10个峰可在饮片中得到追踪,饮片6、12峰缺失。说明配方颗粒和标准煎剂的有效成分基本一致,且都源于药材;相对于相应配方颗粒和水煎剂,有些中药饮片缺少某些成分,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饮片在制剂过程中(如高温提取、浓缩等),某些成分受热相互作用或直接转化生成了新物质。
绝大多数研究表明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所含化学成分基本一致,有少数成分含量存在差异,针对不同指标成分而言,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中的含量变化各不相同。杨蓉[19]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3批大承气汤配方颗粒与汤剂中游离蒽醌和总蒽醌的含量。结果表明,汤剂中游离蒽醌和总蒽醌的含量均稍高于配方颗粒。王杰[20]等比较六味地黄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6种有效成分的量,发现两者毛蕊花糖苷和尿囊素的量基本一致;马钱苷、茯苓酸和23-乙酰泽泻醇B的量,配方颗粒明显高于传统饮片;丹皮酚的量配方颗粒明显低于传统饮片。
分析二者成分含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有:①二者制备工艺不同:如在配方颗粒制备工艺中含喷雾干燥,因此部分不耐高温的成分含量可能会降低。②单、合煎造成的差异:合煎过程中,由于溶液内含有更多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之间会产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导致配方颗粒和传统汤剂中某些成分含量不同[21]。
配方颗粒与传统煎剂之间的成分含量差异是否会导致药效的变化,以及配方颗粒有效组分量效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针对化学成分含量差异问题,某些配方颗粒的用量应按比例调整以使其与汤剂等效;某些含有易挥发性等不稳定成分的配方颗粒,应进行相应工艺的优化。
中药配方颗粒与对应中药饮片组成的方剂是否存在等效性是争议的热点之一。现有非临床与临床药效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的药理作用有生物等效性,其中多数配方颗粒总体药效甚至优于同剂量的传统水煎剂。
随着对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深入,一些更具合理性和说服力的药效检测和评价方法开始出现。生物热活性检测方法主要考察药物对机体的生物热活性的影响,是刻画中药四性、药材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化学指纹图谱联合运用,可作为中草药生物活性与药效物质的高通量筛选模式和方法[19]。
为了克服单、合煎造成的成分差异、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缺乏统一性、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等量等效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等影响配方颗粒药效学评价的瓶颈。马露[22]等提出以中药复方为基础,通过拆方明确各药物作用靶点,选取传统水煎剂为参照,对相应配方颗粒进行药效学等效性比较的方法。实验表明,此方法可避开有关配方颗粒单煎与共煎的争议,能够对配方颗粒的药效作用给予初步客观评价。结合进一步定量分析、生物利用度研究,可以使目前对单味配方颗粒的药效评价,逐渐过渡为多方面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尤其是儿科、妇科、内科等。例如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2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等心脑血管或神经性疾病、小儿外感发热[25]、痛经[26]等;或是应用于中医辩证分型中,例如,脾胃湿热型痞满证[27]等。
在大多临床实验研究中,均发现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高于传统中药饮片或是西药疗法,大多研究者认为推广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是有意义的。但就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言,广大学者建议在原料药材、饮片、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等各环节还要做许多研究工作,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散剂是否具有等效性还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来验证[28]。
在临床应用上,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包装规格的局限性,不能根据病人症状灵活地进行药物加减,不符合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用药习惯。有学者提出[29],中药配方颗粒可与中药饮片其他剂型同方使用,形成互补共存关系,既方便服用又体现中医辨证用药的精华。此外还需积极解决以下问题: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价格较高、如何有效降低服用量、配方颗粒的毒性和临床安全性研究缺失等。长此以往,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上的推广力度将会随着它弊端的日益改善而大幅增加。探究如何促进中药配方颗粒的持续发展,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也尤为重要,例如调膏、雾化、熏洗、灌肠、外敷等外用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自古以来,汤剂是中药治病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所以中医药的发展不能丢掉汤剂的理论和物质基础。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汤剂已难以满足部分患者快捷简便的需求,因此传统中药饮片剂型一直在改进中。中药配方颗粒作为新剂型之一,具有以下优势和机遇:①相对于其他新剂型,中药配方颗粒既可保留中药汤剂和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又具有可大规模生产、质量可控、药效较好、调剂方便等优点。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2015年国家食药总局下发的《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点生产限制性放开。至此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和销售都将达到空前的规模。③临床使用优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预防保健。化学药物较高的不良反应率和抗菌药的滥用使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天然药物,使得天然药物市场迅速发展。中药配方颗粒顺应了天然药物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中药配方颗粒发展至今已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优点也是明显的,未来数年将是配方颗粒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中药配方颗粒只是传统饮片的补充形式,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一定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和销售严加管理,防止部分不法之徒唯经济效益而盲目生产或进行诈骗。与此同时,只有通过优化工艺、提高标准、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等多种措施,逐步解决存在问题,并不断的改进完善,才能使中药配方颗粒更好地服务于人们,走进大众视野,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