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历代方剂解析

2018-01-18 21:52杨世雷杨扬
中药与临床 2018年3期
关键词:温服补气大枣

杨世雷,杨扬

黄芪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又名戴糁,列为上品,至《本草纲目》始称黄芪。目前我国可供药用的黄芪品种很多,但主要以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Bunge.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unge.的干燥根入药。味甘、性微温,归肺、脾二经,功效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1]

1 汉代在补气方面的临床应用

1.1 补气升阳

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桂枝、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12枚(擘)、胶饴(饴糖)一升。煎汤取汁,兑入饴糖,再以文火缓缓溶化,分两次温服。功效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2]

1.2 补气活血

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是黄芪治疗瘀血病证的方例。组成为: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功效为益气温经,和血通痹。[2]

1.3 补气利水

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功效为益气祛风,健脾利水。[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消痈方面的临床应用

2.1 清热消痈

如《刘涓子鬼遗方》一书中用黄芪治痈疽的方剂有39首之多,如治痈肿热盛的黄芪汤:黄芪二两、栝蒌二两、干地黄二两、升麻二两、麦门冬三两(去心)、 栀子二十枚、芍药 、黄芩一两半,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3]

2.2 排脓消痈

《刘涓子鬼遗方》一书中另有内补黄芪汤方:黄芪二两、茯苓、桂心、人参各二两、麦门冬三两、甘草、生姜四、远志、当归二两、五味子四两、大枣二十枚,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治痈溃脓多、里有虚热者。[3]

2.3 补气消痈

《刘涓子鬼遗方》一书中另有一黄芪汤方:黄芪四两、 炙甘草二两、 桂心三两、芍药八两、 半夏八两、 生姜各八两、 饴糖一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饴化分三服。主要治疗痈未溃者。[3]

3 宋代黄芪的临床应用

3.1 缓急止痛

此时期黄芪的应用有了新的拓展。如《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的黄芪散:黄芪(三分锉)、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桂心(一两)、 白术(三两)、 熟干地黄(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 浓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一两) 、当归(一两锉微炒);上诸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治虚劳小腹里急、少气羸弱。[4]

3.2 补气安胎

如《杨氏家藏方》中的六物汤:阿胶(蛤粉炒成珠子) 、糯米(炒) 、黄耆(蜜炙) 、川芎、 当归(洗,焙) 、熟干地黄(洗,焙)各等分,上药哎咀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3厘米,同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效为补气安胎主要治疗妊娠胎动不安,腰腿疼重,恶露频下。[5]

4 明代黄芪的临床应用

黄芪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在内科方面,如《伤寒六书》有调营养卫汤:当归身3两,川芎2两,川续断3两,牛膝4两,杜仲4两,羌活1两5钱,防风1两5钱,红花2两,黄耆2两,白术3两。上锉片,绢囊盛,空悬瓮中,用无灰陈酒20斤,浸5-7日,隔汤煮透,早、晚随量热服。功效活血通经,顺气止痛。主治劳力伤寒、头痛身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者。[6]在外科方面,如《外科正宗》透脓散:黄芪四钱,川芎三钱,当归二钱,炒穿山甲一钱,皂角刺一钱五分,水煎服,或兑入酒一杯服,治痈疽诸毒,内痈已成而不溃者。[7]《景岳全书》中有举元煎:人参5钱,黄耆(炙)5钱,炙甘草2钱,升麻2钱(炒用),白术(炒)2钱。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8]

5 清代黄芪的临床应用

清代出现了许多新的运用黄芪的方剂。如《张氏医通》中的三奇散:枳壳、黄耆、防风各等分,上药为末,每服6克,蜜汤或米饮送下。主治气虚湿停、气机不畅、痢后下重者。[9]还有《傅青主女科》中的补气解晕汤:人参一两、生黄芪一两、当归一两(不酒洗)、黑芥穗三钱、姜炭一钱,水煎服。治妇人产后气虚血晕。[10]再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生黄芪6钱,知母3钱,柴胡1钱5分,桔梗1钱5分,升麻1钱。水煎服。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寒热往来,或咽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剧者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11]

6 小结

通过对历代医家对黄芪的认识及应用方剂的解析可以看出,黄芪自《神农本草经》以来,一直被视为补气佳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有“补气诸药之最”、“气中血药”、“疮家圣药”等美称;对其功效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我们要对历代医家黄芪的方剂认真学习,真正理解其方义,并能灵活应用于临床,从而使黄芪这一补气良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猜你喜欢
温服补气大枣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若要皮肤好 粥里加大枣
大枣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痛风试试薏苡仁桑枝核桃饮
汤药温服不刺激肠胃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喝中药不是越烫越好
大枣橘皮汤助消化
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