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
放射线是当不稳定元素在衰变时, 从原子核中放射出来的粒子束, 由于其具有巨大的穿透性, 可以应用于医学的造影成像技术。近些年来, 放射线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用在头颅、颈动脉以及主动脉的医疗检测中,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因此, 将其用于下腔静脉的检测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院就该问题进行了本次研究, 在下腔静脉的检查中运用放射线成像技术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126例行下腔静脉检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3例。对照组男31例,女32例;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44.52±7.64)岁;其中下腔静脉堵塞49例, 下腔静脉先天性畸形或变异14例。观察组男32例, 女31例;年龄33~68岁, 平均年龄(44.24±8.12)岁;其中下腔静脉堵塞48例, 下腔静脉先天性畸形或变异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相关标准, 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查技术进行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和评估。观察组采用放射线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
1.2.1 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①患者的准备和纳入标准:运用放射线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要排除碘过敏者、严重出血患者、心肺功能衰竭者及其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在进行检测的4 h内不得饮食, 并注射镇定剂, 医护人员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保证患者心绪平稳。②仪器与药物的准备:对比剂浓度为300~350的非离子型, 抗凝剂为肝素和生理盐水混合溶液, 麻醉剂为普鲁卡因;仪器为血管造影器械消毒包、导管、导丝、穿刺针、动脉鞘等以及各种气管、吸引器等。
1.2.2 放射线成像技术 ①造影参数的设定:对比剂选用300~350的非离子型对比剂, 在股静脉刺穿插管操作时, 用量为25~30 ml, 速率为3~10 ml/s;下腔静脉注射时, 用量为30~35 ml, 速率为15~20 ml/s。②操作方法的选择:a.股静脉穿刺法:对于股静脉通畅的患者, 选择该法。首先使患者静脉扩张和局部麻醉后, 利用合适的针头经过皮下组织向头侧进行股静脉刺穿。将针鞘朝近端静脉腔内推进4 cm左右, 立即退出针芯, 最后用导管进行连接。b.插管法:具体根据下腔静脉堵塞程度确定插管的方法, 对于股静脉管腔通畅的患者, 选用股静脉插管, 在股静脉一侧刺穿, 在针尖的牵引下用导丝将导管牵入, 导管一端位于下腔静脉最远端, 总静脉汇合在上侧, 注射造影剂后采像。对于静脉闭塞患者宜采用经上肢插管, 即针头经上肢重要部位的静脉处刺穿进行插管。对于局部或高位下静脉闭塞的患者可以采用联合插管的方法, 在用股静脉插管时发现患者下静脉出现闭塞应立即从上肢处插管, 或者通过颈部静脉刺穿牵引插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准确率、患者配合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1 检查准确率 根据常见病变造影的显示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疾病进行确诊, 分为腔静脉综合征、下腔静脉肝段梗阻和下腔静脉变异三种类型, 根据造影情况对两组的检查准确率进行比较。
1.3.2 患者配合度 在检查的过程中对患者的配合情况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时间长短和检测过程中的躁动情况, 得出两组的患者配合度。
1.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检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包括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目眩、食欲不振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检查, 观察组患者中腔静脉综合征30例、下腔静脉肝段梗阻16例、下腔静脉变异17例, 其中62例患者检查准确, 检查准确率为98.41 %(62/63);对照组患者中腔静脉综合征25例、下腔静脉肝段梗阻22例、下腔静脉变异16例,其中51例患者检查准确, 检查准确率为80.95%(51/63), 观察组患者检查准确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配合度为98.41%(62/63), 高于对照组的77.78%(49/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7/63), 低于对照组的26.98%(17/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回流通道, 膈肌下部的腹部、盆腔部以及下肢的静脉血液都会汇入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是由左右髂处的总静脉在人体腰椎平面汇合而成, 沿着脊柱右侧向上通过膈肌处的腔静脉裂孔到达胸腔的右侧心房[1]。下腔静脉在上行的过程中汇集了腹腔和盆腔内脏以及腹腔和盆腔组织中的各支静脉回流的血液。因此下腔静脉是人体静脉流通的主干道, 如果该处出现闭塞、畸形等病变,会对患者全身各处的器官造成影响, 为了提高下腔静脉疾病的治疗效果, 应该采用更高效和精准的检测手段[2,3]。
本院为了探究放射线成像技术在下腔静脉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对近两年来本院收治的下腔静脉疾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 采用放射线成像技术的观察组患者检查准确率98.41%高于对照组的80.95%, 患者配合度98.41%高于对照组的77.78%, 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的26.9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放射线成像技术应用于下腔静脉的检查中, 通过对成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准确的诊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种类。腔静脉综合征即为肾静脉平面的远端处下腔静脉闭塞导致双下肢同流障碍。其造影表现为左右髂总静脉近端闭塞。下静脉不显影。下腔静脉肝段梗阻成像为导管止于梗阻平面, 无法推进、下腔静脉至肝平面中断或肝段下腔静脉狭窄, 肝静脉不显影、梗阻平面置于膈肌下部, 仅小段下腔静脉显影、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变异造影可见脊柱两侧各存在一支下腔静脉, 右侧解剖关系和走向较正常, 左下腔静脉主干自左髂总静脉, 聚集左肾静脉回流, 上行至第1~2腰椎平面向右下方腔静脉汇合成为单干。
综上所述, 在下腔静脉检查中运用放射线成像技术能够提高检查准确率和患者配合度, 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