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凯 李沁菁 张苏贤 张天嵩#
1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908 2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40 3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上海 200040
磨牙症表现为上、下牙齿的紧咬或磨动,患者有下颔紧张感和牵张感,可以发生在睡眠状态或清醒状态。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和治疗方法[1],本病目前中医药治疗相关报导亦不多。张天嵩主任中医师系首届上海市区域名医,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对磨牙症常从肝辨治,收效颇佳,现总结如次,以飨同道。
夜磨牙症,古有记载,称为“齘齿”“齿齘”“咬牙”等。从其牙齿紧咬或磨动、局部骨肉紧张或牵张感来分析,为风动之象。如《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齘齿者……由血气虚,风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故因睡眠气息喘而邪动,引其筋脉,故上下齿相磨切有声,谓之齘齿”;《幼幼集成》云“梦中咬牙者,风热也……致令相击而有声也”。而且,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肝足厥阴之脉的支脉“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循行部位正是颌骨肌。因此,笔者认为本病之发由内风所致,源自肝阳上亢或由肝火上炎。另外,笔者临证发现本病患者多有情绪紧张、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考虑是母(肝)病及子(心),故本病的病位以肝为主,兼及心。
根据病机分析,本病的治法重点突出“镇”和“潜”。一取石类药物,镇肝熄风;一取介类药物,咸寒沉降,收敛阴气,潜阳熄风,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云“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主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临证常重用龙骨、牡蛎、珍珠母,用量为30~60g。三者相伍,入肝经,镇肝潜阳、滋阴熄风,风消则磨牙止。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介石类药物时,不忘顾护胃气。
本病在治肝风之余,常需兼顾肝气、肝火。肝气宜疏、宜柔、宜缓,常用药物有香附伍郁金,柴胡伍白芍,柴胡伍枳实等。肝火当辨其虚实,实者宜清宜泄,常用药物有丹皮伍栀子,菊花伍夏枯草等;虚者宜补,补法有二,一为补其本脏,多用生地、白芍、枸杞、菟丝子、牛膝、当归等;二则取“虚则补其母”之法,滋养肾阴,药用地黄、山萸肉、女贞子、龟板等。此外,考虑到本病多兼心火偏盛,在清肝火的基础上,亦需辅以镇心、清心、宁神。镇心者,用龙骨伍珍珠母;清心者,用黄连伍淡竹叶;宁神者,用石菖蒲伍郁金、百合伍生地。
林某,男,14岁。2017年1月19初诊。夜间磨牙,手心多汗3年余,加重2周。患者常因学习紧张而症状加重,睡眠欠佳,纳食可,大小便调,舌质淡苔黄腻,脉滑。辨证为肝风内动,心肝火旺。治拟镇肝清肝、燮理阴阳,处方:黄芪、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珍珠母(先煎)、茯苓、淮小麦、浮小麦各30g,神曲、淡竹叶各12g,石菖蒲、桂枝各6g,豆蔻、黄连各3g,黄芩、丹皮、防风、炙甘草各9g,白芍27g。7剂。复诊:手汗明显好转,仍有夜间磨牙、睡眠欠佳,舌质淡苔黄腻,脉滑。上方去黄芪、白芍、黄芩、丹皮、淮小麦、防风,加郁金、党参、苏梗各12g,百合27g,丹参15g,茯苓、薏苡仁各30g。14剂。三诊:偶有汗出,夜间磨牙明显好转,睡眠佳。依前方法,再进14剂。后随访,其母代诉,夜间已不闻其磨牙声。
按:患者夜间磨牙彻夜不息属肝风;手汗淋漓属心经有热,营卫失和;舌苔黄腻而脉滑为湿热内蕴之象。治疗方中重用龙骨、牡蛎、珍珠母镇肝潜阳熄风、防风搜肝风;以牡丹皮清肝,黄连、淡竹叶清心热、宁心神;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且能柔肝;茯苓、豆蔻、黄芩、石菖蒲化中焦湿热;黄芪、浮小麦益气止汗。药证相符,故获效。药后患者汗出症状明显好转,仍有磨牙,舌苔转为薄白,湿已去其半,仍以重镇为主,再加郁金、百合、苏梗清心安神、疏肝理气。三诊,患者夜间磨牙已明显减少,仍守本法调治,其疾已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