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甘肃 兰州 730000)
现代农业,顾名思义是现代化的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科技含量较高,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基本取代了传统农业的人畜劳作。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有较为先进的仓储设备和物流链;农业生产社会化、专门化程度比较高;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得到广泛运用。
甘肃自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以来,粮食总产连续每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给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甘肃现代农业到了追求总量规模到追求质量效益的关键阶段。本文拟通过分析甘肃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研究提出新时代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措施。[1]
部分农产品供需结构不合理。蔬菜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与冬春季节性短缺并存,高原夏菜40%销往省外,但冬春季节80%的蔬菜需要从省外调入;畜禽产品需求疲软与部分产品结构性短缺并存,牛羊肉的调出量仅占总量的13%,而奶制品80%由外省调入。市场竞争力不强。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不足的矛盾并存,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市场占比低,品牌认知度不高,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份额占比较小。“三品一标”农产品1487个,无公害农产品面积仅占14%,绿色食品面积占9%,有机农产品面积占0.19%,地理标志农产品面积占13.9%,而山东省“三品一标”农产品多达7402个。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不良,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目前,甘肃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仅为7.8万个,而黑龙江省、山东省在多年前就突破20万个,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普遍较低。此外,果菜药加工贮藏能力不足,尤其是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成本高。经营机制和方式较为粗放。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农村土地流转率仅为24.6%,而全国为35.6%,最高的江苏省已达到60.2%;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仅为51%。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成本过高,外省农产品在省内的销售价格普遍比本地农产品的价格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甘肃每年仅有2000万元农业产业化奖励资金对15家大型龙头企业给予补助,仅有3500万元对固定资产贷款1000万元以上的30家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引导企业贷款额度仅12亿元。2016年牛羊蔬菜贴息贷款停止后,全省缺乏针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专门金融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51.5%,而全国为62.0%,每个产品虽然都有不少企业在搞加工营销,但多数以初加工、粗加工、原字头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龙头”,也没有生产出终端产品。缺乏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名优品牌。甘肃优质农产品很多,形成了陇药、高原夏菜等区域品牌,但知名品牌少、一流品牌少,特别是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品牌更少,大多数产品“养在深山人未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明显短板。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水平低。甘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5%,全国为56.2%;机械化水平为51.2%,全国为66.0%;设施蔬菜面积不到蔬菜生产的20%,节水设施仅占节水农业面积的17%左右,种质资源大多来自国外省外。[2]
甘肃气候、地形和地貌多样,生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丰富。同时,海拔高、病虫害少、光热条件好,经济欠发达导致的工业污染较轻,具备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禀赋。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品、产业片带、主产区和农业园区,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特色产业和品牌优势。
省内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涉农学科独具特色,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保障。[3]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与此相一致,甘肃现代农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必须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科学确定主要农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顺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粮食安全任务的前提下,跳出甘肃看农业、跳出农业看农业,坚持绿色发展,着力调结构、深加工、提品质、创品牌、抓改革、促融合,用工业化思维狠抓特色农业、精致农业、优质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4]
调强特色优势。按照基地支撑、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原则,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管理,规划建设各层次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给予基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优惠政策,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每个市州、每个县区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建成一大批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效益更加明显的产业集群。
调高产出效益。继续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县级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大力推进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业现代装备,积极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升农业产出效率。
调精地方土特产品。立足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把千百年来经过自然选择的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精。坚决把其它品种从地方土特产品适生区、原产地退出来,最大限度保护和挖掘土特产品,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实施特殊的认证管理,提升标准化种养植水平,增强小品种土特产品市场竞争力。
调新生产方式。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引领,以推进戈壁农业为突破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按照戈壁农业发展《意见》部署,科学规划布局,尽快出台戈壁农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河西戈壁荒漠区和省内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品种改良。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农产品的品种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首席专家团队,加快优势产业品种改良。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支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畜禽扩繁场,打造一批种业企业“航母”,引进开发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升级换代步伐。
加强源头管理。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将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附加值高的蔬菜、水果、中药材、畜产品为重点,推行统一标准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加强种、水、肥、药、机等协同创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特别要严控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把好品质生产第一关口。
严格质量管控。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管,加快建立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衔接机制,建立从产地到销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信息互联共享的监管体系。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力度,实施“红黑榜”制度,强化社会公众监督,对破坏食品安全行为实行“零容忍”,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品牌创建。品牌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标志。要靠塑强品牌解决无效低端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靠打响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各级政府要扮演好品牌建设引领者、扶持者、管理者的三重角色,以工匠精神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参照烟台苹果、西湖龙井、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等打造品牌的做法,加快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积极推行品牌认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开展“十大系列区域公共品牌”、“十大农产品企业品牌”和“十大金奖产品”的评选活动,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比如,平凉庆阳的苹果、陇南的橄榄油、甘南的牦牛藏羊等,都应该主打一个公用品牌)。要利用媒体舆论、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等手段,集中在全国知名电视台、平面传媒、网络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发布公益性广告,扩大甘肃品牌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出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标准和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使之成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先行区、承接农业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对入园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给予扶持,在用水、用电、金融服务方面给予优惠,在品牌创建、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奖励,对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奖励扶持。各市州县区也要立足特色优势,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建设各自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产业园至少要有1家大型龙头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培育形成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采取支持上市、兼并重组、金融贷款等措施,扶持省内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比如,扶持佛慈、奇正藏药、蓝天马铃薯等)。同时,按照一个产业一条链、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成熟做法,每个产业引进1~2家国内外顶级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全产业链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重点打造牛羊肉、乳制品、果品、蔬菜、中药材、马铃薯、面制品、花卉、茶叶等十多类“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推动从卖原字号农产品向卖制成品阶段转变。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传统村落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打造一批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特色小镇,加快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友好、要素高度聚集的田园综合体,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开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
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试验区。甘肃是道地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具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先天优势,国家已经批准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涉及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养生、保健、旅游和中医药服务创新等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定期会商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切实抓好落实,抓出成效。另外,要保障跟进投入,在农业发展投资基金当中,有必要设立专门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建设1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区)、4个中医药产业园区、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力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循环生产模式,创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加大调整种植结构力度,积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和粮改饲及草牧业试验试点,集成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
加快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修订完善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导向补贴制度,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严禁超采地下水,严禁在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养殖场(小区)。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科学划定禁养区,禁止无序开荒。大力推行“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加快构建“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营造天蓝地绿、田园秀美的绿色环境。
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式,加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微生物腐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等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健全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综合治理地膜污染;积极开展尾菜进行资源化利用,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措施,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探索绿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5]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立项机制,完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分类评价机制。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大联合、大协作,加强农业新品种、防灾减灾、节本增效、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制定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整合省市县农业科技力量,推进重大技术全覆盖。依托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搭建多形式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合作与服务。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加强农技推广人员岗位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激励政策,激发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的积极性,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针对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技能培训,持续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精准培训一批致富带头人。依托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实施,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科学种养技能。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训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加快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大力开展农村远程培训,加快培育一批乡村振兴工匠。
优化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坚持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着力优化投入结构,支持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贴息、贷款担保、保费补贴等措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建立健全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建设,募集总规模500亿元,重点支持戈壁农业和农业生产发展。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重新评估牛羊蔬菜产业贴息贷款实施效果,研究出台针对牛、羊、果、蔬、药、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贴息贷款,尤其要放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条件。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推进贫困地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畅通贫困地区信用贷款渠道。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加快研究出台针对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为贫困户按期脱贫提供兜底保障措施。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学习借鉴陇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经验,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行“三变”改革+特色产业、休闲旅游、集体经济、特色小镇、转移就业、生态移民、商贸服务、特色文化、农村电商等基本经营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股份合作机制,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健全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创新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学习借鉴省内外成功做法,出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专门意见,大力扶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我省农业经营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6]
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组织领导。要对现有的省现代农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进行整合,成立职责更加明确的现代农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目标责任制,将农业现代化推进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进一步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的组织领导。借鉴邻省的成功做法,对甘肃排名靠前的苹果产业、中药材产业、玉米制种产业、蔬菜产业、牧草产业加强领导,设立规格相对高一点的专门机构,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力度。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省级财政要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专项资金,对创建成功通过考评定级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资金奖励。统筹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产业园建设。另外,财政要与金融机构联合创办新的牛、羊、果、蔬、药、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贴息贷款,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整合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和甘肃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借鉴外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出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分年度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价和考核督促,力争甘肃农业现代化能够实现重大提升。
[1]张俊宗.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J].党的建设,2017,(23).
[2]岳云.关于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17,(65).
[3]姜玉梅.加快推进甘肃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42).
[4]曲华敏.现代农业新蓝图[J].企业家信息,2014,(106).
[5]陈锡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求是,2013,(2).
[6]甘肃省地方史志办.甘肃统计年鉴[J],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