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有感※

2018-01-18 05:26胡晓洁宗寿健于金平王兴臣
中医药通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羌活营卫清肺

● 胡晓洁 宗寿健 王 蕾 李 霞 于金平 王兴臣▲

《医学发明》是脾胃派创始人李东垣的重要著作,该著以温补脾胃为指归,对论点探本求源,论证充分,发挥经义,是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在《中风有三》篇中提出的“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的著名论断,成为后世医家治疗中风的重要指导思想。

1 “本气”论是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发挥和诠释

“本气”之名,古人常用其来解释“地支藏干”。古人认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主外,为阳、为天;“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主内,为阴、为地。每个地支依据一定规律,藏有一定数量的天干,有的只藏一个,有的藏两个或三个。在所藏天干中,力量最强且五行属性与该地支相同的那一个,就是该地支的“本气”。以寅为例,五行属木,方位在东方偏北30°,应春,内藏“甲、丙、戊”三个天干,其中甲的力量最强,且与寅的五行属性相同,甲就是寅的“本气”。那么,人的“本气”呢?《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中虽然没有具体明确什么是人的本气,但在对因“本气病”而中风的立法遣药过程中,通过细致的阐述阐明了什么是人的“本气”。

1.1清浊分明,营卫和顺“清浊分明、营卫和顺”是东垣在治疗中风时所要达到的第一个医疗目的。使用方剂首推小续命汤,其依据“有汗、无汗、恶寒、恶风、不恶寒、不恶风、身凉、无热”等将中风形证细分六经,据此将小续命汤加减成针对六经的续命汤(即加减续命汤),并强调:“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导之。”通过对小续命汤、疏风汤、三化汤的适应证、组方成分、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叙述后,东垣总结曰:“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为常治之法也。久之清浊自分,营卫自和矣。”

1.2心神得养,元精充足“心神得养、阴阳无偏、元精充足”是东垣在治疗中风时所要达到的第二个医疗目的,使用方剂为羌活愈风汤。该方是一个十分全面的方剂,能补气血,调营扶卫,除湿消滞,强筋疗痿,发散六经之风,清除上浮之热,能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1]。中风的发病与肾密切相关[2],中风患者“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健忘,喜已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故用羌活愈风汤“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以补元精。

1.3肺气得清,骨髓强坚二丹丸、四白丸(也称四白丹),均是与羌活愈风汤同时服用的丸药,《中风有三》中有其名无其方,曰:“空心一服,噀(xùn)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噀(xùn)下四白丸,为之轻剂。其立法是,动以安神,静以清肺。”东垣门人罗天益《卫生宝鉴》收录该二方,云:“二丹丸: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以安神,外华腠理。”服用方法为:“空心食前,煎愈风汤送下”,“此治之法,一药安神,一药清肺。”又云:“四白丹能清肺气,养魄”,“煎羌活愈咽下,能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1.4阴血得充,血盈筋荣东垣认为,对中风“手足不能运化、舌强不能言”者,察其“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便“知为血虚,不能养于筋”,用大秦艽汤补血养血,则“养血而筋自荣也”[3]。

综观《中风有三》,东垣所言“本气”(清浊分明,营卫和顺;心神得养,阴阳无偏,元精充足;血盈气清,骨强筋荣)是人身所固有的能顾护机体的正气。东垣通过立法用药所体现的“本气”思想,充分诠释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并对该条经文之义进行了具体发挥和充实。

2 和脏腑,通经络,医治“本气”之病

《中风有三》云:“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然轻重有三,中血脉……,中府……,中藏……,此三者治各不同。”东垣治风,非一方一药,而是当成攻击一个堡垒,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先细分六经之形证,予以加减续命汤,调好营卫,筑牢基础。再根据中风轻重分别使治:对中血脉者,酌情给予疏风汤(季春后季秋前使用);对有便溺阻隔中府者,给予三化汤;中藏者“宜至宝丹之类镇坠”。

2.1以小续命汤为主方疏通经络《中风有三》前后两次强调:“先以加减续命随证治之”,足见东垣之看重。小续命汤是个古方,仲景的《金匮要略》、隋代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明代董宿《奇效良方》均有收录,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亦收录了两个小续命汤(成分略有不同)。药王对其推崇备至,认为其治疗中风昏迷欲死、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言者有奇效,曰“甚良”“必佳”“诸风服之皆验,不虚方令人”,可见其效应良好[4]。

对于小续命汤方义的解释有很多,其中《医宗金鉴》的解释最令人信服,也最贴近东垣的治风思想。《医宗金鉴》歌曰:“小续命汤虚经络,八风五痹总能全,麻杏桂芍通营卫,参草归芎气血宣,风淫防风湿防己,黄芩热淫附子寒,春夏石膏知母入,秋冬桂附倍加添。”《中风有三》录入的小续命汤,并非用于发散,虽有麻黄汤之药味组成,由于量小,则没有麻黄汤发汗之效能,与《备急千金要方》收录的小续命汤有很大区别。为便于叙述,现将《中风有三》小续命汤原文及用法抄录如下: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去腐)芍药、炙甘草、川芎、杏仁(麸炒去皮尖)防己、官桂(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细剉半两)

右除附子、杏仁外,捣为麄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

上方与《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的药味基本相同,却稍有不同之处,即《备急千金要方》不是“官桂”而是“桂心”、不是“附子(炮去皮脐细剉半两)”而是“附子(一枚)”。然而,两个方子在用量上有较大差别,虽均是“各一两”,但是唐代以前(含唐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g,宋代以后至民国(含宋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30g。《中风有三》收录的小续命汤虽是唐代以前的方子,由于唐代以前(含唐代)没有“钱”这个计量单位,通过“每服五钱”推断,方中的“两”当为成书时代的“两”(即每两30g)。照此计算,《中风有三》小续命汤11味药(生姜除外),每味药平均30g,麻黄所占比例为1/11,一次服用粗末五钱(15g),所含麻黄为1.36g(1×15÷11=1.36g)。而《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一次服用的麻黄为5.2g。《伤寒论》麻黄汤一次服用的麻黄为15.625g。。

小续命汤包含多个名方,除麻黄汤外,还有加减桂枝汤、芍药甘草汤、三拗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参附汤及加减大小青龙汤等,是东垣用以疏通经络、调整营卫、益气温阳、扶助正气兼以驱邪的筑基方,亦是东垣治“本气病”的重要体现。

2.2以羌活愈风汤为主和脏腑羌活愈风汤,是《中风有三》中与小续命汤并列的重要方剂,是“和脏腑”的主方。该方能“疗肾肝虚,筋骨弱”“能安心养神”“胜脾土之湿”,佐以四白丸“清肺养魄”,使五脏皆安,且通腑气。故东垣称赞曰:“此药具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反不动于荣卫,如风秘则服之,永不燥结。如久泻服之,能自调适。”还是“治未病之圣药”,“及已病者,更宜常服。无问男子、妇人、小儿、风痫、急慢惊风等病,服之神效”。对于急性期腑气不通、便溺阻隔者,由于糟粕秘结,浊气内扰,邪无出路,扰乱气机,东垣以三化汤通腑,不仅除去糟粕,还能引血下行,助气复反,恢复气机,减少损阴。据临床观察,30%~60%以上的中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秘 结[5],由于中风急性期为标急本 缓,对中风急性期患者排便通腑, 已成为后世医家的共识。

3 结语

余尝读“东垣主乎气”“东垣立论,因元气不足……是因乎气虚”“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而何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对此说信之,今读《中风有三》原著,始觉“元气不足”“气虚”之表述,不能完全包括东垣所说的“本气病”之内涵。《中风有三》小续命汤与《千金方》小续命汤药物重量不同,医疗目的亦各不相同。东垣“本气”论寓意精深,扶正思想,发人深省,给药过程,注重四时之辅,对我辈医者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羌活营卫清肺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观察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腰痛临床疗效
不同基源羌活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清肺茶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
野生药材羌活驯化高效育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