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利东 孙晓静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患者手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焦虑、精神错乱、记忆损伤、人格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研究显示, 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是因术前并发症、手术创伤、麻醉等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1],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麻醉, 为了进一步研究全身麻醉与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6例手术患者术后情况。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6例手术患者,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满足手术指征,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调查工作, 排除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精神疾病等患者。66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3例。参照组中女15例, 男18例;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 (40.21±6.60)岁 ;体重 40~89 kg, 平均体重 (60.21±9.60)kg。实验组中女16例, 男17例;年龄21~61岁, 平均年龄(41.21±6.60)岁;体重41~90 kg, 平均体重(61.54±9.49)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 min将0.5 mg阿托品进行肌内注射, 予以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常规检查。
1.2.1 实验组 予以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姿势, 于蛛网膜下腔注射0.5%布比卡因, 进行15~20 s的给药, 注射药物之后保持20 min体位, 对麻醉平面调整到患侧T8及以下, 手术过程中增加0.25%利多卡因, 同时依据患者麻醉情况实施定量, 完成手术之后将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进行静脉注射达到镇痛效果, 以2 ml/h的速度进行注射。
1.2.2 参照组 予以全身麻醉, 静脉注射0.1 mg/kg咪达唑仑、4.0 μg/kg芬太尼、0.1 mg/kg维库溴铵、2.0 mg/kg丙泊酚,麻醉诱导之后予以患者机械通气, 潮气量设置为8 ml/kg、通气频率设置为10次/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设置为30 mm Hg(1 mm Hg=0.133 kPa) 。静脉注射 0.04~0.06 mg/kg维库溴铵、0.5~1.0 μg/kg芬太尼、2~3 mg/kg丙泊酚进行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24 h MMSE评分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MMSE评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 评分<14分为认知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例数为1例,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03%(1/33), 参照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例数为8例,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4.24%(8/33), 实验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41,P=0.0120<0.05)。
2.2 两组术前及术后6、24 h MMSE评分比较 实验组术前及术后6、24 h MMSE评分分别为(30.21±2.31)、(22.21±3.01)、(26.35±2.04)分, 参照组术前及术后6、24 h MMSE评分分别为 (30.98±3.05)、(16.24±2.11)、(19.21±1.54)分 ;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61,P>0.05);实验组术后6、24 h MMSE评分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3297、16.0469,P<0.05)。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手术前正常患者术后大脑发生功能紊乱的现象, 手术患者需要配合麻醉进行干预[2], 但应用麻醉药物之后会对神经组织造成影响, 主要是因麻醉药物会对神经元传递信号作用进行阻滞, 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最终改变脑血流量与脑供氧。因此手术时如果不能合理使用麻醉药物, 会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如语言、视力、听力等能力。有资料分析显示, 不合理的麻醉会对患者神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损伤[3-6], 引发记忆力减退、神经紊乱等症状,此外不少患者术后也可能发生不良情绪, 如紧张、惶恐、焦虑,进而对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临床上亟待寻找一种效果显著且神经损伤小的麻醉措施[7-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例数为1例,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03%(1/33), 参照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例数为8例,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4.24%(8/33), 实验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41,P=0.0120<0.05)。实验组术前及术后6、24 h MMSE评分分别为(30.21±2.31)、(22.21±3.01)、(26.35±2.04)分, 参照组术前及术后6、24 h MMSE评分分别为 (30.98±3.05)、(16.24±2.11)、(19.21±1.54)分 ;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61,P>0.05);实验组术后6、24 h MMSE评分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297、16.0469,P<0.05)。证实, 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存在较少的药物残留, 避免全身麻醉药物残留过度,抑制诱导神经系统的作用, 导致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椎管麻醉在脊柱上进行局部麻醉, 较小的影响中枢系统;全身麻醉在整个中枢上作用, 因对中枢中记忆蛋白表达进行影响, 引发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脊椎-硬膜外麻醉可以更好的抑制神经源性应激反应, 对于降低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几率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在手术患者中采取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相比较全身麻醉更具应用价值, 可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临床研究中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麻醉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以便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1] 许鸿英.全麻与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中国伤残医学, 2015(10):85-86.
[2] 王莉.全麻与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3):44.
[3] 尹彦玲, 王政伟, 杨白雪.全麻与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临床军医杂志, 2015, 43(8):845-848.
[4] 刘志龙.全身麻醉与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医疗装备, 2016, 29(24):88-89.
[5] 姜灿红, 马爱兵, 毛英丽.全麻与脊椎-硬膜外麻醉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分析.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4):403-404.
[6] 杨鸣.全麻与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8):53-54.
[7] 张斯来, 谭俏妹, 梁雪玲, 等.脊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11):143-144.
[8] 彭姣珍, 杨用武.全麻与脊椎-硬膜外阻滞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36):23-25.
[9] 李远智.全麻与脊椎-硬膜外阻滞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比较.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3):179-180.
[10] 倪洋林.全身麻醉、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山东医药, 2014(4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