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固定电泳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

2018-01-18 02:35程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7期
关键词:轻链骨髓瘤电泳

程玮

多发性骨髓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浆细胞疾病, 主要是由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异常所致, 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被释放, 导致患者产生肾功能损伤、感染等症状表现, 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1]。为探讨安全高效的诊断方式, 本院对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别采用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两种诊断方式,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57.2±8.5)岁;患者临床症状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本组45例患者均分别进行血清蛋白电泳与免疫固定电泳诊断, 具体如下。

1.2.1 血清蛋白电泳 在电泳槽内放入缓冲液, 适当调整,确保两侧位于同一水平面;制备醋酸纤维素薄膜, 于毛面负极侧1.5 cm作记号, 标出正负极;在巴比妥钠缓冲液中充分浸泡薄膜后取出, 吸去多余缓冲液;保持薄膜毛面朝上贴于电泳槽支架, 用医用无菌吸管取3 μl血清于标记处, 血样与薄膜边缘不完全接触, 观察到血清渗入薄膜, 将薄膜反转, 拉直贴于电泳槽支架, 连通缓冲液和薄膜两端, 静待片刻;正确接通电源, 电压120 V, 电流0.5 mA/cm, 通电时长50 min。通电结束后, 放入氨基黑10 B染色液中, 染色时间为10 min, 将多余染料用漂洗液除去, 直至背景无色。定量方法为比色法,吸干薄膜, 剪下染色部分置入相应试管, 放入6 ml 0.4 mol/L氢氧化钠于白蛋白管, 其他管内加入3 ml, 置入温度37℃的冰箱内, 停留20 min;用分光光度计在620 nm处读取吸光度(结果×2), 计算各管血清蛋白电泳水平。

1.2.2 免疫固定电泳 将含有抗原的血清蛋白质置于琼脂凝胶介质区带电泳, 使不同蛋白质因净电荷不同, 带电微粒因电泳迁移率的差别而分离;在凝胶表面的泳道上加入免疫球蛋白、固定剂和轻链抗血清, 确保抗血清和固定剂渗入凝胶并扩散, 若存在抗原, 可形成相应抗体复合物;使用氨基黑着色染色后的蛋白质电泳道和抗原抗体沉淀区, 分离单克隆组分, 分型免疫球蛋白及其轻链。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清蛋白电泳检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5例(77.8%), 免疫固定电泳检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5例(100.0%);两种方式的多发性骨髓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0,P=0.001<0.05)。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也被称为浆细胞瘤, 由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 可破坏患者骨骼, 同时使得免疫功能下降、肾功能异常、出现贫血症状, 主要特征表现为M蛋白生成过度, 个别患者可能是未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 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发病对象 , 男性稍高于女性[2]。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 但都认为与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化学品接触、电离辐射和遗传等因素有关。生化常规检测、骨髓检查、染色体检查和血清游离轻链检查是比较常用的检查方式, 血清异常球蛋白增多, 白蛋白数目减少或浆细胞数目异常增加或骨髓染色体17p13缺失或血清游离轻链显示未阳性均可用于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是机体重要组成部分, 在机体内保持固定水平, 一旦免疫球蛋白水平出现异常变化, 便意味着有免疫缺陷病或免疫增殖病产生[3]。电泳通常被用于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研究, 操作简便、选择性高、分辨率高。血清蛋白电泳往往以醋酸纤维素制成薄膜, 应用原理为:蛋白质分子形状、大小不同, 等电点存在差别, 不同环境中, 血清蛋白移动方向各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 通电时应避免接触薄膜或缓冲液, 血清标本应为现场采取, 无溶血, 尽量选用水溶性好、吸光度敏感、对不同蛋白质亲和力无明显差别, 形成的蛋白质复合物稳定性高且脱色方便的染料。血清蛋白电泳标本用量少、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 所用时间短,不吸附染料, 区带均匀, 便于比色定量和光度扫描, 但此方案可能出现轻微电渗现象, 薄膜吸水性一般, 电阻变大几率高, 选择过大电流时, 蛋白质分子可能因水分蒸发而变性破坏。免疫固定电泳是将免疫特异性和电泳分离效果相结合的特殊诊断方式, 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用于免疫球蛋白研究[4]。与免疫电泳不同的是, 其可以将抗血清直接置于蛋白质区带表面, 使得凝胶表面的抗原抗体能出现直接性沉淀反应, 形成相应复合物, 便于不同球蛋白和轻链的鉴别。琼脂是目前免疫固定电泳中比较常用的电泳支持物, 检测灵敏性明显高于免疫电泳, M蛋白区带狭窄而界限明确, 正常血清γ球蛋白或多克隆增殖蛋白区带较为弥散[5-8]。免疫固定电泳最常用来鉴定分型M蛋白, 也是检测与分型本周氏蛋白质和寡克隆蛋白的主要手段, 具有敏感度高、分辨率明显、操作简便、易于分析等优势[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血清蛋白电泳检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5例(77.8%), 免疫固定电泳检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5例(100.0%);两种方式的多发性骨髓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0,P=0.001<0.05)。表明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准确性高。

综上所述, 给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和疾病分型的准确程度, 推广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轻链骨髓瘤电泳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46a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及红细胞沉降率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的关系
轻链检测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评估
电子接插件选择性电镀电泳连线制程优化及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血红蛋白电泳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分析
游离轻链与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免疫固定电泳结合免疫球蛋白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与分型中的应用评价
辅助阳极在轻微型厢式车身电泳涂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