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业 张守志
(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吉林 延吉 133002)
湿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被誉为“地球之肾”[1],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在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降解污染及有毒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了对湿地公园建设的探索,将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与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机结合,并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3]。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4]。2005年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发布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将湿地公园定义为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截至2014年底,国家林业局批准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已达569个,已经正式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有52个,我国的湿地公园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
本研究探讨山西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概况,根据苍头河湿地的区域特点,结合湿地公园建设现状,提出湿地公园相关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1 湿地公园基本情况。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西省北部右玉县,全县海拔1 250~1 350 m,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带过渡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4℃。该湿地公园建设工程规划范围南至高墙框村,北至杀虎口景区海子湾水库,规划总面积达774.72 hm2,并于2016年通过国家级评审,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 建设湿地公园的必要性。首先,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实施综合性湿地恢复工程,保障苍头河流域生态安全;其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上涨,自然气息浓厚的湿地公园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最后,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湿地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能够完善湿地旅游资源结构,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6]。
2.1 探索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保障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严格的监督体制[7]。从生态保护成效、社会成效、经济成效、基本建设成效和可持续性成效等方面着手,探索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反馈调整,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指导,确保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2.2 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力度。右玉县境内地表水资源总量为5 524.4万m3,以降水补给为主,雨量集中在7~8月,景区内河流主要包括苍头河及其支流马营河、三道河、李红河等。为保证湿地公园内的水质和水量,开展保护湿地公园内水系、调节水库蓄水量以及集水区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措施,同时进行水质日常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园区内废弃物集中清理等项目[8]。开展五大功能区建设,包括湿地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人文活动区、科普宣传区、游客接待集散区。通过湿地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建设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2.3 开展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工程。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共有植物280种,以小叶杨、油松、沙棘等为主;栖息的野生动物有58种,包括大天鹅、红脚隼、狗獾等众多物种,也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和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鸳鸯、苍鹰、雀鹰等9种鸟类的繁殖栖息地。根据植物的生长区域差异性选择适宜的营建与修复方式,建立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满足湿地的多种功能需要[9]。基于湿地的科普功能建立湿地植物观光园,结合湿地植物标本介绍,利用植物现状对游客进行当地乡土植物的科普宣传;设置野生动物饲养区,以保护和培育濒危野生动物为目的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开放游客观赏区,通过收取门票费用的参观模式,为动物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提供资金,缓解湿地公园管理部门经济压力。
2.4 加强湿地后期维护,监测湿地生态系统发展。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处于建设初期阶段,湿地公园因其人工建设的特点需要长期持续的维护建设才可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通过实时监测以及公众监督的方式进行湿地维护,保证湿地环境的可控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湿地公园的建设充分发挥了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但鉴于湿地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对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湿地公园建设对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恢复与重建、优化区域景观格局、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湿地公园建设对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居民湿地保护意识、为广大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公众社会文化需求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